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棟

任何社會的政治文化都需要一定的核心理念作為指導,任何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也都需要一系列思想范疇來支撐。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工作報告提出,通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其中,自由、平等、民主、法治都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主要范疇。但是不能不看到,如何客觀理性地理解這些范疇仍然是人們在思想理論上需要弄清的問題。
社會主義自由:個性自由與公共自由的統一
自由和平等是人類政治文明的普遍追求,更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主要范疇。一般地說,自由通常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擺脫控制和實現自主的發展狀態;而平等則是人們在獲得各種資源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相對均衡的實現程度。在政治社會中,自由是專制的對立物,而平等則是特權的對立物。
有人說社會主義不講自由,這至少是對社會主義缺乏理解。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不僅追求自由并且將其看成是實現無產階級徹底解放的最終目標。資本主義把自我活動、自由活動異化貶低為手段,把人類的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這種異化勞動的基礎上,認為社會主義最終會使所有人獲得真正的自由。他認為未來的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勞動人民實現真正的自由提供了最大的可能。當然,從可能到現實是需要一個艱難困苦的轉化過程的。毋庸諱言,由于社會主義都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度里建成,受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文明程度和文化發展狀況的制約,社會主義自由在發展的進程中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都有待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逐漸地解決。但是,社會主義應當高揚起自由的思想旗幟,而且要逐漸比資本主義做得更好。正因為此,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我們已經和正在不斷擴大公民的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
但是必須看到,社會主義自由強調的是個性自由與公共自由(即公共利益)的統一而不是分離,這是社會主義自由理念與西方自由主義的根本區別。以“社會”為“主義”的社會,追求的是整個社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和真正平等,而不是放任個性自由極端化造成的兩極分化和身份差異。因此,社會主義社會既應當維護和保障公民的個性自由,又應當倡導個性自由與公共自由的統一。這是社會主義自由的核心所在。在西方,新自由主義是目前占據主導地位的價值理念。在大多數新自由主義者看來,個性自由和個人權利是高于一切的,他們不接受并且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什么“公共自由”,即使有也不能以損害個人利益為前提;在政治上推崇自由主義民主,把維護個性自由和個人權利當成民主。其實,新自由主義的理論主張在西方自由主義內部也不是被普遍認同的。20世紀末期“第三條道路”理論的出現,就是試圖在市場自由和政府合理調控、個性自由與公眾利益之間找到一個兼收并蓄的結合點。
社會主義平等:事實上的平等、結果的平等
社會主義自由又與平等緊密相連。西方的新自由主義者片面強調自由而忽略平等,即使是不得不承認平等的概念,他們也只是承認機會平等而否認結果平等。在西方新自由主義者看來,強調結果平等就會損害自由。然而,長期的事實上不平等必然造成社會對抗和階級沖突。這一點,就連西方自由主義陣營內部主張“積極自由”的有識之士也看到,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平等問題,資本主義就難以為繼。也正因為此,20世紀以來主張“積極自由”的自由主義者一直批評那種鼓吹“絕對個人主義”、“個人至上”的“消極自由”傾向。他們認為,個人的自由只有在對社會有益,符合于己于他都有益的道德準則下才是一種權利。同時,自由應當為所有社會成員平等地分享。他們認為,自由既包括經濟自由,又包括政治自由,政治自由必須建立在經濟自由的基礎上。主張“積極自由”思想的代表約翰·羅爾斯在他的代表作《正義論》中,尤其強調平等的自由。他強調的平等,實際上不僅指法律的平等和機會的平等,而且指的是事實上的平等、結果的平等,為此就需要對最少受惠者(弱勢群體)以必要的補償,以減少社會的不平等。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經說過,平等作為一種美好的理想,不僅對于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的革命起到了巨大的鼓動作用,而且也對于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產生了重要的鼓動價值。鄧小平始終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平等的原則,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只有人民實現了共同富裕,才能實現社會平等。所以共同富裕是社會平等的一個重要的物質內容。沒有共同富裕,就談不上社會平等。堅持平等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價值目標,就必須堅持整個社會最終走向“共同富裕”的原則。當然,平等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同步富裕,需要通過提高效率來為實現平等創造物質基礎,但是效率提高以后卻絕不能忽略平等問題。
社會主義民主:適應注重集體主義的中國國情
民主和法治更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體系中的重要范疇。民主在當今世界是被人們搞得最為混亂的詞匯。當代西方民主理論的通病是將民主的外延混淆于民主的內涵。民主的核心理念是人民主權原則和按照多數人意志進行決定,因此,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社會為了實現主權在民的原則在公民能夠自由平等地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根據多數人的意愿進行決定的社會活動機制。而選舉,以及在自由平等基礎上協商、代議制、權力制約等,只是民主的外延即具體實現形式。民主的內涵與外延當然有聯系,共性(內涵)總是通過個性(外延)來體現的,但民主的外延絕不等于民主的內涵。當代西方的精英民主、多元民主、社群主義民主、協商民主等其實都是民主的外延,可是他們普遍地將自己對民主的看法(其實只是民主的實現形式)即外延當成內涵,并且到處推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在堅持民主一般理念的同時,從國情實際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是正當的、合理的。
當然,現代西方種種民主理論流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相對真理。譬如,自由主義民主對自由的注重、多元民主主張擴大民主主體、協商民主主張通過協商擴大和實現民主,都有其合理內核,但這些都是相對真理,不能盲目當成普遍真理。以強調自由在民主中的地位為例:強調自由并沒錯,自由是民主的前提,沒有自由就沒有民主。但是,自由和民主并不是一個范疇,兩者不能混同。民主就包涵著在按照多數人的意見進行決定之后事實上少數人的某些自由必須向多數人作出讓渡,如果在少數服從多數的基礎上作出決定并且上升為制度和法律之后,少數人只強調個人自由,甚至在行動中反對按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的決定,民主就不可能實現了。自由主義民主在理論上難以自圓其說,更不適合注重集體主義的中國國情。但是也應該看到,這些理論流派中某些合理內核,是可以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借鑒的,需要我們深入地研究。
