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霞
【摘要】傳統課堂充斥結構良好知識使得學生只會做題、不會思維,獲得大量“惰性知識”,新建構主義關注結構不良領域的問題,它有利于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具有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需求。本文擬對結構不良問題認識基礎上,闡明其解決過程以及對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結構不良問題 解決過程 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241-01
人的整個生命活動會面臨許多的問題,人類史就是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校是當下青少年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教育的任務就是把在校掌握的知識遷移到生活世界中,解決現實的問題。這就號召我們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反觀我們傳統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只會做題,不會思維,這些題目都是經過簡化、抽象的知識,如:數學中的幾何證明題、物理中的電壓計算等等,它們都是結構良好的問題,學生只需記住公式、定理就可以找到答案。而當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學生不會做到有效遷移,這就造成了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斷層,使學生很難適應社會。
近年來,結構不良問題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新建構主義高度重視結構不良問題對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創新和遷移能力,他們強調應當變傳統知識的接受者為主動的問題解決者。因為現實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結構不良問題需要解決者從諸多現象中自己分析、設計出解決方案,如:“修電腦”,寫論文,做Photoshop等等。本文擬對結構不良問題分析基礎上闡明其解決過程以及對教學的啟示。
一、結構不良問題的內涵、特點與功能
1.內涵與特點
Reitman(1965)首次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區分了結構良好問題和結構不良問題,前者是初始狀態、目標狀態和算子都很明確的問題,而后者則是上述三者至少有一個沒有明確界定的問題。結構不良問題并不是說問題本身有什么錯誤而是指它沒有明確的結構或解決途徑。陳琦、劉儒德在《當代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對結構良好和不良問題進行了對比。
結構不良問題有以下特點:(1)和具體的情境相聯系:(2)問題的起始條件不充分、目標狀態也不清晰以及其中用于解決問題的概念、規則、原理等也不明確(算子);(3)存在多種解決方案和評價標準;(4)答案存在多樣性、開放性等等。
2.功能
(1)從知識觀來看,結構不良問題的解決有利于高級知識的獲得
學習可以分為初級和高級學習兩層次。傳統教學認為,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知道重要的概念和事實,學生在作業、考試中遇到問題只需再現其習得的知識。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惰性知識”,因為在教學中教師呈現了大量結構良好的問題,教學設計從低到到高、由局部到整體地展開學習,使得教學過于簡單化。這種簡單化使得學生理解能力片面,阻礙其在具體情境中有效的遷移。建構主義認為,結構不良領域的問題能夠促進高級知識的獲得,為掌握復雜性和遷移做準備。其源于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需要學生對于問題準確表征、建立問題解決空間等等,學生在自主建構中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2)從教學觀來看,結構不良問題的解決使學生進入真實情境來體驗生活
傳統教學傳遞客觀而確定的知識,注重學生對于概念、定理、公式的準確把握,脫離情境解決問題。而結構不良領域問題源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不僅需要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而且需要對知識經驗的重新組織、改造。由于結構不良問題的問題表征不明確,需要學生自己確定問題是否存在,面對問題情境中的種種限制找出問題的本質:還要不斷的反思判斷、理解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對方案的有效性不斷的進行監控、評估來實施方案等等過程,因此我們教學要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推理、分析等思維能力,以及提供適當的幫助,促進學生自身建構意義和解決問題的活動。
二、結構不良問題的解決過程
結構不良問題的解決過程傾向于一種“設計”過程,筆者在喬納森(1997)基礎上分析結構不良問題的解決過程:
(1)表征問題。首先要理解問題然后要分析情境限制最后要建立問題空間。
(2)解決問題。準確表征之后,解決者可以從各種立場出發,搜尋可實施的解決方案。
(3)監控和評估。在實施階段要不斷的評價各種方法的有效性、在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不斷監控問題解決的過程以及不斷調整方案。
三、結構不良問題對當前教學的啟示
傳統教學由于脫離具體情境,課堂教學通常呈現的是課本知識、學科知識,課堂活動封閉等等,使得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惰性知識”,難以在不同領域間進行知識和技能的遷移。結構不良問題由于其具有情境性、開放性、不確定性等等特點越來越受到教育專家、一線教師的關注。為了更好的運用結構不良問題促進學生高級知識、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我們的教學應當關注:
1.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
結構不良問題來自真實的生活情境,情境的有效發揮是關鍵,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設置完善。第一,應該適合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應該考慮學生的發展水平,問題應高于學生已有的認知,但也不能無限拔高大大超出學生能力;第二,應設置有意義的問題。要解決的問題必須對學生有意義,不是知識的簡單提取、記憶、重復運用而是能夠提升學生已有的認知,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內部的學習動力。
2.關注學生的認知成分、非認知成分
結構不良問題的主要成分包括認知成分、元認知成分、非認知成分和認識論認知。筆者主要闡述認知成分和非認知成分對學生解決問題的重要作用。認知成分主要是學習者的領域知識和結構化知識,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儲備、原有經驗和認知結構不僅是解決結構不良問題的前提而且在整個問題解決過程起著引領作用。非認知成分主要是指學習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動機等等。強烈的學習動機、頑強的意志(問題一定能解決)和良好的心態能夠促進學習者更好的解決問題,問題源于學習者內在的需要才能激勵其不斷深入分析提出各種可能的方案,在遇到其方案無法解決問題時能夠及時調整再次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W.R.Reitman(1965).Cognition and thought.New York:Wiley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28
[3]Namsoo Shin Hong.解決良構問題與非良構問題的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08(6):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