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程永明
經費問題對于智庫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因為經費充足與否將直接影響智庫調查研究活動的開展和智力支持作用的發揮。此外,智庫的獨立性只是相對的,除智庫的設立背景、宗旨外,經費來源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智庫的立場取向和獨立性的強弱產生影響。受政治體制、決策機制等具體國情的影響,日本的智庫在經費來源方面具有許多與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智庫不同的特點。
智庫(Think Tank),也稱作思想庫、智囊團,是指由專家組成的多學科的,為決策者在處理社會、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問題時進行出謀劃策,提供最佳理論、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機構。智庫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現代社會中對國家戰略制定、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戰略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影響,甚至被稱為繼新聞、立法、政府之后的“第四部門”。
由于日本智庫的經費來源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組織形態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有必要先對日本智庫的組織形態進行詳細分析。依據智庫的組織形態,可以分為日本的智庫大致可以分為官方智庫、半官方智庫和民間智庫等三種。
日本的官方智庫主要是指直接隸屬于政府及各個部門的智庫組織。如防衛省的防衛研究所(NIDS)、財務省的財務綜合政策研究所(PRI)、日本銀行的金融研究所(IMES)等,其經費全部來自政府預算。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為例,其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保安廳保安研修所,1954年改稱防衛廳防衛研修所,1985年改稱防衛廳防衛研究所,2007年隨著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該研究所也隨之改稱為防衛省防衛研究所。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主要是對安全保障及戰史有關的政策指向進行調查研究,同時還擔負著對自衛隊高級干部的教育訓練工作和對戰史史料的研究和管理等職能。
半官方智庫主要指獨立行政法人形態的智庫。根據日本“獨立行政法人通則法”的規定,獨立行政法人是以“在國家沒有必要親自作為主體直接加以營運的組織之中,對那些即使委托給民間的主體也未必能夠進行營運,或者必須讓一個主體壟斷才能營運的組織,進行卓有成效的營運管理”為目的而成立的組織。它是難以用官方或民間的形式加以表達的組織,是國家機關外部化的一種形態,介于政府和民間之間。獨立行政法人的財源由政府編列預算提供,在預算范圍內向其撥付業務運營所需的金額。與政府部門預算相比,獨立行政法人運營費預算并不特別規定資金的明細用途,在中期目標期間內還允許結轉使用。每事業年度結束后3個月內,獨立行政法人必須編制財務報表送主管部門首長認可,會計財務除接受監事監督外,主管部門首長還要選任會計審計師對上報的財務報表、事業報告和決算報告進行審計運營經費全部來自國家預算,運營過程不受政府干涉,但須接受評估委員會的審查和評價。日本的一些智庫如經濟產業研究所(RIETI)、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情報通信研究機構(NICT)等都屬于獨立行政法人,它們大多數是由政府各部門剝離出來成立的。
