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東
摘要
[目的]為篩選抗性強、耐瘠、優質、高產、穩產和適宜云南省不同地區種植的玉米(Zea mays L.)新品種。[方法]引進12個2013年云南省普通玉米品種區域試驗參試品種,設海禾2號為對照(CK)進行對比試驗,對各品種的農藝性狀、經濟性狀、產量性狀進行分析比較。[結果]在參試的12個品種中,QA19和QA20較對照海禾2號增產,并且該品種株型半緊湊,成株整齊,豐產性好,綜合農藝性狀表現好,中晚熟品種,建議進一步參加試驗。QA21、QA22和QA23較對照海禾2號均減產,但幅度較小,綜合性狀良好,建議進一步參加試驗。QA16較海禾2號減產24.9%,QA15減產15.2%,穗腐病感染嚴重,抗倒伏性能差,沒有推廣價值,但在試驗的中后期嚴重干旱,對產量影響很大,建議進一步試驗種植。[結論]該研究可為加快良種的更新步伐和不斷增加玉米單產,并為品種的審定、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玉米;品種;比較試驗;產量
中圖分類號 S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7-09288-03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f Maize(Zea mays L.) Variety of Yunnan in 2013
LIN Jingdong
(Mojiang Branch Company, Puer Company, Yunnan Provincial Tobacco Corporation, Mojiang, Yunnan 654800)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elect new maize varieties with strong resistance for the filter, antibarren, high quality, high yield and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Yunnan Province. [Method] 12 new maize varieties joined in 2013 regional test of Yunnan Province were introduced, and their agronomic traits, economic traits and yield trai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aking Haihe No. 2 as control(CK). [Result] During 12 trial varieties, QA19 and QA20 were midlate maturity varieties and their yield increased comparing to CK,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characters were fine and showed semicompact plant type, uniform adult plant, good high yielding ability, so more experiments were suggested. The yield of QA21, QA22 and QA23 all decreased comparing to CK but the decrease width was a little,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characters was better, so more experiments were suggested. The yield of QA16 and QA15 decreased 24.9% and 15.2% comparing to CK, and their ear rot were serious and their resistance to lodging was worse, so they had no promotion value, but serious dought in the midlate period of test had big effect on yield, so more experiments were suggested.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speeding up the pace of updating good seeds, increasing maize yield gradually, and varieties examin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Maize; Variety; Comparison experiment; Yield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糧飼作物之一,從北緯48°到南緯40°地區均有大量栽培[1]。北美洲種植面積最大,占世界上種植面積近1/2[2],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國家依次是美國、中國、巴西、墨西哥[3]。玉米增產潛力很大,科學家預測,新世紀玉米有可能發展成為世界谷類作物之王[4]。無論是從栽培面積還是總產量看,玉米僅次于小麥和水稻,在作物中居第3位。
