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榮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那么,怎樣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呢?
一、引導積累,讓學生做有“米”之炊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學生平時作文多數是要求寫自己熟悉的生活,一些同學感到很順手,寫得具體生動,內容充實;而另一些同學卻覺得無話可說,寫得干巴乏味,空洞無物。同樣是寫熟悉的題材,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差別呢?主要原因在于平時是否認真觀察生活。有的同學是有心人,很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作文就會得心應手,具體的人具體的事都會從腦子里涌現出來;而有的同學對周圍的事漫不經心,作文的時候就會感到腦子一片空白,無從落筆。這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生往往對這些鮮活素材熟視無睹,作文時自然就會陷入“無米之炊”的寫作困境。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教會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讓學生寫作文時為“有米之炊”。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教育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習慣。培養學生成為生活的熱心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小到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大到風雨雷電、世事變遷,都要善于觀察。同時積極參加校內外各項活動。在觀察實踐中注意積累練筆素材,使自己成為練筆中的主人。例如,要求學生寫一種動物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家里養的家禽或牲畜,如雞、鴨、豬、牛等。仔細觀察它們的外形、動作、生活習性,細心聽一聽它們的叫聲,并記錄下來。到了寫作文的時候,讓同學們根據觀察記錄來寫作,他們寫起作文來就有話可說。
二、培養興趣,激發學生表達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和獲得知識的內在因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能帶動起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要使學生堅持不懈地自覺作文,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并逐步喜歡作文。在實踐中,我的主要做法是組織作文競賽,出版“手抄作文集”,讓學生“發表”作文,體驗成功。如果教師經常把學生的作文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讀,哪怕學生的作文寫得不怎么樣,哪怕是一個寫得通順的句子,一個用得生動的詞語都要為其叫好,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作文興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善于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可以使教學活動集文字、聲音、圖像、影像等信息功能于一體,所以在作文教學中使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解決學生“無話可寫”的難題。同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并利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創設真實情境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QQ空間、博客、微博等平臺,讓學生展示習作,交流與互相評改,讓親戚朋友讀讀,提出讀后意見,幫忙修改等。在作文教學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還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
三、寫出真話,讓學生表達真情實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現在的小學生寫作文,大多數采取的方法是平時背范文或仿寫范文或東一段西一段摘抄作文選的文章,這樣的習作讀起來假話連篇。這樣的作文,不能讓我們的學生獲得什么,只能學會作假。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在習作教學中培養學生說真話,訴真情,寫出真實的生活,寫出獨特的感受。要寫真話,就不能脫離生活實際。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學生的作文同樣離不開生活。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生活,寫自己熟悉的內容。例如,要求學生寫校園里的景物,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這次寫作的目的,教給他們觀察方法。比如觀察樹,要觀察樹的樣子,樹的枝干、葉子的顏色等;觀察花,要觀察花的顏色、形狀、味道……然后讓他們到校園里走一走,看一看,選一處景物、仔細觀察一下,再把觀察到的按一定順序寫下來,要寫出自己的所看、所感。這樣的親身體驗,才真正使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在平時養成認真觀察生活的習慣,設身處地地體驗生活,關注真實的生活,這樣他們才會細致入微地觀察周圍的人和事,不斷充實自己的生活庫,日積月累地做好作文的準備。學生有了興趣,有了積累,就有了讓學生寫出真話的基礎。
四、多樣訓練,提升學生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的訓練要從多種形式去進行。一是訓練學生說。說話是寫作的前提,能把話說通順,說具體、說完整,對寫作很有幫助。而小學生的習作歸根到底是用自己的筆寫自己想說的話。那么,連話都說不完整,意思都表達不清楚的小學生,很難想象他的習作會有好的質量。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說的訓練,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如利用看圖說話,說一說,利用口語交際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除語文教材中的方式外,教師要積極創設各種方式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例如,可以采取故事會、班隊會、活動課等形式。為此,我在每天的語文課上,都安排5分鐘的時間,舉行“靈感發布會”,輪流安排學生將自己每天看到的、聽到的或親自經歷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一條新聞,向全班同學介紹。這樣既為同學們提供了作文材料,又提高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學生會說了,習作自然會寫了,學生的習作能力也就提高了。此外,我還要求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收集到的觀察記錄,新聞和好詞佳句,為同學們拓寬作文材料的來源。二是訓練學生想。習作離不開想象,學會進行想象是寫好習作的一個關鍵所在。小學生正是異想天開的年齡,教師要善于創造機會,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發掘學生的智慧和靈感。因此,在進行習作教學時,通過引導和講解,朗讀范文,去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將范文的描繪展現在眼前,同時讓學生將自己的想象加到自己的習作當中,使文章內容看起來更加具體和生動。如要求學生寫《我的老師》,可以從老師平時的言行,講課時的動作、神態、批改作業和備課時的繁忙想到老師的辛勤付出。由此通過回憶想象寫出具體事例,如生病被老師照顧,老師耐心認真對學生的輔導等。讓學生進行想象,將這種想象加到文章中去,使文章內容更加生動具體。三是訓練學生讀。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的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讀書話動,拓寬學生閱讀渠道,豐富學生閱讀內容,開拓學生視野。此外,還可以要求班上的同學把自己的作文書或其他對同學學習有幫助的課外書帶到學校組成班里的圖書角,由幾個同學管理,負責保管書報和做好借書記錄,課余時間開放圖書角,讓同學們都借書來看。要求同學們在閱讀書報時,把看到的好詞佳句摘錄下來,以便積累詞匯,學習語言的表達方法。
總之,在作文訓練過程中,要從易到難,字數及次數要從少到多,在學生作文有了進步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要針對習作水平不同的學生情況提出不同的作文要求,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寫作成功的快樂。長此以往,堅持不懈,小學生的作文能力與水平一定會不斷提高。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橫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