民間智庫是日本智庫的主體,按其組織形態(法人類型),又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是營利型智庫,其中有營利社團法人(企業),以營利為目的,實行企業化運作。如野村綜合研究所(NRI)、大和總研(DIR)、日本綜合研究所(JRI)等企業系的智庫都屬于營利社團法人。此外,還有一般財團法人②,如日本系統開發研究所(CR&DI)、地球產業文化研究所(GISPRI)、行政管理研究中心(IAM)等。大多數地方銀行系的智庫(如隸屬于青森銀行的青森地域社會研究所、隸屬于靜岡銀行的靜岡經濟研究所等)都屬于一般財團法人。據綜合研究開發機構2012年的調查,193家被調查智庫中,有88家(45.6%)智庫為營利社團法人,35家(18%)智庫為一般財團法人③;第二類是非營利型智庫,又可以將其分為公益社團法人、公益財團法人和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即NPO法人)等三種。如日本調查綜合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協會等都屬于公益社團法人,綜合研究開發機構(NIRA)、日本國際論壇(JFIR)、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JIIA)等都屬于公益財團法人,而SOHO智庫、社區·智庫、智庫九州等則屬于NPO法人類型;第三類是中間法人型,是以成員的共同利益為目的,且不以將剩余金向成員分配為目的的團體,是既非公益(共益)也非營利性質的團體。如民主黨設立的“公共政策平臺”即屬此類。
日本智庫的經費來源渠道日趨多元化,盡管根據上述智庫的組織形態有一大致區分,但即便是同一組織形態,其經費來源的比例也不盡相同。因此,根據日本智庫經費來源的主要渠道,大致可將其分為如下六種類型。
一是經費全部或絕大部分源于政府。直接隸屬于政府及各省廳的研究機構,其經費預算均由國家提供,經費充足,這類機構除政府下達的研究任務外,也展開獨立研究。而屬于半官方機構性質的獨立行政法人形態的智庫,其絕大部分經費來源于國家預算。以經濟產業研究所為例,該智庫屬于非公務員型的特殊行政法人,是日本著名的政策型智庫,該機構成立于2001年,以研究貿易投資、產業政策等為主。從其2012年的決算報告來看,其總體收入中,來自國家撥付的運營費占到了99.2%,而來自委托研究、社會科學普及業務、贊助、科學研究等的其它收入僅占0.8%左右。比較特殊的是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該研究所是1959年12月由前首相吉田茂創立的,吉田茂本人還曾親自擔任第一任會長,主要就國際問題研究、外交等進行調查研究和提案工作,是日本在外交領域的第一家智庫。④目前,該研究所盡管屬于公益財團法人形態,但其作為與國家有特別密切關系的機構,根據日本政府的“補助金適當化法”,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的部分經費來源于政府的補助金。從2012年度該研究所的經費來源來看,來自政府的補助金占其總體收入的51%。來自法人會費、個人會費、圖書館會費的會費收入占8.2%,委托研究收入占38.8%。
二是全部或絕大部分由企業出資。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金融、生命保險、制造商、地方銀行等一系列的智庫進入一個“井噴期”。這類民間智庫是日本智庫中的主體,其特點是一家企業或多家企業為其股東,實行企業化運作。如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其前身是農林中央金庫于1950年設立的調查部,1990年完全子公司化,成立了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公司資產達3億日元。主要以對農林水產業、食品、環境有關領域的中長期研究和相關調研為主。再如股份公司日本綜合研究所(簡稱日本總研),1969年從住友銀行分離出來成立了“日本信息服務股份公司”,1989年改稱日本綜合研究所,目前其股東為三井住友金融集團,資本金達100億日元。該研究所主要以政策提案及客戶要求等,對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進行調研工作,是一家綜合性的智庫組織。而丸紅經濟研究所則由丸紅集團等多家企業投資成立,主要根據丸紅集團及相關企業的需求展開調查研究。
三是以會費以及捐款為收益的。一些NPO(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智庫組織主要以社會贊助為其收益主要來源。例如創立于2002年的“SOHO智庫”,主要以學術團體、行政團體、企業為其贊助會員,主要通過調查研究、提供信息、產品企劃等提供智力支持。主要以會費為主的還有“日本國際論壇”和“構想日本”等智庫組織。“日本國際論壇”實行會員制,其經費來源基本依靠會費收入。如法人正式會員的年會費為100萬日元、法人準會員的年會費為10萬日元、個人正式會員年會費為1萬日元、個人準會員年會費為3000日元。作為企業的法人會員收入是其主要經費來源部分,企業會員在提供資金的同時也參與智庫的研究活動。