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要:閱讀是學生提升素質、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教師要注重閱讀教學的方式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即要注重情感、態度及閱讀能力的培養,也要注重學生的課外積累,拓展閱讀視野。既要重視課內語文閱讀教學,又要指導好學生的課外閱讀。要在日常學習中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行之有效的閱讀技能和技巧。本文就如何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加強有效閱讀的訓練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1]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觀念,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支持和引導學生發展閱讀能力的物質和人文環境。《語文課程標準》中還指出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的確,面對今天的教育環境,語文教育是有改革的必要的。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深知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而作為一名山區的小學語文教師的我,看著孩子們在有限的學習環境,以及學習資源中學習,心中不由得感覺到酸楚,也使我深思,在當今這樣的新形勢下如何上好語文課?與此同時又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出現了,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如何給他們一雙想象的翅膀?
一、課堂上要有情感
教育是培養情感的一條重要途徑,教師是教育的傳輸者,學生是將所學知識、情感等適用于生活的體現者。那么在課堂上學生是如何利用每一分鐘的,他們是開心的學、還是痛苦的聽?這都取決于教師在課堂中營造的學習氛圍。
1.要立足課本、教材,使學生在讀中悟語文課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不僅涵蓋面廣,知識的綜合性也很強,要挖掘的資源很豐富。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征。那么如何來體現這兩大特點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讀中悟。以《楊氏之子》為例,我讓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之后,提問:“在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中,你體會到楊氏子是個什么樣的孩子、他這樣的回答是不是禮貌、你是從課文中的哪里看出來的。”學生動筆勾畫,全班交流。板書楊氏之子的“聰慧”、“勇敢”、“機智”,再讓學生讀一讀,師生共同體會。可以說品讀課文精彩之處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只有讀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讀出來,深切的體會出一個九歲孩子的聰慧之處。這樣使得教師、學生、文本在對話中得以充分的交流。
2.學習活動中要注重“融情”在一堂課中“情”是一個活動開展的“催化劑”、“柔順劑”,有了這些,學生才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課文中的氛圍。以《童年的發現》為例,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把學生帶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內蘊中“在你的童年里,你都發現了些什么?你的發現是如何被解答的(或是用什么方式解決了自己的發現)。”作者、教師、學生這“三情”得到了共鳴,也使得學生的記憶閘門被開啟,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使得“文”“道”結合,各顯華章。
3.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我的指導老師告訴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圖片展示、或提出問題……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將之前的“要我學”“讓我想”變為(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二、重視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很早就被提出,實施起來效果的確不錯,尤其是新課導入這一環節。以《烽火戲諸侯》這篇綜合性學習的課文為例,我設計了以下導入環節:課前做游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戰爭情景下的音樂導入,將學生們真切地帶入到情景中;再放映幻燈片,圖音結合。現在的多媒體幫助我們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形、有色的情境世界,這已不再是難題,關鍵是看教師創設的情景是否得當,能不能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否則就是“熱鬧的空架子”,沒有多大的實用性。
小學語文的領頭人李吉林在語文情景教學中曾總結出情感推進發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由于情境的優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三、重視課外積累,拓展閱讀視野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閱讀教學中的語言積累,不僅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閱讀積累,還要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適當地引導學生收集課外資料,閱讀課外文章。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選擇課外讀物,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因此,教師要通過教材教會學生正確讀書的方法,激勵他們廣泛涉獵課外讀物,以達到拓展閱讀視野,積累語言知識的目的。
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活與人的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課堂上,教師應把愛心、微笑、激勵傳遞給學生,營造一種合作、民主、愉悅的學習氛圍,變苦學為樂學。
總而言之,閱讀是學生提升素質、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學前讀,學中讀,學后讀”,不僅使其具有程序簡潔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體觀在這樣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確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這就要求我們應當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做到既要重視課內語文閱讀教學,又要指導好學生的課外閱讀。在日常學習中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行之有效的閱讀技能和技巧,我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在短時間內得到提高。為此,我深切體會到,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加強有效閱讀的訓練,是上好語文課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
[2]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3]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