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俊 郭建民
(作者分別為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
區域精神是某一區域內建立在傳統與現代文化基礎之上形成的具有高度認同感的理論體系、行為規范和價值目標的集中體現,“是指居住在同一區域的人們,在一系列共同的歷史條件,特別是經濟社會生活的影響而形成的心理素質、價值體系和思維方式”①。一般而言,區域精神具有在歷史環境中形成、為公眾廣泛認同以及回歸于公眾社會實踐的三大要素。
作為某一區域內特質性文化標志,一個地區的風骨及靈魂,區域精神具有強烈的歷史傳承性、現實契合性、未來引領性、異質特殊性、人文關懷性、民族融合性等特征。歷史傳承性主要體現在對某一區域的長期歷史積淀和傳統文化底蘊的充分挖掘和展現上,注重文化傳承的持續和延伸。現實契合性主要體現在對某一區域的發展現實的準確定位上,并要與當地實際特征緊密契合。未來引領性主要體現在對某一區域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上,并充分實現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的區域性價值。異質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某一區域自己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社會基礎,注重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品牌特色。人文關懷性主要體現在某一區域精神的人文價值上,要注重對當地民眾的關心關懷、支持鼓勵和凝聚號召。民族融合性主要體現在某一區域精神必須尊重民族特色和民族習慣,而且要把這種民族特色與核心價值觀緊密融合。
區域精神的功能主要包括引領、凝聚、導向、動力、規劃、約束、融合和激勵等八個方面,總體上可以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激勵性功能,一類是約束性功能。正是由于區域精神是被民眾內在化并普遍接受的價值取向,區域精神才成為價值觀的鮮明標桿,成為價值化的精神力量,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凝聚劑和向心力。從一定意義上說,區域精神“對一個地區起著靈魂支柱作用、旗幟引領作用、動力源泉作用,將深刻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現實與未來”②。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其浩大深廣是世所罕有的。在經歷了戰爭、建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等歷史事件后,“愛國、創新、包容、厚德”成為北京精神,其貫穿于北京文化的燦爛輝煌和博大精深,根植于北京人民的倫理習慣和道德規范,體現于北京人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是北京市砥礪前行的巨大動力,象一輪風帆張揚起其他各種文化元素,共同筑起北京精神文明建設的旗幟和力量。
從本質上而言,區域精神是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并被該地區人們廣泛接受和認同的文化,可以說,區域精神是區域文化的核心思想靈魂,區域文化是區域精神的廣博歷史淵源。區域文化有多個方面,而區域精神則是貫注于區域文化中的魂魄。③作為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精神凝聚著某一區域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民情以及價值追求、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等,是某一區域獨具特色的精神品格,是當地人民群眾長期實踐的文化結晶,是凝聚當地民眾團結一致發展經濟社會事業的光輝旗幟。區域精神逐步成為本區域內引領民眾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倫理習慣和道德規范的旗幟,產生凝聚力、吸引力和驅動力,從而推動區域物質文明建設,提升區域人文思想素質,促進區域改革發展,實現區域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弘揚踐行區域精神必須把它貫穿于各地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做到在弘揚中踐行,以弘揚的力量促進和引導踐行的方向,在踐行中弘揚,以踐行鞏固和發展弘揚的成果,使區域精神的弘揚和踐行有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踐行區域精神必須充分發揮其綜合性和系統性功能,堅持整體運作和全盤推進的原則,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力求做到系統性、綜合性、長效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使區域精神的踐行過程同步成為深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一是要把求真務實作為踐行實踐區域精神的基本立場,反對搞形式主義或走過場;二是要致力于宣傳弘揚,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讓區域精神在當地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三要在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過程中踐行區域精神,激發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巨大熱情和創造活力;四要要發揮黨員干部的表率作用,這是貫徹黨的宗旨和保持黨的先進性的要求;五是要把典型引路作為弘揚踐行區域精神的有效辦法,培育典型,弘揚典型,促進整體推進;六是要大力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把區域精神的核心內容分成若干主題逐一開展各類實踐活動,不斷掀起弘揚實踐區域精神的新高潮;七是總結經驗,注重長效機制建設,把各方面探索和實踐中形成的新制度、新做法持之以恒地鞏固傳播下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任何一種區域精神都承載著一個區域內的文化形態和價值取向,并且體現著不同的表述方式。能植根歷史、反映現實、引領未來、經受時間和實踐考驗的區域精神,正是一個地區思想文化的象征和精魂。區域精神的弘揚和踐行,實際上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和踐行的過程。在我國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性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思想多元化復雜化趨向明顯的歷史條件下,科學認識區域精神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把握區域精神的本質與特性、特質與個性,并把區域精神踐行過程貫穿于培育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個過程,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要更加注重對區域精神獨特性內涵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探索各區域提高核心文化競爭力的基本經驗。作為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區域精神,各地在表述語方面也不盡相同。上海精神的表述語為“公正、包容、誠信、責任”,山西精神的表述語為“信義、堅韌、創新、圖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相關區域充分挖掘自己的文化資源,打造自己的精神名片,培育獨特的區域精神,提升自己的核心文化競爭力,一方面激勵了各地爭相發展,從而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地在塑造自己的區域精神品牌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本區域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基礎,并從當地實際出發,把握好堅守與揚棄、共性與個性、普遍與特殊等多方面關系。
現代的區域精神含有歷史精神不認同的元素,但其是歷史精神孕育的產物,是取其精華去除糟粕的產物,是歷史精神與現實精神的辯證統一體,因此,它既有歷史烙印又包含著鮮明的時代個性,如江蘇精神從起初的“創新、創業、創優”升級為目前的“創新創業創優、爭先領先率先”,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品格和鮮明的當代特質。也正是因為區域精神不同于其他區域的獨特性明顯特征,才成為當地具有核心文化競爭力的有效品牌,這也正是我們研究區域精神獨特性經驗的基本路徑和現實選擇。
要更加注重對區域精神普遍性理論的深刻總結和分析,為準確提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語提供基礎。各地在提煉地域精神過程中,既考慮了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淵源,也考慮了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時代特征創新。中國古代文明和優秀文化因為傳承才不斷延續,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等,無一不深深積淀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精神之中。傳承這些精神是光大中國文明、塑造區域精神的歷史條件??梢哉f,區域精神是中華優良傳統的深刻升華,是縱向精神的再度延伸。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深圳在短短的30年里,轉身成為具有國際品牌性和市場化的現代都市,開創了世界性城市化、信息化和工業化的奇跡。究其原因,主要是敢為人先、敢闖敢試、不怕失敗的改革精神;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寬容失敗的創新精神;海納百川、內外一體、兼容并蓄的開放精神;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踏實肯干的創業精神;不畏艱險、勇于擔當、奮發有為的拼搏精神。因此,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理所應當成為各地的精神追求。
