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草
^在小學寫作教學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許多同學寫完作文最后一句,就把筆一放:“啊,寫完了。”這時真的是大功告成了嗎?其實事實不是這樣的,此時的文章,只能算是“半成品”,還缺少一道工序——檢查修改,只有完成了文章的修改,才算“大功告成”。那么,我們如何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組織一篇好的文章呢?本文就此話題談一些自己在作文教學中的一些觀點和做法。
首先,大處著眼,檢查文章中心是否明確。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和統帥,檢查自己的文章,首先要保證中心思想是正確的,這是最起碼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文章的內容是否切題,材料的選擇和組織是否緊緊地圍繞了中心,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不可有絲毫的懈怠,如果發現有問題就必須大刀闊斧大修大改,甚至不惜推倒重來。常有些同學文章的開頭一開始就離題太遠,或空洞論述,或羅里羅嗦,所寫出的文章不夠緊湊、簡潔。如:“誠實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美德。什么是誠實呢?誠實就是有什么說什么,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即使犯了錯誤,也要實事求是敢于承認,一個人如果不誠實,就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就不會有知心的朋友。可是在我認識的人中,不少人恰恰缺少這種美德。每當我看到相冊中那張樸實的面龐,我就會想到,他才是一個誠實的人。”像這樣的文章,如果不加以修改,誰肯硬著頭皮看下去呢?
其次,小處著手,檢查遣詞用句是否恰當。就是根據表達的需要看句子是否通順生動、遣詞是否準確達意、寫字是否正確無誤,這些都要認真檢查,凡發現有毛病,讀起來感覺別扭的地方,都要一一改正。這樣修改句子和字詞的目的就是保證不出病句,清點錯別字;另一個目的是恰當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流暢、生動形象,進益求精。以下是我在平時的教學常規中評閱學生的作文時發現的一些問題:
(1)詞不達意的表達。如:“我明白了學習目的”把“明白”改為“明確”,詞語的輕重程度就合適了;“爸爸非常頑固,這么大的困難也沒難倒他。”“頑固”應該改為“頑強”,感情色彩就相宜了。另一個同學寫“我的老師”,敘述深受同學們愛戴的老師要調走了,用了這樣兩句話:“我們師生比熱戀中的人們還要親熱。突然,傳來了噩耗——劉老師要調走了。”用熱戀中的人們來和師生之間的情誼類比,顯得不倫不類,用噩耗來指老師調走的消息也太嚴重了,用詞不當。
(2)在遣詞的錯誤中,近義詞的使用不當占很大比例。尤其是我們少數民族地區的同學很容易混淆“穿和戴”,如“穿上帽子,戴上鞋”等。漢語的詞匯很豐富,很多詞語含義相近卻又有微妙的差異,如果能巧妙的運用這種特性,不但完全可以避免出錯,還會使句式活潑生動,錯落有致。
(3)錯別字的問題。如:“姐姐長得真好看,一只(雙)迥迥(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鑲嵌在爪(瓜)子臉上”;“我就要畢業了,該怎么射射(謝謝)老師呢?”;“媽媽每天都起的那么早給我熱奶牛(牛奶)。”
像這樣較為典型的因疏忽和不經意而產生的笑料,如果在反復檢查之后認真修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再次,檢查標點符號的運用是否準確。這里先講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個很小氣的地主給他的小兒子請家庭教師,(那時叫先生),有個秀才聽說這個地主過去請了幾位先生,整天給人家粗茶淡飯,而且借故拖欠人家的學費。于是寫好了一式二份的合同要求任教,地主一看合同:“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唯疏不可少分文不取”,心想,這有何難,不要雞鴨魚肉,只是蔬菜不可少,而且分文不要,哪里找這樣的好先生去!于是雙方簽字畫押,聲明不得反悔。秀才后來只在合同上加了幾個標點,合同就變成了:“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唯蔬不可,少分文,不取。”地主傻了眼,只好履行合同。可見,文章中“只字未動,標點有誤,竟使其義自變,結果令人嘆為觀止”,所以,在修改文章時,一定要牢記“標點符號雖小,它的作用可不算小”。
總之,文章的修改對于寫好作文是至關重要的,人們常說中心是文章的靈魂,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內容是文章的血肉,而修改則是給文章畫龍點睛,使得我們的文章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因而基于我們小學生的字詞量和思想認識有限,要提高寫作水平,培養獨特的見解,并非一日之功,除了根據老師指導的方法有效訓練外,更應該初步培養嚴謹的學風和認真的態度,養成對自己的作文認真檢查,反復修改的良好習慣,最終使我們的文章更加的優秀,更加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