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征
摘要: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管理課堂,如何設計理論講授方式,如何組織授課語言,以及教師自身的魅力往往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關鍵詞:獨立院校;思政課;授課技巧獨立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向大學生宣傳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途徑,也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陣地和渠道。然而,在高校中,學生對思政課不感興趣,持有偏見的現象仍然很嚴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的教育效果。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時代的原因,獨立院校本身的課程設置的原因,學生自身的原因等等。其中,教師的自身素質對授課效果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本文將從教師自身素質入手,對提高獨立院校思政課吸引力提出幾點思考。
一、獨立院校教師授課技巧存在的一些不足
現在獨立院校思政課教師大部分并非師范專業出生,從來沒有經過系統的教學技巧上的學習和訓練,存在著大量缺乏教學技巧的教師的存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缺乏語言技巧思政課的理論由于都來自黨歷史上的正確的經驗總結或者黨的大政方針,理論性比較強,有其特殊性。思政課教師往往容易受理論本身的影響,局限于書本上行文方式,用一種與學生生活環境比較脫離的語言習慣,讓學生產生一種疏離感,影響教學效果和課堂吸引力。
2.教師沒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有傳統教育不可替代的優勢,但是,在思政課的教學中仍然大量存在教師把多媒體當作課本的另一形式的現象,多媒體時常淪為文字顯示器,而無法發揮它最大的優勢,學生又因為課堂不夠生動而興趣索然。
3.教師忽略傳授記憶方法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向學生傳授大量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也無可避免的需要對大量知識點進行記憶。因此,教師也有責任幫助學生輕松的記住知識點。然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是局限于對知識點的講解,而把記憶的部分留給學生課后去完成,或是在課堂上采用抽問的傳統方式讓學生加深印象。機械的學習方式往往讓學生對如此大量的理論知識產生恐懼感和無力感,“該記的記不住,記住的很快忘”,已經成了學生的一個普遍現象,影響思政課的教學吸引力。
4.教師授課中,為舉例而舉例的現象比較嚴重在理論教學中,思政課老師免不了要通過舉例子來達到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理論,以及增強課堂趣味性的目的。然而在教學中,卻大量存在著教師為舉例而舉例的現象,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舉例單純只是為了說明某一知識點,事例缺乏時效性和生動性;第二,為了追求舉例的趣味性,偏離知識點太遠,不能達到舉例的目的;第三,舉例僅僅局限在事例的講解上,缺乏深層次的分析,不能達到讓學生深入理解黨的政策和中國國情的目的。
二、關于提升獨立院校思政課吸引力的幾點思考
1.打破傳統教育方式,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正如鄧小平所說:“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獨立院校中,思政課教學也面臨著新情況和新問題,傳統的教育方法已經不再適合如今的高校思政課,反而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政課的吸引力。調查顯示,學生普遍期望在思政課上除了能獲得一定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更清晰的了解中國的國情和更深入的認識熱點社會問題。這就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也需要有新的理念,“用實際支撐理論,將理論和實際緊密的結合起來”應該成為教師教學的新目標。
首先,思政課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只有對理論理解足夠深入,教師才能實現從理論到實際的認識上的飛躍,才能給學生呈現出既豐富有趣,又緊扣主題的支撐性案例。
其次,思政課教師必須提升自己認識和分析社會熱點問題的能力。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不能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的描述,思政教師應該做好前沿理論的研究,提升深度講解的社會熱點的能力,至少在某些問題上,讓學生在課上能夠更全面、更直觀、更深刻的了解中國實際和政治理論之間的聯系,建立學生對理論的信心,從課堂深度的角度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
2.將藝術、美學融入課堂,從視覺和聽覺上抓住學生如今,對于處在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新鮮事物、時代語言和娛樂態度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相反枯燥的理論學習往往和他們青春期的天性背道而馳。因此,思政教師授課的方式也要緊跟時代,盡量符合大學生的審美要求,從視覺和聽覺上減少理論和學生心理的疏離感。
首先,思政教師要更好的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提升課堂吸引力。從本世紀初開始,多媒體教學就已經逐漸走進思政課堂。多媒體教學由于其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提升學生對枯燥的政治理論的興趣和注意力。調查顯示,學生普遍對滿是文字的幻燈片比較反感,認為如果能多以圖片或者視頻而不是文字的形式呈現會更能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對教師而言,在圖片和視頻選擇上也并不是毫無要求,應該更有針對性、時效性,盡量從學生的審美角度入手。
其次,思政教師應更加注重自己的語言技巧。語言是一門藝術,好的語言技巧能夠使原本無味的文字變得生動、充滿活力,對于傳播者和接受者來說都是一種享受。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講清、講透理論的基礎之上,還要盡量用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生活的用語來授課,從聽覺上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同時,幽默的語言能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創造學生與教師之間更加融洽的溝通平臺,使教學課堂活躍。教師應該適時的用幽默的語言化解課堂的緊張和學生的沉悶,在輕松的環境當中實現理論的傳授。
3.從方法入手,讓理論記憶變得更輕松高校思政課雖然不應以應試為目的,但是理論教學中大量的理論需要學生記憶也是無法回避的事實。據筆者從事一線教育的經驗來看,某些無法用生動事例來闡述和增色的理論,往往是學生最抗拒和排斥的,興趣度也最低。在對學生的調查中,學生表示:“雖然理論本來枯燥乏味,但是如果老師能通過一些特殊的方法讓我們更快的記住,會讓我們更有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從如何讓學生更快記住某些理論的角度入手,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同時,學生普遍認為傳統的集體朗讀、抽問、勾書等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大學的學習,也不助于提高記憶效率,反而讓學習變得更加的機械和枯燥。筆者認為方法可以是多樣性的,在此簡單提出幾點,供同行參考。
第一,可以從記憶規律入手;人的記憶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如果掌握一定的規律,定時復習,記憶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對理論的記憶效率。
第二,可以從理論本身入手,基于教師深刻的理解,開辟不同的思維和記憶的角度;比如,在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部分,有大量的著作需要和不同的階段聯系起來記憶。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研究“萌芽”、“形成”、“成熟”等詞所描述的人的思想狀態上入手來區分不同的著作。例如,“形成”階段應該是對某個東西有一定認識,但還不完善的一個階段。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以一種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革命問題的某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剛好是“形成”階段的一種思想狀態,以此為聯系,實現快速記憶。
第三,在某些特定理論上,可以用特殊的方式來幫助記憶。所謂特殊的方式,就需要教師擁有更活躍的思維和發揮更多的想象力。比如,在記憶“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時間”的問題上,在傳統的講解并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采用比較另類的方法,“數筆畫”。“毛澤東”三個字分別是4,8,5畫,加以處理(4+8-5=7),幫助學生記住確立時間為黨的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