核心的會員企業還成立有財務委員會,其主要工作是積極尋求新的企業加入以確保資金;“構想日本”由原任職于日本大藏省的加藤秀樹于1997年設立,該智庫所有收益都來自會費,不接受政黨等的委托,因此并不受來自政治家、企業及政黨的影響,因而能夠更加公正地探究日本社會的現在和將來?!皹嬒肴毡尽敝饕芯款I域為國家與各自治體間的平衡體系、道路公團民營化、年金制度、公益法人制度、教育行政等課題。關于省廳改革、公益法人制度改革、年金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諸多提案都被政府采納,并被體現在《各省廳設置法(改正)》、《公益法人制度改革相關法》等政策中;一些一般財團法人型的智庫也多以會費收入為主。日本經濟研究所是曾任東洋經濟新報社理事長、日本著名經濟學家高橋龜吉于1932年成立高橋經濟研究所,曾出版《高橋財界月報》,戰后于1946年重新組建為日本經濟研究所。該研究所從1981年開始,其主要經費來源以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為主的多家企業贊助為主,2012年其會費收入占70.1%,來自委托項目的收入為零,其事業主要是為相關企業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而一般財團法人靜岡經濟研究所來自會費的收入高達79%,來自調查研究、委托研究等的經費約占20%。另有一些智庫雖并不實行會員制,但其收益也主要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如公益財團法人德島經濟研究所,其收益全部來自于捐贈,而地方自治綜合研究所98.9%的收益來自捐款,只有1%是來自于委托研究收入。
四是以委托研究費、調研費及相關出版物的收益為主。大多數以一般財團法人為組織形態的地方銀行系智庫為其主體,這些智庫通過接受委托研究、自主研究、調查研究等形式為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為地方自治體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一般財團法人福島經濟研究所,其收益中來自銀行等的委托研究收益占69.7%,來自雜志發行的收益占25.1%。一般財團法人北陸經濟研究所,為北陸銀行的全資子公司,來自調查研究、出版物等的收益占88.6%。一般財團法人青森地域社會研究所,來自自主調查研究的收入占23%,來自委托項目的收入占52%,會費收入占24.5%。再如一般財團法人岡山經濟研究所來自研究會收入、出版物收入、委托研究的經費占61%,來自會費的收入占38%。另外,以出版物為主要收益來源的有“政策智庫PHP總研”,該機構是PHP研究所下屬的智庫組織,主要是利用PHP研究所龐大的出版事業的收益來充實研究活動。其研究領域涉及政治、治理、行政、安全保障、福利、教育、經濟等多個方面,盡管規模較小,但研究領域廣泛。
五是以基金收益為主。以東京財團和地球產業文化研究所為典型代表。東京財團目前運營著兩個世界規模的基金,一個是“SYLFF”,1987年由日本財團設立,目前有來自各方提供的100萬美元的基金,主要是為培養未來的精英人才提供獎學金。另一個是“日語教育基金”,1994年由日本財團設立,目前該基金規模為150萬美元,主要為世界各地的日語教育提供經費支持。⑤東京財團的研究、調研費用主要來自于對基金的運作收益。而地球產業文化研究所,在其2012年的總收入中,來自“愛·地球事業博事業基金”(200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后成立的基金)的收益占到總體收入的72%,來自委托研究等的收益僅占8.9%。
六是以辦公樓收益為主。以“后藤·安田東京市政調查會”為典型代表。該研究機構原稱“東京市政調查會”,1922年由當時的東京都知事后藤新平創立,創立當時由安田善次郎提供了340萬日元的捐款作為啟動經費,1929年10月建成專用的“市政會館”。該機構的研究、活動經費全部來自于市政會館的租戶和租借會場所帶來的收益。
一是調研收入在日本各類智庫收入中所占比例并不太高,這從上述對各類智庫收益來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另外,日本綜合研究開發機構于2003年對200多家智庫所做的調查也反映了上述情況。調查顯示,調研收入在各智庫總體收入中的比例,回答有7成以上來自調研收入的智庫占45.5%,回答有5成以上不到7成的收入來自調研經費的占16.7%。⑥從組織形態來看,56.3%的社團法人、43.7%的營利法人和33.9%的財團法人其主要收益來自調研收入。
