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瀛尹
摘 要 目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日益突出,國家和高校都采取了積極的助學措施來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但在被資助的貧困生群體存在著感恩心缺乏的現象,本文根這一現象提出貧困生資助工作中進行感受恩教育的幾點舉措。
關鍵詞 資助 感恩教育 舉措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感恩應該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道德準則。近年來,國家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越來越大,多元化的資助模式逐漸形成,在物質上極大地緩解了貧困生上學難的問題。與此同時,受資助的學生中卻出現了感恩缺失的等不可忽視的問題,如在申請國家助學金時,爭先恐后,有些學生認為這是沾光,不申請就吃虧了,一味追求私利,同學之間互不相讓,即使是家庭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在獲得了資助后,也認為本來就應該獲得資助,自己享受資助是理所當然,想不到感恩,還會埋怨資助力度太小。更有甚者拿著助學金揮霍浪費,把資助的錢用來請客吃飯、買奢侈品等,扭曲了助學金真正的用途。有些學生申請了國家助學貸款,但是缺乏誠信感恩意識,違約現象屢屢出現,讓我們深感痛心。究其原因,在資助育人中,家庭和社會對大學生的誠信感恩教育有著極大影響,如父母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也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高校開展感恩教育,喚起受資助者的感恩意識,激發他們的感恩行為,以感恩之心回報國家和社會,并對其他受資助者起到榜樣作用,應成為輔導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
感恩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經過環境熏陶和教育引導,才能喚醒感恩意識,進而外化為感恩行為。在貧困生資助工作中,通過以下幾點舉措,可以有效地教育被資助學生懂得感恩。
(1)營造感恩氛圍,增強感恩認知
良好的感恩氛圍,是在資助工作中開展感恩教育的前提,若沒有良好的感恩氛圍,只是機械地開展感恩教育,會讓受資助者產生自卑感,不利于貧困生的心理健康,阻礙資助工作的開展,影響資助育人的效果。高校應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將感恩教育有機滲透到教學和貧困生資助管理中,保持感恩教育的常態化,增強感恩教育的實效性。在新生入學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讓學生剛入校就對感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以節慶日為契機,深入挖掘感恩教育內涵,營造感恩氛圍,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感恩教育的效果。
(2)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深化大學生感恩情感
目前,高校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所占比例較小,覆蓋面較窄,沒有形成特色品牌,教育效果不顯著。高校應高度重視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感恩教育,通過團委、學生會和班級團支部等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傳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用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華熏陶學生,進一步深化貧困生感恩情感。
(3)全面融入資助工作,實現資助育人目標
高校應充分利用資助過程中的有利時機,適時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感恩教育活動。在學生提交各種資助申請時,高校應將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在資助過程的前端知恩、感恩,使學生在申請資助時就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念。在資助評審過程中,應將是否具有感恩意識作為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獲得資助。在后期管理中,深入挖掘受助者中涌現的感人事跡,樹立資助育人典型,通過報告會、微電影等形式,大力宣傳身邊典型,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對生活不儉樸、奢侈浪費、評選中弄虛作假的學生取消其資格,已經獲得資助的要予以追回,必要時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以“助人自助”為指導思想,引導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獲得報酬,在工作中體驗助人的快樂,實現自我價值。
(4)成立貧困生社團,構建感恩實踐平臺
感恩教育,學生是主體,但很多貧困生因為家庭貧困,從小缺少綜合素質訓練,沒有一技之長,自信心缺乏,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因此,為了讓所有貧困生都積極參與感恩教育活動并從中受益,高校有必要成立以感恩教育為主旨、以貧困學生為主體的學生社團,圍繞“知恩、感恩、報恩”等環節開展活動。在資助工作中可要求受資助者履行一定的義務,如一年內參加志愿活動50個小時以上等。社團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發布志愿活動信息,貧困生根據自身時間安排和特長申請參加。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喚醒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增強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感,促使貧困生將感恩意識轉化為具體的感恩行動,并從中體驗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的樂趣,實現“感恩認識——感恩情感——感恩行為”的良性循環。
總之,新形勢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感恩教育任重道遠。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講,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關懷與心理上的疏導。因此,要按照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做好資助育人工作,積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把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困難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學生以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資助,做到物質上幫助學生、精神上培育學生、能力上鍛煉學生,促進資助育人工作更加健康地開展。
參考文獻
[1] 謝麗.受助學生感恩教育探析[EB/OL].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http://www.qgzx.cn/contents/6/1473.html.
[2] 徐瑞妍.當前大學生感恩缺失及教育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