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杰
(作者為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解放與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將經濟建設放在了首位,但他強調公平與效率必須要均衡,才能實現人民利益的均衡①。如今,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已經日趨成熟,但是各種社會與經濟問題也在不斷出現,例如貧富差距的拉大,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失衡、城鄉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行業壟斷現象的加劇等,成為和諧社會建設不可忽視的阻力。在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經濟平等的正確解讀,離不開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的指導,這是鄧小平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他用“實踐檢驗真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觀點,不斷地對經濟領域的各種利益關系進行協調,建立起以道德范疇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價值觀,這是改革開放過程中不可動搖的理論依據,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指導。
社會主義的經濟平等觀與資本主義的經濟平等觀有所區別,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是以公有制為主的,而資本主義的核心是私有制。前者的經濟平等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正如鄧小平所確立的“共同致富”,后者的經濟平等則是為了個人的利益,主要是個人的自由、個人的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經濟活動屬于社會實踐活動,所以接受著社會倫理的監督,對于我國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步入發展期,存在著不少社會矛盾,因此以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為指導,解讀社會主義經濟平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經濟平等觀起源于馬克思的經濟平等理念。眾所周知,馬克思是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開創者,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馬克思深入分析了商品經濟的內涵,認為經濟平等是實現商品公平交換的主要途徑,商品之間必須要維持一定的等價關系,才能進一步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種等價關系也反映了人類的平等。②社會主義的經濟平等,要實現經濟主體的義務與權利均衡,獲得的報酬與所付出的勞動是對等的,利用法律法規抵制不勞而獲的行徑,從而消滅剝削的現象,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每一個經濟主體都應該遵循經濟運行的規律,用自己的勞動付出獲得相應的收入,他們所享受的權利也應該是相等的。從我國經濟平等觀的發展歷史來看,可以追朔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舊社會的剝削制度被推翻,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縮小了社會的貧富差距,盡管未脫離計劃經濟的弊端,但毛澤東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對經濟平等的追求,使得我國經濟平等觀的建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推動了我國計劃經濟平等觀向市場經濟平等觀的轉變,他強調:“發展是硬道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將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作為人民共同富裕的指南針,全力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完善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使人民的內部矛盾得到正確的解決。③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開始加速,在經濟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江澤民和胡錦濤兩代國家領導人繼承和發揚了鄧小平的經濟平等理念,在經濟建設中始終將廣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著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
從總體來看,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平等觀的形成,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價值取向的必然結果,在有效配置市場資源的同時,用正確的價值觀鞏固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使我國的經濟建設不偏離滿足人民利益的軌道,始終以“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用和諧社會的建設進一步完善人們的經濟平等觀。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應當看到,我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各種分配制度的并存,社會矛盾與人民內部的矛盾依然突出,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收入分配的差距也越來越明顯,成為實現經濟平等的一大阻力。此外,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也是阻礙經濟平等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建立我國經濟平等的過程中,加快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助于縮小貧富差距,使市場發展環境更加穩定,推動我國經濟平等更快地實現。
經濟倫理是規范經濟活動的道德范疇,是屬于經濟領域的道德觀念,是約束和評判經濟活動的準則。作為經濟建設的一種精神動力,經濟倫理一直是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深入剖析了利益與道德的關系,強調了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均衡,是鄧小平經濟平等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的基礎。分析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必須要明確它所形成的基礎。首先,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平等觀。在馬克思的觀點中,經濟平等是社會平等的重要體現,是社會主義價值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邁向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的時候,社會主義的經濟平等可以全面超越資本主義的經濟平等。鄧小平正是基于這一觀點,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平等觀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堅持“按勞分配”原則,讓符合中國特色的經濟平等推動人民的“共同富裕”。④其次,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體現了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積淀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其倫理道德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鄧小平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入的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了艱苦奮斗、團結奉獻、自強不惜、廉潔樸素等傳統的民族精神與美德,將其融入到經濟倫理思想中,豐富了思想的內涵。第三,鄧小平始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經濟倫理思想主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遠大的目光,他看到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片面性,以馬克思主義原則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進行總設計,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尋找問題與差距,勇于自我批評,不斷克服困難,使經濟倫理思想有豐富的理論基礎作后盾。