玉米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的用途已滲透到工農業的各個部分,玉米產量的高低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構成了巨大影響。我國幅員遼闊,玉米種植形式多樣,春夏秋冬都有種植[5],但最重要的種植形式還是春、夏玉米。玉米在我國各地區的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大致形成一個從東北斜向西南的斜長形玉米栽培帶[1]。目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位[6],但我國玉米單產同世界其他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中游水平,未來我國播種面積擴大的可能性較小,因此依靠農業科技,努力提高玉米單產將是我國未來玉米生產的主要趨勢。
云南地處高原,全省山地面積很大,玉米生產大部分集中在山區、半山區,而且旱薄地種植面積大。玉米在全省廣泛分布,從河谷到高山均有種植。云南省地處低緯高原,緯度跨度大,地形復雜,地勢高差懸殊[7],呈垂直分布,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環境,復雜的自然條件給玉米生產帶來了復雜性和區域性。
近年來,玉米生產發展很快,這主要得益于雜交種的推廣[8]、品種更新、生產條件改善與栽培技術的提高。我國是利用玉米雜交種最成功的國家之一。玉米生產試驗就是為了篩選適宜本地區種植的玉米新品種,加快玉米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步伐[9]。云南省雜交玉米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推廣,為糧食生產和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選育新品種的過程中,應該選育適應市場需求、高產優質的品種。結合云南省復雜的生態環境,對玉米新品種的篩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選育的新品種不僅要適應山區、半山區生產條件較差的環境,還要是能適應不同生態環境的廣適型品種,這也是進行生產試驗的目標和任務。隨著玉米育種的快速發展,各育種單位或企業選育的新品種層出不窮[10],為了適應云南省雜交玉米生產發展的需要,鑒定出玉米新組合的抗逆性、適應性、豐產性,選育出高產、優質、穩產的新品種,加快良種的更新步伐,不斷提高玉米單產,為品種的審定、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特開展該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地點及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縣龍潭鄉三家村,海拔1 574.29 m,試驗地為紅壤土,肥力均勻,土質較好,肥力中上等水平,排灌方便。試驗地為冬閑地。
1.2 試驗材料
玉米種子均由石林縣種子管理站提供,所供種子為非包衣種,質量必須達到國家原種標準。對照品種海禾2號由云南石豐種業有限公司統一提供。共有13個品種,其中海禾2號為對照。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四周設保護行。小區面積20 m2,每小區5行,采用寬窄行單株種植,播種后覆蓋薄膜,寬行80 cm,窄行40 cm,株距29 cm,種植密度6.252萬株/hm2。
1.4 田間管理
試驗地管理與當地大田生產管理水平相當。參試品種采用濕直播,4月25日播種,5月18日間、定苗。基肥:農家肥1.5萬kg/hm2,普鈣750 kg/hm2,玉米專用復合肥375 kg/hm2。追肥:5月20日追苗肥,尿素300 kg/hm2;6月18日追穗肥,尿素900 kg/hm2。4月25日播種澆透水后蓋膜。9月25日收獲。在生長過程中沒有澆水。對缺苗斷壟的要及時催芽補種或帶土移栽,力爭全苗,缺株率在5%以內按正常計產,缺株率在5%以上作報廢處理。適時間苗定苗,一般3葉間苗,4~5葉定苗。間苗定苗應按種植密度要求,去弱留壯、去雜苗病苗。
1.5 病害記載
防蟲不防病。要注意勤查蟲害,一旦發現,應及時防治;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青枯病、病毒病等,一旦發現,應詳細記載。
1.6 產量調查
收獲期,對各玉米品種分收分裝,做好標簽標記。每個小區收中間3行,考種時隨機抽取10個果穗測量百粒重后,計算折合產量。
1.7 數據調查與記載
玉米移苗后觀察記載苗生長情況;5葉1心時在第5片葉上用油性記號筆作標記,到10~13葉時標記第10葉(每個品種標記10株),以便后期調查葉片數;抽雄后測量10株連續植株的株高、穗位高(測量時從土層表面開始),然后計算平均值;根據植株葉片長相評價株型,并評價成株整齊度;調查大斑病、小斑病、絲黑穗病、青枯病、銹病等病害;調查倒伏率、倒折率;收獲時將各小區果穗單獨收后裝入網袋內放上標簽并稱量鮮重和調查穗粒腐病;果穗烘干后脫粒考種,隨機抽取10個果穗調查穗粗、穗長、禿尖長、行粒數、穗行數,評價粒色及粒型,測量千粒重、含水量等。最終,據所得數據算出生育期、發病率、出子率、折合單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品種生育時期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各參試品種生育期相差較大,在129~143 d,均屬中晚熟品種。QA24生育期最短為129 d,QA21生育期最長為143 d,比對照長16 d。