在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各地提出了許多具有共同價值趨向的表述語,在已經形成的表述語中出現最高的詞語是和諧,接下來依次是開放、誠信、創新、包容、務實、愛國、團結、卓越等。正是由于這些精神的支撐,我們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新勝利,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輝煌新紀元。也還是這些精神的力量,必將成為集中反映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民眾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語基礎。因此,只有對各地區域精神表述語的內容進行綜合性挖掘和研究,提煉出更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符號,才能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更豐富的內容支撐,也才能更準確地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語。
要更加注重對區域精神提煉過程科學化水平的研究,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當地區域特色的完美有機結合。北京精神的提煉培育工作第一是面向群眾征集表述語,第二是專家研討,第三是征求意見,第四是投票評選,第五是征詢意見,第六是最終發布??茖W凝練區域精神,“應該盡可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緊密聯系地域經濟發展實際并努力實現對現實的超越,得到本地域多元主體和其他地域民眾的廣泛認同,體現地域特色并處理好與其他地域精神的關系”④。科學化水平主要體現在科學的理論指導、科學的程序和科學的技術方法上,作為一項戰略性公共決策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完善體制機制,規范專家咨詢論證、社會公示、集體決策、社會聽證、群眾參與等具體制度,以實現區域精神表述語提煉過程的民主化、公開化、程序化、法制化和科學化。以此為借鑒,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必須堅持和遵循這些基本要求。具體到原則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一是黨委政府倡導,這是區域精神產生的前提條件;二是全體民眾參與,這是區域精神產生的力量基礎;三是專家咨詢論證,這是區域精神產生的關鍵要素;四是廣泛征求意見,這是區域精神產生的實踐要求;五是堅持公開公示,這是區域精神產生的科學本質;六是領導集體決策,這是區域精神產生的必然選擇。
要更加注重對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研究,進一步明確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和內涵要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含指導思想、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評價等豐富內容和諸多要素,是我們的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核心思想和價值觀念的總和,引領著社會思潮的主流趨勢,凝聚著社會思想的主體共識。核心價值觀則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核心思想及主要內容的高度凝練與概括,蘊含著人們對世界、社會和人生等方面的價值共識,是人們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的靈魂旗幟,是國家的穩定器和民族的主心骨。培育、弘揚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本質要求,是凝聚社會共識、實現團結和諧的根本途徑,是樹立國家良好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設,前者是“體”,是后者的依托和基礎,后者是“魂”,是前者的底蘊和靈魂,兩者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只有“魂”“體”統一,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才能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要更加注重區域精神的基礎性作用,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積極借鑒。提煉、弘揚和踐行區域精神正在逐步成為各地實施促進文化大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成為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表現,在不斷拓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范疇的同時,也為推動各地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的精神動力。
各地提煉和踐行區域精神的做法,一方面是對本區域內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進行了基礎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另一方面也為提煉和概括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思想、理念和價值借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建立在一定區域基礎之上的,作為特定區域內的區域精神的培育、弘揚和踐行,勢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發展和實踐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區域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缺一不可。
在國家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力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大背景下,必須把培育、弘揚和踐行區域精神作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基礎,在加快推進區域精神踐行力度的同時,積極總結經驗,勇于實踐,著力培育并產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梢哉f,在區域精神基礎上進一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于人們重溫和細化區域精神,體會區域精神的博大精深,從而易于人們接受、理解、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弘揚和踐行過程中,又能促進人們不斷地實踐區域精神,把區域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己行為規范的要求。
要更加注重區域精神踐行與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為“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當今時代關鍵且緊迫的課題。眾所周知,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項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工程。區域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補充。相比較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區域精神的培育、弘揚和踐行則明顯走到前列,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表述內容和邏輯結構。因此,以區域精神為基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和踐行的路徑規劃得更為具體生動且富有實際操作性,進而把區域精神逐漸理性升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同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成功以后,再把核心價值觀作為當地弘揚區域精神的總綱和指導,把區域精神作為一面光輝旗幟,把核心價值觀做為旗幟的主導,二者有機結合,凝聚起最廣泛的社會力量,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注釋】
①夏重偉:“關于區域精神的重要意義和提煉黑河精神的思考”,《黑河學刊》,1997年第1期。
②趙紹敏:“地域精神的本質、特征和塑造”,《云南日報》,2012年6月18日。
③趙紹敏:“論地域精神的本質、特性及塑造”,《社會主義論壇》,2012年第6期。
④孫文營:“如何科學凝練地域精神”,《理論探索》,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