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以來,校本課程得到了學校與老師的高度重視,各校開發(fā)了豐富多采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機會與資源。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對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把學習體驗作為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在實踐中,許多老師把校本課程看作了國家課程的延伸,照搬國家課程的學習方式來實施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一味追求學生增加了哪些知識、增多了哪些技能,結果使校本課程成為了學生新的課業(yè)負擔。筆者將以兒童剪紙課程為例,闡述這一價值取向的實際意義。
一、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
在校本課程實施中,應該把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作為載體,其目的在于豐富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個性需求的滿足,才能完成校本課程最基本的使命。
把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定位在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首先,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把學生由聽眾變?yōu)榻虒W的參與者,從被動引向主動,從消極接受引向積極參與,使他們在“體驗式”的學習過程中,真實感受、真切體驗。同時,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是課程活動體驗的“設計者”和“表現(xiàn)者”,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誰也不是單獨的“演員”或“觀眾”,師生共同參與到情境的設計、體驗活動中,才能使全體師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好。
比如如果把兒童剪紙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一部分來看,那么,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是大部分學生必須掌握的;而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兒童懂得了多少關于剪紙的知識、掌握了哪些剪紙的技能,而在于在經(jīng)歷兒童剪紙課程的過程中獲得了哪些學習體驗。如果把學生的頭腦當成儲藏室,只管往里面塞東西,不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只要完成大量剪紙作品就行,不僅會使本身基礎不佳的學生更加感到知識學習單調(diào)乏味,有的甚至對剪紙課程的學習產(chǎn)生厭惡情緒,不愿意繼續(xù)學習,學生在剪紙課程體驗過程中,會有許多事情發(fā)生,比如:剪紙的紙張選擇,是用打印紅紙還是對聯(lián)紅紙,或者是紅色宣紙還是紅色皮紙等。老師可以引導這些類似的事,由學生去嘗試,明確怎么選擇才是合適的。為課程服務,為學生的體驗創(chuàng)造機會。
二、校本課程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渠道是多元化的
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又該如何去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呢?我想,我們必須結合課程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及課程資源狀況進行探索。筆者開發(fā)兒童剪紙課程,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逐步豐富的過程,在此之前,我也沒有對剪紙進行過完整的深入的研究與實踐,于是和學生一起在失敗與成功中體驗課程開發(fā)的過程。在剪紙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賞、做、展、說等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賞:在作品欣賞中豐富學習體驗?!靶蕾p”也是校本課程的重要體驗方式。怎樣的剪紙是好的,怎樣的剪紙是美的,怎樣的作品堪稱經(jīng)典,不同的學生,對這些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諸如此類,就是“賞”的問題。欣賞作品,也不是為了尋得一種統(tǒng)一的答案,而是為了豐富學習體驗。觀察是學生感知客觀世界,獲取表象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進入鑒賞階段的橋梁。鑒賞,往往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我們在欣賞剪紙歷史上的眾多作品后,通過網(wǎng)絡購買相關書籍,每人幾本,仔細觀賞圖片和文字介紹,并挑選一至兩幅最喜歡的作品,用PPT和實物投影的形式分享給同伴,互通學習。
——做:在嘗試操作中豐富學習體驗。校本課要“做中學”,動手嘗試操作體現(xiàn)了校本課程的體驗性和過程性,也是藝術實踐的關鍵步驟,不可或缺。兒童剪紙課程中的“做”,主要是臨摹與創(chuàng)作。臨摹是學生學習剪紙的基礎,首先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在欣賞大量優(yōu)秀作品過后,嘗試各種剪紙主題的臨摹,學生打印描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后,進行剪刻。在一定數(shù)量和質(zhì)量的累積之后,才能進行剪紙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是衡量學生審美能力的顯性依據(jù)之一。例如:將作品托畫也是一種有難度的嘗試,學生感受到了托畫的困難和失敗。當一張平整的紅紙在經(jīng)歷了畫、改、剪、托等過程之后,將紙變?yōu)樗囆g,鏤空的美直現(xiàn)眼前,讓人陶醉。
