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衛華 姚幫松 黃理軍 張文萍



【摘要】《壩工新材料與新技術》專業選修課是開闊學生專業視野,了解水利科技前沿,激化學生專業興趣的一門重要選修課。經過多年的創新教學模式的實踐及調研,總結出適合于《壩工新材料與新技術》專業選修課的創新教學模式主要包括:設計前瞻性的教學內容,采用教師專題講座、課堂討論、辯論賽、專題研討等多樣化授課形式和執行形成性課程考查方式等。通過調研發現采用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效果上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模式對照組。
【關鍵詞】創新教學模式 專業選修課 形成性課程考查 專題講座 專題研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243-02
《壩工新材料與新技術》專業選修課是在修完全部專業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主干課程的基礎上開設的,是開闊學生專業視野,了解科技前沿,激化專業興趣,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一門選修課程。筆者通過對連續幾屆學生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嘗試多樣化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針對《壩工新材料與新技術》專業選修課的獨特性總結出適合于這門課的創新教學模式。并通過對2010級水利水電專業的學生進行對比研究,東方科技學院采用創新性教學模式,而工學院采用常規教學模式。
1.前瞻性教學內容
《壩工新材料與新技術》教學內容是壩工界最新材料和最新壩工新技術,但事實上一般課程的教材都要比現有科技水平的發展要嚴重滯后,更何況是有關新材料與新技術方面的課程,在市場上根本找不到能滿足本課程的教學需求的教材,所以不建議買教材。設計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其教學內容靈活地按照表1采用前瞻性專題,為了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課程安排一周開設一次課。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等都由教師來完成,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完全忽視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由于課堂紀律的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很受拘束,課堂氣氛缺乏活力,學生不能自由大膽地、隨時表達自己的不同想法與見解。無疑將學生的求異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扼殺在搖籃中,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機會和學習興趣,習慣于繼承性地簡單接受知識的惰性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更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新性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扮演主持人、觀察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必要時給學生及時的幫助和指導。學生被推到了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興趣,最終使學生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性活動的教育理念,推廣多種互動式教學方法,追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和討論。多種教學方法的引入使學生樂學善用,提高了教學質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高等教育的教學理念。
2.1 專題講座+討論
這種授課方式,筆者一般是先花5分鐘時間提幾個針對本專題的能激化學生興趣或好奇心的問題,再進行專題講座,最后預留30分鐘進行課題討論。這樣設計原因有三,第一,學習最好的導師是激化學生的興趣,首先通過提問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才能吸引學生全身關注本專題,更加主動參與到后面的課題討論:第二,專題講座主要是把壩工界最新材料及最新技術等前沿科技推薦給學生,主要還是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圖書館及網絡再進行深入探索與學習。第三,課題討論階段,主要注重為學生營造開放、平等、輕松、爭鳴的學習氛圍,能達到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2 課堂討論+教師點評
在課堂討論中,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引導學生,扮演觀察員和指導者的角色,具體過程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要使每個學生能夠無拘無束,暢所欲言。教師必須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討論氛圍。教學環境的寬松和自由,體現了教師和學生的平等關系,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點評環節中一般不應該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學生的意見,而是啟發和鼓勵更多的學生闡述自己的見解和理由,然后再對其加以評論。課堂互動使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產生思維碰撞和獲得智慧分享,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2.3 學生講座+課堂討論
學生講座+課堂討論教學模式流程見圖1,一般提前一周宣布專題名稱,并把專題拆分為多個小專題,進行分組,同時宣布執行規則。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通過自己的上臺主講的嘗試,能體會到其實老師上好一堂課的不易,也無形中促使他們在以后的課堂中更珍視老師的勞動成果。
2.4 辯論式
教學模式見圖2。整個教學過程中只設計了一次辯論賽,選題為三峽水利工程建設的利于弊,因為三峽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水利水電工程,是作為中國水利人的驕傲,同時也是我校生產實習必去的一個工程,旨在通過這次辯論賽,經過大家廣泛查閱資料,深入研究與分析三峽工程的利于弊,讓學生對水利工程有深入的辯證認識。提前一周宣布辯論賽題目,推選主持人,確定正反方,并自行分組一辯、二辯、三辯和四辯,充分發揮組員的共同協作,為辯論賽做好充足的準備,同時通告辯論賽規則。邀請本專業其他教師、督導團老師和對照班級代表當評委,并且在辯論賽結束后,由評委組給出中肯的點評。
