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勇 向鵬
【摘要】目的:研究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進行機械通氣對預后的影響。方法:以2009年2月-2013年2月因各種原因導致的86例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52例,對照組34例。觀察組所有患者在顱腦損傷后及時進行機械通氣,對照組患者在顱腦損傷后先通過吸氧治療,在出現明顯的呼吸功能障礙甚至呼吸衰竭時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比較通氣前后PaO2,PaCO2,SaO2,HR,BP,GCS評分,LIS評分以及隨訪恢復情況等指標并比較分析。結果:兩組患者在進行機械通氣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在各自進行通氣后比較,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P<0.05)。兩組患者在通氣后進行比較,也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6個月隨訪記錄顯示,病情恢復情況存在統計學意義(X2=10.579,P=0.032<0.05)結論: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盡早機械通氣能顯著改善患者缺氧,減輕顱內壓,對預后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特重型;顱腦損傷;早起;機械通氣;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071-02
嚴重顱腦損傷對呼吸中樞的直接或間接抑制、中線結構受損并發的神經源性肺水腫、較深程度昏迷所致的分泌物或嘔吐物誤吸都會造成呼吸不全、肺通氣功能下降的發生[1]。進行機械通氣是治療特重癥顱腦損傷的關鍵環節,研究顯示,早期控制和預防低氧血癥,改善腦缺血,促進腦組織氧代謝,有助于減輕腦水腫和顱內高壓,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以2009年2月-2013年2月因各種原因導致的86例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機械通氣的時機選擇對治療療效和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09年2月-2013年2月因各種原因導致的86例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12-69歲,患者的平均年齡37.2歲。86例患者顱腦損傷分別為彌漫性軸索損傷15例,腦挫裂傷27例,腦挫裂傷并發硬膜下血腫18例,腦挫裂傷并發硬膜外血腫12例,原發性腦干損傷14例。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者4例,腦疝13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11例。患者入院時均進行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評分),其中3-5分48例,6-8分38例,患者基本為重癥顱腦損傷,甚至特重癥顱腦損傷。入院時血氣分析結果所有患者PaO2<60mmHg, PaCO2>50mmHg。患者性別,年齡,GCS評分,顱腦損傷類型和部位等一般情況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根據患者身體狀況等因素,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共計患者52例,該組患者在顱腦損傷后12h內進行了機械通氣。對照組34例患者,該組患者在顱腦損傷后由于就醫條件及患者身體狀況不宜進行機械通氣而進行鼻罩給氧,在患者出現明顯呼吸功能障礙時進行機械通氣,其指征為:呼吸(R)>30次/min或<10 次/min;動脈血氧分壓PaO2<8.0kPa和(或)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 6.6kPa;血氧飽和度SaO2<90%。分別比較通氣前后PaO2,PaCO2,SaO2,HR,BP,GCS評分,LIS評分以及6個月隨訪恢復情況等指標。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的錄入與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0.05,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0.05,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早期通氣即患者出現顱腦損傷后盡快進行通氣,對照組是患者出現明顯呼吸功能障礙甚至呼吸衰竭時進行通氣。兩組患者在通氣前比較已經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在各自進行通氣后比較,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P<0.05)。兩組患者在通氣后進行比較,也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GCS評分和LIS評分在通氣前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通氣后各組比較差異也存在統計意義(P<0.05)。6個月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死亡率僅為13.46%,而對照組的死亡率就高達44.12%,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X2=10.579,P=0.032<0.05)。
3 討論
單純重癥顱腦損傷在沒有神經系統及腦實質損傷的情況下進行開顱減壓,去除血腫后患者一般能順利的恢復。但重型顱腦損傷常合并呼吸功能障礙,導致高碳酸血癥和低氧血癥,最終使腦缺血、缺氧加重腦損害,是臨床死亡的重要原因[3]。因此在顱腦損傷后及時保證大腦的供氧能有效的緩解顱腦進一步損傷加重,并對預后有著積極的影響。那么,進行機械通氣的時機目前普遍認為應盡早通氣。
有研究顯示,早期機械通氣可明顯改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低氧血癥,減輕腦部缺氧性損害,減輕腦水腫,并減少機體呼吸做功的氧耗[4]。如此大大降低了具體的能耗,為進一步治療做好準備。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在通氣前比較PaO2,PaCO2,SaO2,HR,BP,GCS評分,LIS評分已經差異已經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在通氣后,差異更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有學者認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出現呼吸衰竭前進行早期機械通氣,可以提高搶救成功率和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死亡率僅為13.46%,而對照組的死亡率就高達44.12%,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X2=10.579,P=0.032<0.05)。
在進行機械通氣時要適時吸痰,這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確保機械通氣治療效果的關鍵。此外,機械通氣應隨時檢測患者血氣變化,防止過度通氣。研究顯示,過度通氣使得持續低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會導致腦血管收縮, 甚至痙攣, 繼而加重腦缺血及繼發性腦損害。綜合分析,特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應及早進行機械通氣,但要密切監視血氣的變化,防止通氣過度,以提高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為治療原則。
參考文獻:
[1] 李永,夏詠本,周勁.重型顱腦損傷早期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效果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8,5(5):122-123.
[2] 呂美榮,劉玉英.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機械通氣的臨床應用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4):728-729.
[3] 余益民,沈觀樂,許波.早起機械通氣對顱腦損傷合并呼吸衰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3):23-25.
[4] 楊琨.重型顱腦損傷機械通氣的護理現狀[J].廣西醫學,2009,31(4):593-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