社會主義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民主從來就是和法治相關聯的。民主離開法治,民主就是空的;法治離開民主,法治就是盲的。“法治”是指依照法律治理國家和組織社會的狀態和方式。與法治相對的是“人治”。“人治”是指執掌國家權力者主要依據一己的判斷、好惡去處理國家政務。“法治”與“法制”有聯系,但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法制概念是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法律及其相關的制度的總稱。它表示的是靜態意義上的規則和以規則群形式表現的制度系統。而法治的概念則既包括靜態的法律制度,也包括動態的法律制度的運作,如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活動和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法制重要性認識的一次飛躍。在此基礎上,他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其實已經內涵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思想。正是在此基礎上,中共十五大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根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的歷史要求,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理政基本方略,為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找到了具體途徑,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史上的重大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更加重視和強調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習近平同志代表黨中央就新形勢下法治建設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講話,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了思想指南。這些思想包括下列五個方面。
第一,與時俱進地提出了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一體化的思想。2013年2月23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這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認識上發展的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有了很大發展。201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建成,為有法可依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依法執法、司法和守法也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必須看到,將我國真正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還任重道遠。法治國家是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等同于法治建設的全部內容。這些年來,我們強調法治國家較多,而對法治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重視不夠。在這種情況下,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與時俱進地豐富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內容,拓寬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施方略。一方面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另一方面又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方面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另一方面又突出強調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這樣,就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內容概括得更加全面具體,展示了新一代領導集體在法治建設上的新思維、新理念和新方略。
第二,高度重視憲法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到一個月,習近平同志就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頒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憲法的生命和權威在于實施。他指出,憲法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只要我們切實尊重和有效實施憲法,人民當家作主就有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就能順利發展。反之,如果憲法受到漠視、削弱甚至破壞,人民權利和自由就無法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就會遭受挫折。他還明確提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
我國現行憲法為人民大眾在政治上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證,推行民主就必須實施憲法,使憲法的精神落在實處。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其它法律都是從屬于憲法并且圍繞憲法制定和實施的。無論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還是執政黨依法執掌國家政權,都必須以憲法為標尺,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憲法的理念和精神。在當代中國全面推行法治建設,執政黨能不能真正實現依法執政是關鍵。為此,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指出,我們黨是執政黨,堅持依法執政,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作用。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各級黨組織必須堅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他還指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準則,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
第三,強調依靠制度和法律抑制腐敗。權力腐敗的重要原因是權力缺乏制約和監督,在反腐敗問題上一方面需要依靠法律武器打擊和懲治腐敗,這是治標;另一方面是盡快建立健全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機制,這才是治本。為此,習近平同志去年1月份接連兩次發表重要講話,要求進一步加強對權力的制約監督,提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真正從根本上抑制腐敗。他所講的制度不僅包括政治制度,也包括法律制度。
通過制約實現權力均衡,通過法治達到社會公正,這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要求。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保證領導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這表明黨在思想認識上和治國理念上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從制度上抑制腐敗,就要繼續全面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深化腐敗多發領域和環節的改革,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
第四,法治建設要求政法隊伍必須不折不扣地維護公平正義。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必須依法執法、依法司法。對此,習近平同志要求,全國政法機關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從嚴治警,堅決反對執法不公、司法腐敗,進一步提高執法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順利推進。
第五,全社會都要提升法治理念。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思想不僅充分表現出今后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的決心和信心,也標志著中國法治建設將進入一個憲法統率、全面推進、追求實效的新階段。
(作者為湖南大學民主理論研究中心教授、中共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教授、博導)
責編/袁靜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