2.5 專題研討式
專題研討式教學方式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對專題的研究與討論,進行知識構建,體驗學科研究方法的一種學習方式,它由專題研究和專題討論兩個重要環節組成。其中專題研究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等途徑搜集和整理與專題相關的資料,在對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的基礎上形成對研究對象的初步認識:專題討論是全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專題研究階段的成果進行交流和進一步的探討,從而在對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并理解、掌握學習的方法。
2.6 其他方式
本課程設計一次案例分析+課堂討論,通過對國內外幾大壩工事件,如法國的馬爾巴塞拱壩,意大利的瓦依昂拱壩,美國的Teton土石壩和圣弗朗西斯重力壩,中國的駐馬店事件,溝后水庫等案例,闡述造成的嚴重后果和深入分析潰壩原因,正確引導學生作為水利人的強烈責任心與應有的良知。最后列出一個瀝青混凝土心墻土石壩搶險案例進行課堂討論,并假定在千鈞一發的緊急時刻,學生自己就是現場唯一的水利人,如何迅速果斷地采取除險加固措施。通過設計身處緊要關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鼓勵其創新思維的開發。大家分析險情原因并討論其除險加固措施,在課堂討論階段,適當引導,并營造大家充分發揮想象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言無不盡的氛圍。最后引導學生在水庫出險加固工程中基本思路,點評并總結。
互聯網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影響了高校教學模式。如何利用學生都較迷戀的互聯網來延伸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時俱進,變封閉式課堂為開放式課堂,所以在本課堂中主要利用了學校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QQ群交流和微信等來拓展并延伸課堂,能夠與學生在課后進行各層次的交流,答疑,討論,調研,反饋并采納建議,資料共享等,對拓展學生視野,激化學習興趣,對提高教學效果大有裨益,同時對沉迷于網游的同學正確引導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來提升自己。
3.形成性考查方式
傳統的專業選修課考查方式一般是由平時成績和課程論文成績或考試成績組成,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本科生的課程論文的質量一般都不高。因此,傳統的考查方式不能很好的評定專業選修課的成績。
形成性課程考查方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進行適時的監控與評價,為老師提供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并將評價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調整教學計劃以迎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性課程考查方式摒棄了傳統的考試考核機制,采用跟蹤課程教學全程的多層次考核評定機制。最終課程成績根據教師針對學生各個環節的表現的評價,各組負責人對組員的客觀的評價和同學之間相互評價按權重綜合給定,其權重比例為5:3:2,這種考查方式是比較客觀而中肯的,同時還能刺激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各項教學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實時追蹤教學效果
實時追蹤教學效果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本課程執行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課間深入學生中了解學生的興趣,對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反饋與建議,或是利用教學網絡平臺,QQ群或是微信等互聯網工具,實時了解學生動態,根據反饋的意見與建議,適時調整教學計劃。
教學任務完成后通過第三方(委托院督導團)不記名問卷調查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調查成果如下表2,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采用創新性教學模式的班級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上的評價上具有明顯優勢,采用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東方科技學院的班級比常規對照教學模式的工學院的班級,在教學內容上的前瞻性評價高出48.4%,實用性評價高出28.5%,在教學方式上創新性評價高出78.2%,參與性評價高出59.3%,教學效果的評價優良率高出29.7%,平均到課率高出10.6%。在此,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工學院是一本招生,東方學院是三本招生,由于基礎的差異,從平時的教學經驗一般都是工學院的學生表現比東方學院的學生表現要突出一點,所以這樣對比研究更能突顯出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5.總結
總之,利用《壩工新材料與新技術》專業選修課靈活性的優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通過設計前瞻性教學內容,應用專題講座,專題研討等多樣化教學方式和改革課程考查方式的創新性教學模式實踐,并通過適時追蹤教學效果,調整教學計劃,對比傳統教學模式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創新性教學模式旨在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動機,切實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肖衛華,張文萍.探討水利系專業選修課的教學改革思路,南北橋.2009(7).69-71
[2]唐慧.“合作一抗辯”式教學模式在專業課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河南社會科學,2007(10) :203-205
[3]李貴安,趙志鵬等.國際一流大學課堂教學模式對我國高師院校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啟示與實踐探索,中國大學教學,2011(1):91-94
[4]賴紹聰,華洪,課程教學方式的創新性改革與探索.中國大學教學,2013(1):30-31,45
作者簡介:
肖衛華(1980-),女,湖南邵陽人,講師,博士研究生,水土實驗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