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城市規模地不斷擴大,城鎮建設步伐地不斷加快,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進程加快,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一些問題出現、凸顯,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轉移勞動力、規避問題,促進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本文主要對我國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以此有效推動城鎮化建設,確保農村、城鎮的穩定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經濟收入水平,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 轉移 問題 城鎮化 措施
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帶動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加快、深入,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地區,為城鎮化建設、社會和諧發展提出新的問題與挑戰,云南省元江縣總人口205744人,農業人口170451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82.8%。其中,農村勞動力124965人,占農業人口的73.3%,從事第一產業(即農業)的農村勞動力90925人,占總勞動力的72.8%;從事第二、三產業的33118人,占總勞動力的26.5%。近幾年,受“三農”政策的影響,農民工進城問題引起各方的廣泛關注,成為當今時代的焦點。作為我國城市化建設的第一步,農民工進城問題至關重要,政府應積極引導、鼓勵,以此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異[1]。但是,在此過程中,農民工就業、城市人口承載力、城市管理等問題出現,需要及時發現、及時解決,以此確保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概述
依據我國法律法規規定,經常參加集體經濟組織、家庭副業勞務,年齡在16歲以上60歲以下的鄉村人口為我國農村勞動力,其主要分為從事農村農業、漁業等各種生產勞動的勞動力;從事教育、公共事業、體育等行業的勞動力;合同工、臨時工;沒有轉走戶口,自行外出就業的勞動力[2]。而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兩種轉移狀況:第一,農村勞動力完全轉變為城鎮人口,完全脫離農村土地,即為人、地分離的戶籍遷移。第二,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性質是臨時性的,農村人口仍是其戶籍身份。農村勞動力轉移涉及問題眾多,主要涉及“人”、“地”關系問題、戶籍身份問題。因此,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不僅包括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脫離農業生產行為過程,還包括農村戶籍身份轉變問題,從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轉移的行為過程。從本質上說,農村勞動力徹底的、深層次的轉移是戶籍身份轉變,農村勞動力逐漸脫離農業人口身份,成為城鎮人口是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根本目標,推動我國城市化建設。
二、我國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結構性矛盾突出
在我國農村地區,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人口的整體文化素質、技術技能水平較低。例如,根據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在我國云南地區農村人口文化程度總體較低,初中、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為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員的普遍文化水平,僅有7.62%的農村勞動力擁有高中以上文憑[3]。由此可知,云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員中,由于其文化素質偏低,而且轉移勞動力中90%以上沒有經過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專業型和復合型人才微乎其微,在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不能滿足企業對熟練技術工人的需求,就業渠道狹窄,從事的職業大多是簡單、粗笨、危險的體力勞動,又主要集中在建筑安裝行業、一般加工業和簡單餐飲服務業,工作強度大,報酬水平低。農村勞動力轉移結構矛盾突出。
(二)城市承載負擔加重,管理困難
目前,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還不夠快,城市化率不高,在我國總體人口中,城市人口數量還不到一半。對于吸引勞動力的主要城市而言,如北京、深圳、上海等地,這些地方的人口已逐漸趨于飽和,大量的農村人口、勞動力的進入為城市的住房、交通、就業帶來挑戰。在一個地區,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可以帶來規模效應,從而使一個地區的公共支出成本降低[4]。但是,當一個城市承載負擔后,如果承載負荷超過了城市承載力,就會為城市帶來污染,使城市新陳代謝負擔加重。同時,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為城市管理帶了負擔,如增加了城市環境衛生費用、教育費用、公用秩序費用等。
(三)、農民工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合法權益難以保障。
由于農民工外出比較分散,缺乏組織,在供過于求的勞動力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他們的合法權益時常受到侵害。首先是用工單位拖欠工資的現象非常嚴重,特別是一些建筑企業,每到年關包工頭就不見蹤影,農民工一年的辛苦往往付之東流。其次是工作和生活環境惡劣,身心受到摧殘。不少企業只顧賺錢,對外來民工缺乏起碼的勞動保護,有的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條件下進行高危,劇毒性作業,有的對身體危害嚴重的崗位采取不斷辭退舊工人,招收新工人的辦法,把隱患轉嫁給社會和農民工家庭。三是農民工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加班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四是農民工的人格尊嚴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個別不法企業對其打罵、罰跪、搜身、限制人身自由等現象屢見不鮮。
三、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問題的具體措施
(一)合理調整農業結構
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可從當地經濟建設入手,根據當地實際狀況,把握發展機遇與市場動向,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產品知名品牌發展,進而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例如,在我國云南省,農業是主要核心產業,是當地經濟的基礎,解決好當地農業問題有助于穩定社會、經濟發展,改善人們生活。因此,當地政府應合理規劃各產業發展,制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農業發展為重點,在此基礎上,協調發展第一、二、三產業。
(二)完善“市民化”政策
提高城鎮綜合承載力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按照合理布局、節約土地、循序漸進、集約發展的原則,積極推進城鎮化,使城鄉“二元結構”得以改變,增強城鎮的人口承載力[5]。在“市民化”政策方面,當地政府應從就業服務工作、居住條件改善、社區管理、子女教育、基本服務等方面入手,解決農村進城落戶問題。例如,在云南省“市民化”政策實施中,由于我省農民工待遇低、就業機會不穩定等問題突出,農村轉移人口在收入水平、城鎮就業等方面不容樂觀,擊退了農民落戶城鎮的信心。因此,當地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提高就業服務水平,加強培訓力度,加大創業支持力度。在政策扶持、就業服務范圍內納入進程農民工,全方位開放就業崗位,給予免費的就業指導、職業介紹,并給予就業困難人員社會保險補貼扶持、公益性崗位補貼等,并建立統一就業失業登記制度,為農民工就業提供保障。此外,為農村轉移人口提供住房保障,給予住房優惠,并統一全省義務教育費用,扶持民辦教育,統一管理城鎮居民、農民工子女,使其享受市民政策。
(三)加強勞動力轉移人員技能培訓
隨著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領域企業對勞動力資源需求逐漸轉變,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這樣,對勞動力轉移人員的技能技術培訓便必不可少。加強勞動力轉移人員技能培訓,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整合培訓資源,鼓勵職業技術學校、農廣校、民辦培訓機構等平等競爭等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讓農民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和專業,政府按培訓后就業人員的數量對培訓機構兌現補貼,使農民愿意參加培訓,通過培訓能學到好技術和真本事,進而找到好崗位。其次是開展“訂單培訓”。勞務開發辦要與勞務輸入基地和用工單位加強聯系和溝通,與他們簽訂培訓和輸出協議,根據用工單位需求,開展定向培訓。三是對農民的法律法規培訓納入政府公共培訓體系,政府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新聞媒體和舉辦專題講座、印發小冊子等方式對轉移就業人員進行法律法規、社會公德、競爭意識、社會生存能力和安全知識等教育,使其提高綜合素質,增強適應能力。
四、結束語
我國城鎮化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均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此,在我國城鎮化建設中,應根據農村勞動力轉移所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加強勞動力轉移人員技能培訓、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以此為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慧娟,李永春.甘肅省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及對策——以東鄉族自治縣為例[J].社科縱橫,2011,26(6):34-38.
[2]王一平.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2009,(2):73-74.
[3]傅伯仁,李愛宗,張亮等.甘肅中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31(3):59-63.
[4]林曰興.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農業,2013,(15):290.
[5]金蕾.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3,(14):3.
作者簡介:李春鳳(1970-),女,白族,玉溪元江人,農業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