【摘要】在商業銀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業務類型多元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對其信息披露進行監管、提高金融透明度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運用博弈論的知識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監管機構應該在判斷商業銀行的道德情況之后再選擇是否進行監管,這樣不僅能節約成本,而且還能使監管效率更高。
【關鍵詞】信息披露 監管 博弈
一、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企業,與其他工商企業相比,其經營具有更大的風險。一般的企業因經營不善而破產,僅僅會影響到其員工,使其失業,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并不是那么大。但是銀行破產的風險就要高得多,不僅會影響到民眾的生活,社會的穩定,更有甚者還會造成今日危機。因此,為了維持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正常發展,對商業銀行進行監管是十分有必要的[1]。
巴塞爾銀行監督委員會就銀行信息披露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認為銀行比任何其他機構都要更了解自己的風險,銀行應該自己匯報風險[2]。商業銀行進行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使公眾對銀行的經營狀況和風險狀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促使商業銀行規范自己的經營方式,加強對風險的控制,在業務拓展方面更加謹慎,提高一行的整體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對自己的信息進行及時、準確的披露能夠幫助投資者選擇更合適的投資對象,也能為商業銀行吸引投資者,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正在邁向國際,業務范圍不斷擴大,業務類型也朝著多元化方向在發展,大量的外資銀行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作為商業銀行接受公眾監督、提高自身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信息披露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二、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的現狀
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是指商業銀行依法將反映其經營狀況的主要信息。我國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存在著不真實、不完全的問題。一般來說,商業銀行在進行信息披露時,往往會更加傾向于把自己的信息做得“好看”一點,存在“報喜不報憂”的情況。這一方面是由于更“好看”的信息能逃過監管者的審查,另一方面更是由于能為銀行吸引到更多的客戶。但是這并不是長遠之計,如此反復的修飾,不僅會讓銀行隱藏風險,造成對自己的經營風險認識不夠,而且還會使客戶蒙受不必要的損失[3]。
虛假的利好信息對商業銀行的經營能帶來好處的,所以在披露過程中,商業銀行就有可能會劍走偏鋒,披露虛假或者摻假的信息,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客戶和監管者可能會錯誤地把銀行披露的信息認定為真實信息,從而造成損失。而相關監管機構的制度并不完善,對銀行披露的虛假信息可能識別不出來,造成監管失職,因此,監管機構更應該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提高監管水平,保障社會公眾的利益。
三、博弈模型的建立
市場上的商業銀行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有道德的,一種是缺乏道德的。有道德的銀行更傾向于披露真實信息,而缺乏道德的銀行更傾向于披露虛假信息,商業銀行本身是知道自己的類型的。監管機構的行為也有兩種,即監管和不監管,監管機構并不清楚商業銀行的類型,只能根據以往的數據進行估計。現假設商業銀行缺乏道德為Type1,概率為u;有道德為Type2,概率為(1-u)。在有道德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披露虛假信息為Y1,披露真實信息為(1-Y1);在缺乏道德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披露虛假信息為Y2,披露真實信息為(1-Y2)。監管機構進行監管為X,不進行監管為(1-X)。假設監管機構進行監管是有成本的,若對商業銀行進行監管時發現其披露虛假信息,則會對銀行進行相應的懲罰,若不進行監管,而商業銀行又披露了虛假信息,那么監管機構會蒙受損失。同時假設商業銀行披露虛假信息比披露真實信息的獲益會更大。下表1、表2分別是銀行有道德和缺乏道德兩種情況下的得益矩陣。
Type1:缺乏道德(概率u)
表1
Type2:有道德(概率1-u)
表2
四、博弈的結果分析
監管機構在對商業銀行是否有道德進行判斷之后,會根據相應的期望得益來決定是否對商業銀行實施監管。現假設當X=0時,監管機構的期望得益為E0;當X=1時,監管機構的期望得益為E1。根據上述得益矩陣可以有如下計算:
E0=-4×u+0×(1-u)=-4u;
E1=u+(-3)×(1-u)=4u-3
令E0>E1,即-4u>4u-3,得出u<3/8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當監管機構判斷商業銀行缺乏道德的概率小于3/8時,不進行監管的期望得益更大,因而監管機構會選擇不監管;相反,若判斷商業銀行缺乏道德的概率大于3/8,則監管機構處于得益的考慮,會選擇對其進行監管;若判斷商業銀行缺乏道德的概率等于3/8,則監管機構任意選擇監管或者不監管,因為二者的期望得益是一樣的。
在此博弈過程中,監管機構對商業銀行的道德判斷是十分重要的,這會直接影響監管機構的最終決定。在現實金融環境下,監管機構可以根據商業銀行以往的信息披露行為進行判斷,同時可以對商業銀行的客戶數據進行分析,以確保其概率的估計值接近于真實值。從商業銀行一方來講,其要在金融市場上持續經營就會定期地披露信息,因此,商業銀行和監管機構之間的博弈并不是一次性博弈,而是一個重復博弈的過程,這也會對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的真假行為造成一個約束[4]。
五、結論
在現代金融環境下,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是十分必要的。在信息披露的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商業銀行會有披露虛假信息的機會主義傾向。因此,必須要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在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的博弈過程中,監管機構不應該一味地進行全面檢查,而應對商業銀行的道德進行準確的判斷,從而決定是否對其進行監管,這樣不僅可以節約成本,而且達到了對商業銀行進行約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Fame,“Banking in the Theory of Financ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01.6,no.1,January,1980.
[2]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S].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1997.
[3]楊松.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草案):有關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的要求[J].中國金融,2002,(6):33.
[4]郭春松.中國銀行業監管協調與合作的成本收益和博弈分析[J].金融研究,2008(07).
作者簡介:趙冬燕(1978-),女,長沙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國際學院講師,金融與投資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會計管理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