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青
傳統的語文教學,在印象中,是一排排學生坐在偌大的教室里。大家仰首聽課,俯首記著筆記。課堂靜得出奇,只見教者手拿課本,來回踱步,嘴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學生就是純粹的接受者,一言不發,無情感的交流,無思維的碰撞,無智慧的火花。筆者曾疑惑:如此的課堂能傳授給學生什么呢?真、善、美,恐怕不然。那么又該如何讓語文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樂趣,學生喜聞樂見呢?對此,我有如下的一些探索。
一、教者要有扎實的知識功底
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所以,身為師者,必須腹有詩書,方能吐辭為經。多讀書,形成自己的看法,提高你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在課堂上以精煉的語言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能給他們以美的享受。要想給學生一碗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
二、語文課堂充滿激情與智慧
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可能和自己預設的完全一樣,總會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形發生,這時就需要我們運用教學智慧來解決問題。而這樣的智慧來源于對學生的了解,來源于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來源于經驗的積累,也來源于對教材的掌握。
某次,學習《豐樂亭記》。和往常一樣,一開始,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題目,接著讓同學們自己將課文熟悉一下,掃清字詞障礙,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讀準、讀清,目的是能讓他們順暢地讀下整篇文章。然后我讓四位同學將課文分段朗讀了一遍,接著我將全文朗讀了一下,然后全班同學一起朗讀。可以說,學生的配合還是很不錯的。鑒于這篇文章沒有過多的生詞,所以我一改原來的講授型的教學方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合作交流,完成整篇文章的學習。大家熱情極高,聚在一起,各抒己見。我則不時到他們身邊詢問,幫他們解決疑難問題。一堂課的時間,文章的教學任務基本上完成了,然后,我給予了總結和注意點的提示。從后來的檢測當中,也證明了這樣的學習方式效率是很高的。既避免了課堂沉悶冗長的氛圍,也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所以,在語文課堂中,我們有時只需要機智地改變一下方式,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學方式靈活多變
語文的課堂從來都不是枯燥、無味的課堂。它應充滿了生活的樂趣。因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即是語文。
課堂上,看著同學們求知的眼神,思考的神情,不禁怦然心動,總想要多傳授些知識給他們。于是,在學習課本之余,我也會用多媒體播放“實事新聞”,“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豐富他們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活躍他們的思維,幫助他們豐富自身的積累。這些立體的形象化的畫面,可以很好地刺激他們的眼球,讓他們對語文、對生活有更深的感悟與體會。
例如,對某些文章的解讀,我也會利用幻燈片教學,讓學生有更直觀的印象。在學《南州六月荔枝丹》這篇說明文時,鑒于荔枝的外形以及它的顏色,非常有可觀性,還有關于它的歷史故事(楊貴妃與荔枝),都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及對荔枝的興趣,所以在幻燈片的首頁,我就設計了既大又圓的荔枝圖片,然后是有關楊貴妃的一段視頻。大量的精彩圖片、詩文的引用、再配以文字的解說,《南州六月荔枝丹》這篇說明文就輕松學完了,而且學生們也有了對荔枝非常直觀的印象與了解。
語文課本里有些優秀的戲劇文學,這時如果只讓學生們看書本文字,也是對文本解讀的好辦法,如果再能附上生動的影片,那就相得益彰了。必修課本中的《長亭送別》選段,文辭非常優美,感情的刻畫細膩真摯,特別還有關于戲劇的固定的人物稱謂和說唱的融合。所以,筆者在這篇文章的處理上,就選取了由實力派大家馬蘭主演的黃梅戲《西廂記》中的片段,學生們欣賞完之后,有對演員的嘖嘖稱贊,有對唱詞的精妙點評,不一而足。所以,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是我們教者日后孜孜追求的目標。如此,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活情趣,豐富多彩。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精深又博大的學問,為精心育才,我將傾盡全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江蘇省如皋市搬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