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瑾
【摘要】目的 探究手術室優化護理對普外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控制效果,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行普外科手術的5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室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給予手術室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手術室優化護理,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情況以及護理后的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經各自護理后出現切口感染的比較、護理后的空氣菌落數比較、手菌落數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加強手術室感染護理,能有效控制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的幾率,提高手術室的環境,確保醫療的安全性。
【關鍵詞】優化護理;手術室;切口感染;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169-02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術后常見的問題之一,手術是外科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主要且有效的方式,不僅肩負著治愈疾病的重擔,同時還肩負著挽救患者生命的重擔;但手術具有侵入性及創傷性,容易造成患者術后感染。手術室是目前醫院感染中最嚴重的科室,若對手術室的醫院感染管理不到位,病原微生物會通過不同途徑侵入患者的手術部位,造成感染的發生[1]。所以加強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是手術治療成功的關鍵。我院采用手術室優化護理對250例患者進行了護理,顯著降低了感染的幾率,同時也減少了空氣中的菌落數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行普外科手術的5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室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50例。對照組男性312例,女性188例;年齡8~72歲,平均年齡(52.6±3.1)歲。觀察組男性323例,女性177例;年齡6~75歲,平均年齡(53.4±2.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手術類型比較上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手術室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給予手術室常規護理
①對手術室進行每日3次的常規消毒。②對手術室內的各種物品選擇正確的方式進行滅菌與保存,對于耐高溫、耐熱、耐濕的敷料以及手術器械采用壓力蒸汽進行滅菌,或是環氧乙烷氣體進行滅菌等,滅菌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原則。③在手術等待期,應當對患者的信息進行常規的核對。④手術室內的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手消毒以及各項規章制度,出現皮膚感染或是呼吸道感染的醫務工作者應當避免進入手術室。
1.2.2觀察組患者給予手術室優化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優化護理,具體操作如下:①術前0.5h再次對手術室進行消毒滅菌。②設立專門的無菌物品管理處,并由專業的護理人員對其進行監測,保證滅菌物品的有效性。③在術前等待期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將手術的大致流程告知患者,同時詢問患者是否有疑問,并給予積極的解答;幫助患者疏導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建立與患者之間的信心,讓患者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④設立主臺護士負責制度,對手術室內的人員進行監管,并糾正手術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操作;巡回護士及麻醉醫生應按照六步洗手法進行徹底的消毒,若接觸污染物品,需從新進行手消毒。洗手與干手物品必須保持規范、清潔、干燥,一用一滅菌。⑤術后物品及器械的處理:按照非感染手術及感染手術種類進行物品及器械的處理,對使用后的物品及器械進行嚴格的消毒,同時對感染手術使用的物品和器械進行嚴格的隔離管理,物品與器械需放置于雙高壓環境中進行滅菌。⑥術中敷料及衛生潔具處理:使用過的敷料應做好預處理,急診手術與感染手術應采用一次性仿布輔料單。感染手術與非感染手術使用的潔具應隔離開,并進行徹底的消毒。⑦醫療垃圾處理:手術產生的醫療廢棄物均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3]進行處理,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⑧對于參觀手術的人員需要進行嚴格的控制,同時避免人員在手術室內來回的走動,更不允許感染手術間的醫務工作者進入手術室內,參觀手術的人員需要與術者保持30cm以上的距離,降低一切誘發感染的因素。
1.3切口感染指標判定
①淺表手術切口感染——淺表切口出現紅腫熱痛現象,同時伴有膿性分泌物出現,經微生物培養結果提示(+)。②深部手術切口感染——對深部切口進行引流或是穿刺,有膿液抽出;有外科醫生或是自然開裂的切口,出現膿液或是患者合并發熱現象(體溫≥38℃),局部出現壓痛[4];再次經手術或是病理學、影像學探查發現深部切口出現膿腫。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均由我院數據處理中心專門人員進行,保證數據真實性與科學性。初步數據錄入EXCEL(2003版)進行邏輯校對與分析,得出清潔數據采用四方表格法進行統計學分析,分析結果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切口發生感染的比較,詳見表1.
2.2兩組手術室空氣菌落數與手菌落數比較,詳見表2.
3結論
手術切口感染是普外科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而切口發生感染后,不僅會延長患者預后的時間,還有可能造成患者切口再次開裂,增加患者的痛苦與經濟負擔。由手術切口感染引發的近期并發癥與遠期并發癥在臨床治療中絕不少見,嚴重者甚至誘發全身感染。造成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較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手術室的空氣環境與手術室工作人員的無菌操作情況。若能有效控制手術室的環境質量以及工作人員的手衛生情況,同時加強對手術室的護理,就能有效的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的幾率,對于患者的康復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術前完善的準備,術中嚴格的無菌操作以及術后廢棄醫療物品的處理都是預防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首先應嚴格執行手術室的各項無菌操作措施,提高手衛生的管理,有效降低手術帶來的侵入性操作感染。同時設立專門的無菌物品管理處,并由專業的護理人員對其進行監測,對于超過滅菌期限的物品或是敷料堅決不能使用。主臺護士負責制度能有效提高手術室感染質量,同時促進醫務人員手衛生與無菌操作的意識;不僅能真實的反映手術室消毒、滅菌、無菌操作的質量,同時還能體現監測的實際意義[5]。通過監測結果進行有效的反饋,并合理的整改,形成良好的循環,促進手術室消毒質量與滅菌工作水平的提升,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手術環境,降低或杜絕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
本次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采取手術室優化護理后,明顯降低了患者切口感染的幾率,同時手術室的空氣菌落數目與手菌落數目也明顯下降。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手術室感染的特征也在隨之改變。采用優質護理對手術室感染的管理措施進行有目的性的改進,不僅能提高手術室感染的防控,同時還能杜絕手術切口及其他部位的感染,有效的提升手術質量,為患者的健康作保障。
參考文獻:
[1]龔喜雪,盧梅芳.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與手術室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3):91-92.
[2]張芬菊.手術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基層醫藥,2014,21(4):634-635.
[3]黃亞敏.護理干預在預防消化道手術切口感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7):30-31.
[4]黃美萍.護理干預預防消化道手術切口感染的效果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5):239-240.
[5]黃艷愛,吳麗清.護理干預對預防手術切口感染的臨床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