2.2 各品種主要農藝性狀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株高在222.2~288.4 cm,穗位高在99.8~149.2 cm;QA15植株最高為288.4 cm,QA17植株最矮為222.2 cm,二者相差66.2 cm;QA23穗位最高為149.2 cm,QA18穗位最低為99.8 cm,二者相差49.4 cm,QA18與對照的穗位高也相差較多。各品種株高與穗位高相差較大。QA22為緊湊型株型;其余品種的株型以平展偏半緊為主。各品種苞葉中等以上偏長。雄穗分枝最多的是QA19,共有18個分枝,分枝最少的為QA24,只有9個分枝,二者相差較多。QA22花藥顏色為黑紫色,QA15、QA16、QA17、QA18、QA24苞葉為綠色,其余品種苞葉為淺紫偏紫色。
2.3 各品種田間發病率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QA16、QA18、QA19、QA21倒伏率均為4.0%,其余品種沒有倒伏。除了QA15、QA23倒折率為0外,其余品種均有倒折,QA16倒折率最高,為24.0%,遠遠高于對照。參試品種均不同程度感染大斑病、小斑病以及銹病,而除了QA17和QA23不同程度感絲黑穗病外,其余品種對絲黑穗病都具有高度抗病性。只有QA18和QA22遭受螟害。各品種均感穗腐病,QA23穗腐病嚴重程度高達74.1%,為高度感病。QA14、QA19、QA21、QA24穗腐病感染程度低于10%,遠小于對照的感病程度,為抗病品種。
2.4 各品種穗部性狀比較
從表4可以看出,QA23穗長最長為19.0 cm;QA21穗長最短為16.8 cm,比海禾2號對照短1.8 cm,其余品種均與對照相差不多。QA22穗粗為5.9 cm,最粗;各品種穗粗也相差不大。QA16禿尖長最長為4.2 cm,QA19禿尖長最短為1.3 cm。QA15穗行數最多,達21.0,QA23最少,僅14.3,二者相差較大。百粒重最重的是QA17,達到36.7 g。各品種出子率相差也不大,在81.9%~883%。除了QA20為錐形、QA22為筒形外,其余品種穗型都為柱形。QA18子粒為硬粒型,QA15、QA17、QA19、QA20和QA22子粒為馬齒型,QA14和QA23子粒為半硬粒型,QA16、QA21、QA24和QA25子粒為半馬齒型。QA14和QA25穗軸顏色是紅色,其他品種穗軸色均為白色。除QA15和QA16的粒色是白色外,其他品種粒色均是黃色。
灰斑病和小斑病為5級,倒伏率4.0%,倒折率20.0%,其余病害較輕。該品種株型半緊,成株整齊,豐產性好,抗倒折性差,綜合農藝性表現好,中晚熟品種,建議進一步參加試驗。
QA20折合產量13 423.5 kg/hm2,比對照海禾2號增產3.1%,排名第2位。該品種株高259.8 cm,穗位高126.6 cm,幼苗葉鞘紫色,生育期131 d,穗長18.4 cm,穗粗5.1 cm,禿尖長1.6 cm,穗行數14.8行,行粒數37.6粒,百粒重34.2 g,出子率86.0%;穗錐型,黃粒,馬齒型,白軸;大斑病、穗腐病、莖腐病和絲黑穗病為1級,小斑病、灰斑病和銹病為3級,倒折率為1.3%,無倒伏現象。該品種株型半緊,成株整齊,豐產性好,抗病抗逆性強,綜合性狀表現優良,屬于中熟品種,建議進一步試驗種植。
QA21、QA22和QA23與對照海禾2號相比均減產,但幅度較小,綜合性狀良好,建議進一步參加試驗。
QA16較海禾2號減產24.9%,QA15減產15.2%,沒有推廣價值。但在試驗的中后期嚴重干旱,對產量影響很大,建議進一步試驗種植。因此,玉米品種生產對比試驗就是要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公平試驗,對新品種的豐產性、穩產性和適應性進行合理的真實評價,促進玉米生產的發展。
云南省大部分玉米采用間套種植。由于該試驗是在單種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下一步應結合間套種植試驗,進一步評價入選的品種,同時還應總結栽培技術,為以后的良種良法配套推廣做準備。
3.2 結論
在參試的12個品種中,QA19和QA20較對照海禾2號增產,并且株型半緊,成株整齊,豐產性好,抗倒折性差,綜合農藝性表現好,中晚熟品種,建議進一步參加試驗。QA21、QA22、QA23產量減幅較小,綜合性狀良,建議進一步參加試驗。QA15和QA16減產幅度較大,穗腐病感染嚴重,抗倒伏性能差,但由于試驗后期天氣嚴重干旱,會對其產量產生影響,也建議進一步參加試驗種植。
參考文獻
[1]
楊文鈺,屠乃美.作物栽培學各論(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05-107.
[2] 宋玉詳,師瑞娟.世界玉米生產與分布[J].地理教育,2007(1):78.
[3] 佟屏亞,羅振鋒,矯樹凱.現代玉米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8:2-4.
[4] 佟屏亞.中國玉米科技史[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126-127.
[5] 孫耀邦.特用玉米種植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6] 蓋鈞鎰.作物育種學各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94-95.
[7] 佟屏亞.中國玉米種植區劃[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2:222-227.
[8] 馮光明.雜交玉米配套栽培技術問答[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9] 史勇,房業英,姜家祿.玉米品比試驗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分析[J].種子科技,2002(3):158-159.
[10] 徐家譜,時艾旻.玉米品種試驗初報[J].云南農業科技,2006(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