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023-01
“留守、留守”顧名思義,就是留下來守候。留守兒童就是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把兒童留下來守候。據有關數據顯示,全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由此產生近2200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歲及以下兒童占86.5%。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或經商,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此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兒童群體——留守兒童,且這個群體的人數不斷擴大,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同時,留守兒童也面臨著許多社會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出生到上學的成長階段都是由父母精心呵護與教育,到了上學年齡,孩子每天在家生活的時間也超過在學校的時間。因此,父母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就由隔代的老人撫養,孩子放學后,面對的是花甲之年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而許多老人對留守兒童過分溺愛、遷就、放任而卻忽略他們的心理問題,留守兒童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等。老人對孩子也是不敢管或不會管,留守兒童幾乎處于毫無約束的狀態下,無形中便助長自私任性,霸道蠻橫等逆反心理。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和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正確的引導,而他們的父母又不在身邊,缺乏及時溝通,遇到失敗挫折,沒有人在第一時間及時引導,這對他們的心理產生極大的不利,常引發種種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二、學習問題
對于父親外出務工,而母親在家的守留守兒童來說,由于母親得承擔家庭內外的全部勞動負擔,不僅要料理家務,照顧孩子,還要干農活,由于個人精力的不足,不能耐心管理孩子的學習,有些母親也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幫不上孩子什么忙,這便導致了守留兒童學習跟不上:對于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孩子來說,由隔代人監護,大部分監護人往往對“留守兒童”要求不嚴,或缺乏文化知識,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監督。父母在家的檢查作業、參加家長會等對孩子最基本的學習監督職責都無人擔當。處于童年時期的孩子學習自覺性、主動性、自我控制能力本來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勵和督導,甚至失去監督后,就沒有學習壓力和動力,學習處于放任自流狀態,自然難以上進。另外,“留守兒童”雖然在學習條件上有所好轉,能獲得更多的書籍,更多的學習用品等,但校外的學習時間變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們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務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飯,有的還要打柴喂豬等,這不可避免地對他們的學習產生影響。
三、家校配合問題
學校教育要做到更好,一定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可是父母不在身邊,學校發現這些孩子犯了錯誤,經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長配合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請來的“監護人”,卻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往、性格特點等了解不夠,無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四、對社會的危害
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被托養或寄養,缺少父母關愛容易導致心理缺陷,由于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孩子容易在社會上沾染不良習氣,同時也存在安全隱患。而且一旦受到社會上不法分子的教唆,很容易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為了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為了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我們應該多方面行動:
一、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動態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上,除電話外,可采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璞”,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
加強管理,傾注關愛,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愛是教育的基石,對于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于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教師應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多關心、愛護、照顧、理解他們。在安全上,要時刻提醒;在生活上,盡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
三、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村人口進城務工會越來越多,過去那種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已經打破,經常性缺位的家庭結構開始形成。對于處于兒童時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會越來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既是一項權利,也是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外出務工致富與教育子女的關系,把“留守兒童”的輟學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確有困難的,地方政府也可通過適當補貼及其它措施,讓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努力整治好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直至取消學校周圍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加大危害學生安全和學校工作秩序的打擊力度。針對“留守兒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應采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給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另外需要政府部門的大量投入,比如在農村投資建廠,教授農民科學耕種,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如果農民經濟有所好轉,賺錢不那么困難,將會大大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要加大力度宣傳“留守”的危害性,以多種方式讓農村家長認識到“留守”對孩子產生的不利影響,盡可能的不讓孩子“留守”。
讓我們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用我們的愛心筑起“愛巢”讓他們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只有很好的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才能為祖國培養更多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