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洪

隨著中國內地人口老化問題日漸突出,“養老”的課題也日益受到關注。如何縮小內地民眾晚年生活需求與國家可以提供的養老待遇之間的差距,香港地區的養老保障制度值得借鑒。
內地現行養老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養老統籌賬戶不透明。按現行規定,企業為員工繳納的養老金部分會進入社會統籌賬戶,但統籌賬戶具體如何運作、如何投資、如何使用,以及行政管理費用占多大比例等,相關數據幾乎沒有向民眾公開。這種不透明的管理模式和復雜的計算系統,使得不管是普通民眾還是企業負責社會保險工作的專業人員,都不能準確地測算出某個人退休時可以拿到多少退休金,從而影響民眾對現行養老保障制度的信心。
個人賬戶處于空轉狀態。改革開放以來為尋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政府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動用養老金發展基礎建設的情況,伴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逐步加快,養老保險資金積累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為了確保當期養老金發放,很多地方不得不動用應當留作積累的個人賬戶基金,而有些地方即使將個人賬戶基金全部用于當期支付,年度養老金收支也還是存在缺口。
公務員和企業員工不同的退休待遇。中國的養老制度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解放初期到上世紀80年代,由國家和用人單位完全負責;二是上世紀80年代逐步形成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由國家負責,企業員工由企業及個人共同承擔的“雙軌制”退休制度,并且延續至今。該制度下公務員和企業員工無論在前期繳費還是在后期領取退休金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如公務員在職時個人不用繳納社保,但退休時可以領取約占在職工資90%或以上的退休金,相比起來在職時需要個人繳納社保的企業員工,在退休時能領取到的退休金大約只占在職工資的40%左右。
香港地區的養老福利制度
強制性公積金計劃。強積金制度是一項由私人托管的強制性供款計劃。1995年,香港特區政府立法并制定了《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從2000年12月開始推行。在香港凡年滿18歲至未滿65歲的一般雇員、臨時雇員以及自雇人士,均須參加強積金計劃。雇員和雇主均須按強積金計劃定期供款,雙方每月的供款額均為雇員月收入的5%,并設有最低和最高供款標準。目前執行的最低和最高雇員月收入標準分別為6500港元和2.5萬港元。另外,除政府規定的5%供款外,雇員及雇主可在此基礎上提高供款比例——也被稱之為自愿性供款,其可為員工增加退休養老儲備。強積金運作的特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發布充足的信息以確保高透明度;二是政府負責監管、市場獨立運作。按照規定,雇主需向雇員提供一份每月供款紀錄,當中須按規定列載多項數據,包括雇員當月收入標準、雇主及雇員供款金額等,強積金受托人則每年需向強積金計劃內的每一位成員提供12個月內有關該成員及其雇主的每月強制性及自愿性供款明細,以及當年投資盈虧情況、截止當年年末賬戶內供款總額和累計收益情況。與此同時,由積金局與證監會共同制定守則,向公眾披露有關基金的投資分布、風險程度及收費情況。積金局是香港特區政府為有效管理、執行強積金制度而于1998年設立的,其職責主要包括監察強積金業界的運作、對違規者采取法律行動、向市民灌輸強積金制度、發展和優化強積金制度等。如發現雇主違法或強積金計劃受托人違規,積金局將立即跟進并根據情況作出檢控。
公務員退休制度。香港公務員的退休計劃分為退休金計劃和公積金計劃兩種。退休金計劃主要指2000年6月1日前入職的公務員個人不需要供款,在退休時可根據服務年限、職位和月薪情況,一次性領取一筆退休金,且每月亦可領取退休金。考慮到人口老齡化和平衡財政負擔等因素,香港特區政府規定自2000年6月1日之后入職的公務員須參加公積金計劃。該計劃規定公務員個人供款比例為月薪的5%,政府供款比例隨著服務年限增長而增加,幅度在公務員月薪的5%-25%。另外,公務員須服務滿十年,方可享有政府供款超出5%部分的全部收益。
高齡津貼。俗稱長者津貼或生果金,目的在于照顧年長者,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現階段香港特區政府為65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每月提供1135港元現金津貼。
他山之石:借鑒與啟示
借鑒香港地區強積金運作模式,要解決目前國內養老金統籌賬戶不透明、個人賬戶虧空和養老金“雙軌制”引發不公平等問題,需從根本著手推行養老體制改革,把目前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雙層管理的基本養老制度轉變成全國統一的養老體制,即政府監管、專業公司管理、第三方會計公司審計,保證養老資金賬戶高效透明運作,提高民眾對老年生活保障的信心。
首先,推行養老體制改革,建立政府監管、專業公司管理和第三方審核的全國統一的養老資金投資體制。具體而言:第一,要由中央政府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監管市場運作情況。一方面規定委托資金公司的準入資質,并明確養老資金由符合資質的資金公司負責運作;另一方面明確資金公司須定期向政府機構和民眾披露統籌賬戶的投資計劃、供款和支出情況、余額和盈虧情況等,資金公司還須向個人賬戶提供明細、當年投資盈虧情況、截止當年年末賬戶內供款總額和累計收益情況等。同時,成立獨立的監察機構,如發現地方政府、企業等有違規情況,即進行調查并視情況交由法院立案審理。第二,由政府給予符合資質的基金公司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借以提升基金投資回報率和降低行政費用等,同時基金公司還需肩負監控企業是否漏繳養老保險等違規行為的職責。第三,由第三方審計如基金公司,每年委托第三方符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營運情況并出具財務報告,基金公司還需向公眾披露其財務狀況。如第三方審計或任何公民發現違規情況,都可向監察機構舉報。
其次,逐步整合個人賬戶,實現全國自由轉接。因養老保險屬地方政府管理,以及受戶籍管理制度的限制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內地個人養老賬戶不能在全國范圍內自由轉接。企業員工往往對個人養老賬戶和企業年金賬戶的繳存及結余情況都不太清楚。為此,有必要對個人賬戶進行整合,以身份證號碼為唯一標識設立統一的個人賬戶,完善養老資金投資管理機制,讓員工清晰了解個人賬戶繳存數據、投資回報情況和賬戶結余等信息,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障機制,實現個人賬戶全國自由轉接。另外,為解決個人賬戶“空賬”運作的問題,中央政府可以規定在未來5-10年內,通過國有企業每年繳納部分利潤、發行國債、國有企業融資等多種形式,逐步填補空缺,做實個人賬戶。
第三,充分發揮企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的作用,鼓勵企業和員工多繳多存。中央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規定企業年金繳交基數和比例范疇,并給予適當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效益好的企業和收入高的員工多繳多存,增加個人退休養老儲備。
第四,改革公務員退休制度,逐步實行“單軌制”的養老制度。借鑒香港地區公務員退休制度改革經驗,從新入職公務員入手,出臺相關規定對公務員與企業員工繳納養老保險作出統一規定,逐步執行全國統一的退休養老制度。
第五,構建全國統一的高齡津貼制度。規定收入保障底線,對適齡老人個人收入達不到保障底線的,參照地區平均工資比例,由政府財政支付高齡津貼,為老年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
(作者為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責編/袁靜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