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心漪
摘 要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依靠力量;大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鎮,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用“中國夢”引領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托起“中國夢”,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方向所在。
關鍵詞 中國夢 青年大學生 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455.7 文獻標識碼:A
"China Dream" and Youth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CHENG Xinyi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Abstract Young people are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and they are important force to achieve the "Chinese Dream"; University is the important place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booster to achieve "China Dream". With the "Chinese dream" to lead the social practice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hold the "China Dream" in practice, is the direction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hina Dream; you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1 何為“中國夢”
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向世界宣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夢想。
中國夢,是讓每一個積極進取的中國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它是引導青年人奮發向上的原動力: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和權力。中國夢的提出鼓舞了無數的年輕人,也在引領著青年大學生的發展道路。
2 何為社會實踐
實踐是客觀實在。社會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全部物質性活動。作為青年大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重要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按照高等教育目標的要求,組織學生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使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從中接受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教育實踐活動。自1950年10月,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政治課教學方針、組織與方法的幾項原則》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正式納入教學計劃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大致經歷了探索期(1949-1966年)、停滯期(1966-1976年)、恢復期(1976-1987年)、發展期(1987-2003年)、創新期(2003至今)等幾個階段,從摸索起步逐漸走向成熟發展:規模漸趨擴大、形式日趨多樣、機制逐步健全、體系更加完善。
但是在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依然面臨著問題與挑戰。第一,大學生缺乏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多數學生把應試放在第一位,潛意識中排斥與專業課程考試無關的各類文體、實踐活動;加上現實的就業、深造壓力,他們更多地忙于計算機、外語等級考試及與專業相關的各類資格證書考試,認為參加社會實踐應該是一些學生團組織干部的責任,與自己關系不大。此外,網絡的普及使得多數大學生習慣了足不出校園、甚至寢室的宅居生活,他們對社會實踐沒有絲毫興趣可言。
第二,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力度不夠。盡管許多高校都有與之配套的一系列相關制度、條例及學時安排,但由于社會實踐性質的特殊性,往往缺乏專業的師資配備,通常由從事一線工作的輔導員擔任實踐的指導教師和領隊,鑒于自身行政事務的處理,他們沒有充裕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學生的日常實踐教育,引導學生全面、正確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從根本上轉變觀念。
第三,社會實踐活動自身缺乏吸引力。創新是時代進步的源泉,也是事物不斷發展、永葆活力的體現。總體而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仍停留在小范圍、小區域、小層面的公益服務、義務勞動、慰問演出等,且多數與大學生的專業、課堂知識相脫節,只是孤立地為完成實踐學分而展開,未能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進行有針對性、有現實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3 用“中國夢”引領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影響著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在價值取向多元及公眾輿論更趨自由的環境下,部分消極、非主流的價值觀被強化,青年學生在目標選擇時更多地關注自身利益,重個人理想輕社會理想,對他人、集體、社會、國家漠不關心。
如果說夢想是彼岸,當下是此岸,那么維系兩者的便是實踐。懷想彼岸并付諸行動,夢想就不會固化為“海市蜃樓”,遙不可及;但是即便從此岸出發,倘若沒有了方向,就如同船只在黑暗中盲行,容易駛錯航道。
“中國夢”的提出,喚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追夢情懷,折射出中華兒女世世代代不懈追求的美好心愿,體現了中華民族恒久強大的向心力。教育部思政司2013年工作要點指出:“要把大學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中國夢宣傳教育”。因此,將“中國夢”融入到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是當前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必然選擇和關鍵之舉。然而,用“中國夢”引領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絕非指課堂上機械運動般無休止的理論灌輸,它是一個實踐命題,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創新。
4 在實踐中托起“中國夢”
高校以社會實踐為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對青年大學生進行“中國夢”主題教育。社會實踐幫助大學生了解國情、深入社會、鍛煉思維、樹立團隊合作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在青年大學生眼前呈現出一幅幅包羅萬象的真實社會圖景:有舉世矚目的成績,有不堪入目的丑陋;有催人淚下的百姓故事,有發人深省的名人軼事;有驚天動地的傳奇,有駭人聽聞的真相。它用有聲的畫面無聲地印證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它用最直觀的方式打開了大學生的觸覺、知覺、感官和思維,毫不遮掩地在他們面前袒露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課堂與生活的迥異。
近年來,全國高校掀起了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的熱潮。數百萬大學生走出象牙塔,活躍在基層,他們深入農村、鄉鎮、社區、街道、企業、學校,以參觀學習、社會調研、志愿服務、專業實踐等各種形式傳遞中國夢想。在剛剛走過的2013年暑假, “走進美麗鄉村、尋找最美浙江人、探尋最美中國夢”、 “實踐激揚青春志,奮斗成就中國夢”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既增強了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榮譽感,又在他們心中點亮了新的希望,并將這種民族精神融入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融入到個人夢想中。
實現“中國夢”,先育筑夢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歷史的接力棒將交到年輕人的手中;青年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依靠力量,是革命隊伍中的新鮮血液,是國家間最終實力較量的關鍵元素,他們的素質與“中國夢”的實現息息相關。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以“中國夢”為引領,加強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理解“中國夢”理論維度下的價值內涵,在吸收六十余年來社會實踐已取得的驕人成績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路子,將青年大學生的個人理想融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光榮歷史使命,培養一批有責任感、道德感、使命感、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有為青年。他們不僅有豐富的知識積累,而且能投身于實踐,將書本知識帶出課堂,將滿腔熱情投入生活,用腳步丈量、用鏡頭記錄。“中國夢”的實現,需要的就是這樣有夢想情懷且敢于擔當的德才之人,而絕非“紙上談兵”的“書呆子”。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踐行的正是當代大學生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盧進麗.論大學生社會實踐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重要作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4).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3年工作要點(摘編)[J].思想教育研究,20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