二是日本多數智庫經費并不很充足。由于日本智庫中有大量的民間營利型智庫、企業隸屬型智庫存在,因此其經費受母公司經營狀況的影響較大。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時期,由于來自政府、民間團體的委托項目大幅減少,智庫間的競爭不斷加劇,許多企業、銀行、證券等行業的智庫因經費困難不得不關閉或重編。在2004年前后,一些智庫開始出現解散、活動停止、縮小或變質等情況,如“社會工學研究所”轉變為NPO法人,財團法人“國民經濟研究協會”、“西武綜合研究所”等智庫相繼關閉。僅2004年3月就有三家智庫宣布解散或縮小規模。⑦成立于1987年的住友生命綜合研究所因母公司的合并整頓于2005年3月關閉。民間非營利型獨立智庫“21世紀政策構想論壇”也因失去贊助商支持而處于活動停止狀態。即便是政黨型智庫也難逃經費拮據困境。2005年,由民主黨100%出資設立了政黨智庫—“公共政策平臺”,2009年該智庫因資金問題而中止活動。自民黨于2006年3月15日設立了“智庫2005?日本”,召集內閣成員、自民黨有經驗的工作人員以“日本政策講座”的形式運作,但該智庫也于2011年2月28日進行了清算登記,宣布解散。在其存在的約5年時間內召開過約20次的講座,曾邀請小泉純一郎、中曾根康弘、森喜朗、竹中平藏、麻生太郎等進行過演講。并曾于2007年6月、2008年1月于成甲書房出版過《自民黨的潛力》、《自民黨的智慧》等兩部書。根據日本綜合研究開發機構2003年所做的調查顯示,有效回答的257家智庫中,有55%的智庫表示研究資金不足,從組織形態來看,財團法人占49.1%,社團法人占61.5%,營利法人占61.4%。而對現有經費來源比例表示不滿的智庫高達62.1%,僅有15.3%的智庫對目前經費來源的比例表示滿意。
三是自有資金的缺乏,導致自主研究較少。鑒于日本智庫的經費來源渠道特點,大多數日本的智庫自主支配的資金較少,因此一定程度上對其開展獨立自主研究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了智庫研究的獨立性。
四是缺乏必要的財政基礎平臺,導致日本智庫未能做大做強。之所以一些地方型智庫運轉得較為順利,其原因在于它們多以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等作為主要調研項目,切實為地方做出了應有貢獻。而一些涉及外交政策、國際問題的智庫則不同,從事這些領域研究的歐美型智庫除了來自政府的委托收益外,更重要的是有政府的研究補助金或來自財團的資金支持,而日本目前尚缺少這樣的機制,一方面是以外交、安保、國際問題為主題的財團較少,而且上述研究課題與企業經營并無直接關系,因而很難得到企業等經濟團體的資金支持。⑧
總之,在經費方面,日本智庫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導致很多人評價其并未能很好地發揮作用。⑨曾在自民黨的“智庫2005·日本”等多家智庫任職的鈴木崇弘將日本智庫面臨的問題總結為如下幾點:多數為營利法人形式,僅靠研究難以維持機構的生存;對母公司、母組織的依賴性大,缺乏獨立性;研究周期短;研究成果的非公開性高,公益性較低;多集中于東京;只進行有資金的研究;規模較??;缺乏對國際問題的研究;基于專業性的真正的政策研究極少;對政策形成過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成果少等。⑩可以說,這基本反映了日本智庫目前存在的問題。不過,目前日本的智庫,無論是組織形態,還是經費籌措渠道,正變得日趨多元化,符合日本國情及自身發展特點的經費來源渠道也將逐漸形成。
盡管日本智庫在經費問題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其確實對日本政府內外政策的決策、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經驗與教訓都值得中國相關部門認真借鑒。我們應及時跟蹤日本智庫在其中國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以期更好地為我國對日決策及中日經濟、文化交流服務。
日本智庫紛紛加大對于中國的研究力度。如PHP研究所近年來非常關注對華研究,已完成多項有關中國的研究項目,如“日本的對華綜合戰略”(2007.12)、“中國的對外援助”(2009.2)、“中國的對日政策”(2008.1)、“開展適合新時期中日關系的多元化公共外交”(緊急提案,2012.10)、“政權更替后中國對世界的影響”(2011.11)以及“中國的國益論爭與核心利益”(2012.2)等。
