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立 歐秀榮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教學工作者最關注的是如何上課才能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大家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在眾多的方式中,通過相互聽課來討論、研究是公認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對于如何利用聽課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也就是如何有效聽課,卻關注度不夠,研究不深。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和理論思考,針對常見聽課誤區,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彈好有效聽課的“三步曲”。
一、聽課前——彈好“前奏曲”,做到有備而來
常見誤區:聽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帶上聽課本,拿支筆,聽課時做好聽課記錄就好了。
分析及對策:聽課是一種復雜的、多維的思維活動。卓有成效的聽課總是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和靈活開放的思維為前提,應“帶著思想去聽課”,所以聽課者必須在行動上和心態上有所準備,做到有備而來。比較教育學認為,差別是一種資源。通過不同教育教學的理念、方式、方法的比較,可以起到交流思想、借鑒措施和更新觀念的作用。而比較的前提就是教育教學工作者要對所關心的問題有一個較為全面和理性的認識。所以,作為有效聽課的前奏,應對所聽課的相關內容做到胸有成竹,這是有效聽課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做了充分的準備之后,才不會被講課者牽著鼻子走,也才能斷其意,明其志,辨其拙,得其真。這樣的聽課,才能真正聽出授課者的思想和智慧,也才能聽出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聽課者的心態也是影響聽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聽課前,聽課者應該擺好以下幾個心態:第一,要有學習的心態。任何教師的課一定有值得自己學習之處,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帶著這種心態去聽課,有利于聽課者挖掘上課老師的閃光點,從而聽有所學,聽有所得。第二,要有批判的心態。這里的批判不是去批判上課教師,而是要通過聽課時發現的問題,對自己形成一種反思,以期解決問題。第三,要有公正的心態。不帶情緒聽課,不對上課老師有主觀上的好惡感,因為這也是明顯影響聽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聽課中——彈好“協奏曲”,做到有的放矢
常見誤區:聽課者最關注的是上課教師如何講,聽課記錄是一本“流水賬”;聽課者過多關注于“聽”和“看”,扮演一位純粹的旁觀者的角色。
分析及對策:聽課是一種立體的、綜合性的心智活動。“聽什么”和“怎么聽”是聽課的基本問題。
“聽什么”是聽課的核心問題。聽課者在聽課的過程中,應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來把握這個問題。從宏觀上說,新課程的理念問題應是聽課教師最關心的問題,要能聽出上課教師的課能否或是多大程度促進了學生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從微觀上看,教師教態是否平和可親,語言是否精練風趣,課堂應變能力是否靈活,點評是否準確到位,對學生的評價是否多元……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發揮出來,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真正得到了變革,課堂是否實現了真正的民主化……
聽課是一個多維協調的立體式的活動,它要求聽課者要聽、看、記、思,每一個環節都應關注。“聽”——要耳聽八方,聽教學思想、教學藝術、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學生的發言、思維的碰撞等。“看”——要眼觀六路,看教師的教態、板書設計、主導作用的發揮,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課堂參與度是否最大,思維是否活躍,主體作用的體現。“記”——要詳而不繁,記錄要重點突出,主次清晰,除教學流程等常規內容以外,還應多記精妙之處、不足之處、疑問之處,還有觸景生情而碰撞出的思維的“火花”。“思”——要思接千里,從師生的上課表現,去剖析學生學的背后的教,去觸摸教師教的背后的學,去思考教與學背后的細節的意蘊。
聽課者準確的角色定位是影響聽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者認為,聽課者的角色不僅是“旁觀者”,還應該是參與體驗者和學習者。首先,“旁觀者”的角色使聽課者能較為客觀、全面、準確地把握教學過程,看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整合效果,評價教學的顯性與隱性效果等,這就是所謂“旁觀者清”。其次,“參與體驗者”的角色能使聽課教師更全面和準確的評價一節課。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把自己當成局內人,站在上課教師的角度,通過與自己課前準備的對比,多思考“如果是我,我該怎么處理”之類的問題,對比優劣,促己深思、善辯、慎取;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教師有時并不能真正思考學生的所感、所思、所悟,而會主觀“為學生著想”。而參與體驗者的角色要求聽課者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的前提下,適度參與到學生的學習、討論中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聽教師的教、引、思、辨,只有這樣,才能觸及靈魂地發現教師的教是否真正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再次,學習者的角色使聽課教師能夠聽出上課教師的教學特點、優點、魅力,在取舍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還能從學生的反應中嘗到愛、合作、尊重等的味道。
三、聽課后——要彈好“交響曲”,做到客觀民主,共同成長
常見誤區:有的是聽完課就結束了,沒有評課這一環節,或者是在評課的時候,多講好話,再委婉提出一些可有可無的意見,缺少深度分析和創新。
分析及對策:聽課的意義在于“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知音”。教師成長的歷程一定包含了對其他教師教學的批判與借鑒,汲取其教育真元,吸納其教學新質,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智慧。有效聽課的效果主要就是通過聽課后的評課環節來獲得的。上課教師可能會因專業的評課而恍然大悟,聽課教師也可能會因思維的碰撞而打開思考的大門。所以,對于教師來說,要充分認識到評課的重要性。
評課不僅是評價和研討的問題,還應真正把它上升為一種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研文化來進行重建。針對評課過程中的講而不評,評而不深,避缺就優等現象。筆者以為,評課時應沖破傳統觀念,拒絕形式主義,注重實效,提倡對話,觀點自由,看重爭鳴,而做到這些最關鍵的要轉變評課教師的價值取向。首先,評課是對課不對人,評課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涉及面子與尊嚴問題。其次,評課不僅要評教師的教,還應多關注學生的學,不僅包含現在的學,還應包含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再次,評課應角度鮮明,站高望遠,就課論理,有理有據,而不能一直以幾個固定的角度,以程式化的語言來評課。
聽課是包含課前認真準備、課上聽看記思、課后討論反思的一個系統過程,我們應把其作為一個完整的過程來看待。關注細節,關注過程,關注成效,關注成長,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在聽課時都應持續關注的價值取向。
(焦立、歐秀榮,江蘇省宜興中學、宜興市實驗中學,214206)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