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蔡萍
【摘要】明水泉位于山東省章丘市中部,明水泉群主要分為東、西麻灣兩大泉群。泉水是章丘的特色和靈魂。明水泉水為奧陶系石灰巖裂隙巖溶水,簡稱奧灰水。其補給區面積355km2(章丘250km2,山東淄博105km2),明水泉城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36億m3,其中章丘境內水資源總量為0.95億m3,出流后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約為0.6億m3。明水泉在先觀后用、優水優用、灌溉、供水、補源等方面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顯著。
【關鍵詞】優水優用 灌溉 供水 生態 明水泉
一、基本情況
章丘市位于山東省中部,濟南市區東50km處,北緯36°25′~37°09′,東經117°10′~117°35′之間。西臨濟南市歷城區,東連淄博市,南交泰安、萊蕪市,東北與鄒平縣接壤,西北隔黃河與濟陽縣相望。南北長70km,東西寬37km,總面積1855km2,占濟南市域土地面積8177km2的22.68%。
章丘市地處魯中山地與華北平原過渡帶,地形南高北低,自南向北依次為山區(占30.8%)、丘陵(占25.9%)、平原(占30.7%)和洼地(占12.6%)。最高峰為南部的雞爪頂,海拔924m;最低處系北部辛寨鎮朱家洼一帶,海拔15m。
章丘市年均水資源總量4.94億m3,其中可利用量4.46億m3,占90.28%。多年平均降水量611.4mm;年均地表水資源總量1.4億m3,可利用量1.07億m3。年均地下水資源總量2.88億m3,可利用量2.73億m3。客水資源主要引黃河水,共計0.66億m3(注:引長江水0.17億m3,配套工程正在建設中,未計入總水量中)。
泉水是章丘的特色和靈魂,明水泉群主要分為東、西麻灣兩大泉群。泉城南邊界為地表分水嶺,即小清河流域與大汶河流域分水嶺;東邊界為禹王山斷層,西邊界南段為地表分水嶺,北段為文祖斷層,北邊界為底行煤埋深500m界線,面積480.7km2,其中補給區面積355km2(章丘250km2,山東淄博105km2),邊緣煤田區面積125.7km2(章丘89.1km2,山東淄博36.6km2)。
明水泉水為奧陶系石灰巖裂隙巖溶水,簡稱奧灰水,為上升泉類型。奧灰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入滲補給和河道的滲漏補給,具有典型的雨源型特征。承壓的奧灰水沿斷層破裂帶裂隙或鉆孔穿越上覆地層涌出地表,形成明水泉群。明水泉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36億m3,其中章丘境內水資源總量為0.95億m3。泉域內巖溶地下水(泉水)的排泄方式有:人工開采(居民生活和工農業開采)、煤礦排巖溶水和泉水排泄三種方式;出流后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為0.6億m3。
二、經濟效益綜述
(一)先觀后用,效果顯著
百脈泉景區位于山東省章丘市境內,因聞名遐邇的百脈泉而得名,以明水群泉噴涌成湖而著稱,是全球優秀生態旅游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山東省服務名牌等,總面積30萬m2。景區始建于1986年,以獨特的明水泉水為載體,以深厚的文化為底蘊,彰顯鮮明的地域特色,弘揚卓然一家的清照文化,形成了泉水景觀、生態景觀、文化景觀于一體的山水文化園林。
景區內群泉鼎沸,楊柳染煙,畫廊奇閣,宛如畫卷。其中百脈泉、梅花泉、黑泉、東麻灣(萬泉湖)被評為濟南新七十二名泉。“百脈寒泉珍珠滾”。屬章丘八景之首,是中國北方獨具特色的泉景景區,享有“天下奇觀”的美譽。景區建有兒童樂園區、名泉水景區、花園景樹區、幽靜學習區、密林散步區、龍泉寺、清照園等,層次變化豐富,意蘊含蓄深遠,步移景異,引人入勝,充分體現了章丘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明水泉水“先觀后用、優水優用”的原則,效果顯著。
(二)灌溉效益,歷史淵源
繡惠渠灌區位于章丘市中部,轄明水、繡惠、相公莊、刁鎮、棗園、龍山等六個鎮、街道,控制耕地面積10萬畝,設計灌溉面積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6萬畝。灌區是利用明水泉水灌溉的中型灌區,始建于1939年,是山東省最早的灌區之一,也是全國著名的“四惠區”之一。灌區建有輸水干渠5條,即總干渠、舊干渠、西干渠、二干渠、三干渠(一干渠因繡江路展寬于2006年填埋),總長50.27km;支渠90條,長68km,斗、農渠560條118km。建國以來,為章丘中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供水效益,形成規模
華電章丘電廠朱各務水庫泵站供水工程,于2006年6月建成,設計日供水能力為4.5萬m3,鋪設直徑800mm,預應力鋼筋砼壓力管道8.45km,安裝四臺雙吸離心泵,總裝機容量528kw,安裝630kva變壓器一臺,雙回路電源。水源為明水泉水,利用繡惠灌區總干渠、三干渠(總長7.23km)引明水泉水入朱各務水庫(小一型),通過泵站工程將優質的明水泉水送入華電章丘電廠,徹底解決了華電章丘電廠二期工程的用水問題。
(四)補源效益,碩果累累
在非灌溉期,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引用明水泉水進行補源。一是利用繡惠渠總干渠、三干渠工程向杜張水庫(中型水庫)補源;二是利用繡惠渠總干渠、三干渠、朱各務水庫、繡江河大溝崖分洪閘工程向白云湖漁業(生態)基地(現已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進行補源;三是利用胡家岸引黃灌區東干渠向繡江河生態北部辛寨鎮進行補源;四是計劃利用工程措施向已建成的東湖水庫工程進行補源。
三、結論
綜上所述,優質的明水泉水,一是實現了章丘市委、市政府確立的“先觀后用,優水優用”的原則,成就了聞名遐邇的百脈泉景區;二是建于1939年、享有全國著名的“四惠渠”之一的繡惠渠灌區為章丘中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發揮了主要作用;三是徹底解決了華電章丘電廠二期工程的發電用水問題;四是在非灌溉期間,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向杜張水庫、白云湖漁業(生態)基地(現已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繡江生態北部辛寨鎮補源,同時計劃利用工程措施向已建成的東湖水庫進行補源。社會效益、灌溉效益、生態效益顯著。
作者簡介:陳悅,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會計系;蔡萍,山東省章丘市水務局,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