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于2005年撰寫了題為《國際社會中中國的存在感》的研究報告,分經濟社會、軍事、科學、外交等多方面對中國進行研究分析。該研究所有關中國的研究課題還有2006年度的“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國胡錦濤政權:‘四位一體’的調和論”、2010年度的“中國外交問題分析研究會報告書”、2011年度的“日美中關系的中長期展望”等。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還于2012年9月和2013年3月分別向日本政府提交題為“圍繞尖閣列島(即我國釣魚島)的緊急提案”和“政權交替期的中國:胡錦濤時代的總結與習近平時代的展望”(2013.3)的政策提案,受到各方重視。
日本國際論壇也比較關注對中國的研究,如先后完成了“變化的亞洲中的對華關系”(2006.10)、“膨脹的中國與日本的對應”(2012.1)、“變化中的亞太地區與日美中關系的展望與課題”(2012.3)等研究報告。由日本國際論壇主導召開的國際政經懇談會也多次以中國的相關問題作為其議題,如“日本的問題意識:被責問的日本對華戰略”(2012年2月9日)等。
日本戰略研究論壇還于2013年4月專門成立“中國事情研究會”,僅2013年內就召開了10次會議,邀請相關專家在智庫內部就中國的軍事戰略、海洋戰略、釣魚島問題、中日經貿關系等進行講座,反響很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些智庫還在中國建立了分支機構,如野村綜合研究所在北京、上海、大連以及香港、臺灣等地都建有分支機構?!按蠛涂傃小币灿?007年在上海設立了首個全資法人公司—大和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而位于上海的迪希思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也屬于三菱綜合研究所集團的下屬企業。上述在中國設立的分支機構為日本相關智庫開展中國研究在信息收集、調查研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借鑒日本的經驗,對于中國智庫的發展而言,應進一步完善投入機制。目前我國各級智庫的研究人員待遇較低,所以使得一些科研骨干和業務骨干流失較為嚴重,國家應進一步完善投入機制,按照研究職稱給予科研啟動經費支持,根據課題的類型給予相應的配套,重點扶持學科中的業務骨干,增強經費使用的針對性,提高經費的使用效果。
采取多種舉措,擴大資金籌集渠道。中國的各類智庫應努力構建市場化的運作機制,智庫只有在不斷應對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才能健康地生存和壯大。因此,應積極爭取各中央部委、地方政府或公司的委托課題,多方籌集資金。同時還應建立資金公共積累機制,增強自有資金,以期在經費方面盡量減少對外界的依賴性,加強自主研究,增強調研的創意性、獨立性和客觀性。
【注釋】
①許共城:“歐美智庫比較及對中國智庫發展的啟示”,《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年第2期,第77頁。
②2008年11月以前,日本的財團法人均是公益性的,但隨著公益法人制度的改革,從2008年12月開始,出現了不以公益為目的的財團法人形態“一般財團法人”。
③[日]総合研究開発機構:“「シンクタンク情報2013」の調査結果の概要”,2013年7月,第2頁。詳見:http://www.nira.or.jp/pdf/tt2013_gaiyo.pdf。
④吳寄南:“淺析智庫在日本外交決策中的作用”,《日本學刊》,2008年第3期,第17頁。
⑤[日]東京財団:“東京財団のプロフィル”。詳見:http://www.tkfd.or.jp/files/doc/TF_Profile_J_201207.pdf。
⑥[日]総合研究開発機構:“シンクタンクの動向2003·シンクタンクの研究資金源と財政狀況について”,詳見:http://www.nira.or.jp/past/icj/doukou/2003/doukou02.html。
⑦“國民經濟研究協會”因會費收入減少陷入財政困境而解散;野村綜合研究所撤銷了其內部的經濟資本市場研究部,40余名研究人員轉移至野村證券,基本上喪失了智庫的機能;“藤田未來經營研究所”因母公司經營體制的變化及經營困難等原因關閉。
⑧[日]辰巳由紀,中山俊宏:“米國の対外政策とシンクタンクの役割と機能”,《國際問題》,2008年10月,第12頁。
⑨[日]中谷厳等:“座談會:民間シンクタンクに期待される役割とは”,《季刊政策·経営研究,2011年2號,第2頁。
⑩[日]鈴木崇弘:“日本になぜ(米國型)シンクタンクが育てたなかったのか?”,《季刊政策·経営研究》,2011年2號,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