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的內容。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均衡了傳統性與挑戰性,既吸收了傳統的精華,又敢于改革實踐。在解放思想方面,鄧小平作出了成功的嘗試,使得改革開放沖破了舊思想與舊體制的束縛,賦予了經濟倫理思想新的內涵。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共同富裕”,要實現共同富裕,就需要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建設的效率,讓人民真正富裕起來。鄧小平一直強調要真正理解社會主義,利用正確的政策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積累更多的社會物質財富,讓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將“小康社會的實現”作為第一階段的奮斗目標,將“共同富裕”作為經濟建設的終極目標。⑤鄧小平始終用“生產力的發展”檢驗改革政策,用“人民收入的提高”檢驗改革的成果,因此在他的經濟倫理觀點中,一是要大力改變社會主義貧窮落后的局面,二是要將廣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可以說,這兩點是實現社會主義經濟平等的根本所在。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指出,解放與發展生產力只是經濟建設過程中的手段之一,不要把這當成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⑥這反映了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人性化的一面,同時也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是離不開“人”這一因素的,用倫理道德約束經濟領域中“人”的行為,既可以幫助“人”的正確發展,也可以讓“經濟平等”的實現少走彎路,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共同富裕”貫穿了鄧小平的整個經濟倫理思想,他甚至將經濟改革作為“全國性的革命”來對待,堅持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允許讓“少部分人先富起來”,用這部分人的示范效應帶動其他的人走上富裕之路。他認為社會物質財富越多,人民的富裕程度就越高,而社會財富的積累,需要“先富起來的人作出貢獻”。鄧小平的經濟倫理思想成為這一過程的約束力和指南針。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而是統一富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統一經濟建設的目的和道德倫理的目的,消除兩級分化現象,全面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終實現科學的經濟平等。此外,鄧小平認為要正確對待物質利益,不能只強調“犧牲與風險”,而要認清物質利益對“人”積極性的刺激,誰的貢獻大,誰拿的獎金就高,這完全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所以“平均主義”會阻礙人的全面發展,這不是真正的“經濟平等”。⑦
均衡經濟發展的公平與效率,是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的另一項重要內容。鄧小平認為經濟領域的公平與效率一定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能厚此薄彼,任何只顧一方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是為了讓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加強經濟發展的公平,則是為了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這兩者從表面上看,其結果有些相近,但前者注重的是個人,后者注重的是整體。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基礎的,這一點跟私有制下的資本主義有所區別,所以在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的觀點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效率,終究會超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效率,共同富裕的公平性,也是資本主義無法具備的。在個人與整體如何統一的問題上,鄧小平將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作為一種手段,而經濟發展的公平則是最終的目的,允許少部分人先富裕,然后是大部分人的富裕,最后是整體的富裕,雖然富裕有先有后,但其目標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
我國經濟平等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效率與公平難以統一,這是因為市場經濟在不斷提高效率的同時,無法保障真正的公平,市場經濟中每一個競爭的主體,都是為了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行業壟斷現象比較嚴重,地區的發展也不平衡,經濟資源的分配無法得到公平的解決,容易造成兩極分化的現象出現,富的人更富,窮的人更窮,貧富差距也會越拉越大。盡管鄧小平一直在強調必須要消滅兩極分化,但是我國的市場經濟依然存在這樣的問題。其次,我國的市場經濟信息公布機制落后,信息的不對稱導致暗箱操作現象嚴重,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難以保障結果的平等,因此市場不能有效地運行。
第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徹底,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某些領域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影響較深,經常出現收入分配不公平現象。例如城鄉分配體制的不同,對經濟平等的實現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分配方式的差異影響到收入分配機制的完善,使得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市場壟斷行業眾多,用非市場競爭手段獲得高額利潤,導致社會不和諧因素日益積累,給社會的穩定帶來較大的隱患。
第三,社會政策的不完善影響到我國經濟平等的進程,無論是醫療政策還是教育政策,抑或是社會保障政策,都與發達國家有著一定的差距,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忽視了利益的調解,導致多個領域的政策出現偏差,缺乏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得社會事業的發展較為緩慢,大量存在的社會阻礙了經濟平等的實現進程。
第四,政府缺乏對經濟領域的調節意識,依然是社會資源的壟斷者,其行政審批權的監督制度不完善,容易造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失常,使得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等。當前,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政府主導了當地的經濟建設,片面地追求“政績”,忽略了對市場利益的協調,阻礙了經濟平等的實現。
為了改善我國經濟平等中存在的問題,需要以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為指導,充分認識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既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重視社會的發展。
首先,對收入分配的政策與制度要進行不斷的完善,使收入分配更加的合理,在均衡效率與公平的同時,以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的改革為重點,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推動收入分配與市場的融合,使國有企業的分配方式更加的規范。允許少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但要盡量縮小地區間的差異,多扶持落后的貧困地區,多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均衡城鄉之間的財政投入,使全國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的好處。
其次,要積極促進就業,使就業體系更加的公平完善。失業率高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貧富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我國一直重視對就業問題的解決,推動勞動力市場的快速發展,建立起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并提高就業指導隊伍的規模與質量,對人力資源進行大力的開發,加強供需雙方的協調與溝通,利用相關的法律與政策對就業進行支持,使就業效率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此外,政府要重視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建立健全,因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推進社會公平的有力措施,是實現經濟平等最重要的基礎。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利用覆蓋面全的社會保險與救助制度,促進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多關注落后地區與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特別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盡管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加快,但依然有大部分的人生活中農村,可以說農村的和諧是構建整個和諧社會最重要的因素。當前,我國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應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建立起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村保障制度,例如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可以朝城鎮社會保障制度靠攏,積極開展醫療、失業、養老等社會保險;對于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則要將重點放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這是因為貧困農村的大多數人都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政府要在農村社會保障這一問題上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多給予農村地區財政資金的支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領導與管理體制,確保有關政策與制度落實到位。
我國經濟平等的實現,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只有堅定不移地按照鄧小平經濟倫理思想,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不斷地解放與發展生產力,用科學發展觀進行和諧社會的構建,才能進一步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推動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2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54~855頁。
③《鄧小平同志重要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6頁。
④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9~80頁,54~55頁。
⑤《鄧小平同志論改革開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3頁。
⑥《鄧小平的二十四次談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9~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