——展:在籌備展覽中豐富學習體驗。學習體驗的獲得,通過教師設計隆重的展覽會,展出學生的作品,這也是一種重要途徑。在學?!拔幕囆g節(jié)”期間,我們按照學期初的約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籌備展覽。整個過程學生全程參與,收獲不同以往的感受。首先是挑選參與展覽的作品,挑選出了36幅4個不同系列的作品。接著是將它們用漿糊簡單托裱,學生們又有了新的體驗,感受漿糊的粘稠度、襯底宣紙的選擇、漿好上墻晾干……老師和學生代表去裱畫的商店挑選合適的外框和裝裱方式。在一周的等待后,畫作運輸?shù)郊艏埞ぷ魇?,所有成員集體安裝好掛線后再黏貼標簽,擺放畫架、布置場地直到展覽結束。以上種種都是完全不同于普通興趣小組的籌展經(jīng)驗,在整個籌展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綜合的知識與能力、極其豐富的學習體驗。
——說:在交流分享中升華學習體驗。學習體驗需要適當?shù)谋磉_,表達可以使體驗得以升華。兒童剪紙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經(jīng)常組織學生將學習體驗通過口述或者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與同伴交流、分享,在這種交流與分享中,體驗水平不斷地得到提升。每經(jīng)歷一個階段,我們師生都要聚在一起,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和收獲。竹子是我們學校的文化意象,寓意“堅持”與“成長”。在以“竹”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中,師生一起感受了竹子的氣質(zhì),剪紙竹的特殊韻味。在完成這個主題的創(chuàng)作后,學生講述故事之后,特別令人感動。例如,有學生說:“我是多么想放棄這些竹葉,那么密那么累。想想其他人也許都堅持著剪好了,我也不能落后,對自己說加油?!庇谑牵埶麄儗⒅v述寫成文字,并刊登在我校的校報上。文章被刊登廣而告之的滿足感,使學生們又有了升華的學習體驗。
剪紙課程展開會有許多豐富的學習體驗,在賞、摹、剪、裱、展、述……這些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本身就是成長和收獲,持續(xù)參與剪紙課程的過程,就是最好的學習體驗。
三、校本課程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實際意義
校本課程幫助學習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這些體驗對孩子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能使學生的學習進入生命領域,調(diào)動各種器官去體驗、去感受,在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之間架起一道永恒的橋梁,是知情合一的學習。在兒童剪紙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由于我們稟持了豐富學習體驗的價值取向,給孩子們帶來了豐富的學習體驗。孩子們在經(jīng)歷課程的過程中,體驗了課程的樂趣,體驗了成長的感覺,體驗了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體驗課程的樂趣?!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指出:“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學生通過藝術和日常生活的連接,可以豐富自己的藝術體驗和感受,提高藝術感知能力,并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用藝術化的方式表現(xiàn)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質(zhì)量。”因此,挖掘生活中有益的因素服務于剪紙課程,是非常有利的。剪紙課程的實施,如果采取枯燥無味的練習方式,學生們很快便會對剪紙失去興趣。因此如遇比較平淡的教學內(nèi)容時,就要在教學的形式上求變,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習充滿樂趣,不感到苦,真正由“苦學”變?yōu)椤皹穼W”。怎樣讓他們在剪紙、裝裱等整個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是教師導學的重點。于是我設置了一個分目標表格,先達到的學生在表格上獲得一顆星,激勵未能完成的學生。當所有人都畫滿星星,所有人都完成一小步匯聚成的大目標時,這種登高一覽眾山小的心情無比舒暢,每個人都樂在其中。
——體驗成長的感覺?!安唤?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特別是在穿越各種困難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是學生學習成長中的關鍵,也是校本課程的初衷。在《西游記》人物系列剪紙中,人物的頭發(fā)是很難體現(xiàn)好的,即使是臨摹的作品,也較難將線條剪刻流暢。有很多學生都嘗到了多次失敗的滋味,發(fā)出“再也不要剪頭發(fā)”的抱怨。“沒關系,不要緊,我來幫幫你,你看好,再試試……”這樣的語言,來自老師也來自同伴,當困難邁過去的時候,當頭發(fā)的剪刻不再是困難重重的時候,學生們成長了,這種學習體驗會深刻地影響他們的人生。
——體驗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學習體驗,是在學習中獲得的與眾不同的收獲,是身心的一種感悟過程。從剪紙課程的角度來看,學習體驗就是學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理解、認同剪紙的歷史、內(nèi)容、步驟、拓展等學習對象。只有通過體驗,學生才能把古老的剪紙藝術這種對象變?yōu)槭煜さ摹⒖梢耘c之交流的存在,才能在頭腦中形成剪紙的基本概念,才會產(chǎn)生探究剪紙方方面面的興趣。而當“文化藝術節(jié)”期間“小剪刀,大世界”的剪紙展覽得到師生們好評的時候,當這些作品被用于裝飾學校樓道的時候,當他們在其他領域的學習中運用了剪紙課程學習相關的學習經(jīng)驗時,學生們對于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又有了新的理解。
(徐蘭,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2150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