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輝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工具性特點的體現,它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加強對學生讀寫等作文基本功的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那么,如何去訓練學生讀與寫的基本功,就是今天我想談論的話題。
一、作文教學中的存在問題
時下作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作文未能從條條框框和思想禁錮中解脫出來,使本來應反映學生心聲,張揚學生個性,流露學生真情的心靈告白,卻變成充滿套話、假話、空話,千篇一律,千文一面,影響了學生健康人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教師的教法老套。很多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法進行常規的作文教學,忽視作文基本功的訓練,導致學生作文時無話可說,無從下手。二是教師的指導思想功利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短期行為嚴重,只注重作文表面框架的傳授與學習,忽視利用教材等進行作文技巧和技法的訓練。有的甚至要求學生背范文,考試時套用范文,目的是為了得到高分,使作文教學背離了作文的本質要求,弱化了學生對作文教學的認知。三是教師較少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由于學生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以及缺乏對社會、人生的觀察和深入思考,對社會現象不能進行理性、辯證的反思。行文時言之無物,虛情假意,只會套用別人的觀點,不會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出現泛政治化思維傾向,只會說口號性語言,要么幼稚可笑,要么年少老成,表現出與青少年年齡極不相稱的特點。
二、學生讀寫訓練的途徑
加強閱讀教學,提高語文素養,夯實作文基礎閱讀教學包括教材文本學習和課外書籍的學習,它都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了讀書與寫作之間的內在聯系。加強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文學作品無論是描寫正面的美好事物,或是描寫反面丑惡事物,都會使人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通過閱讀這些文學作品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加強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廣泛地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學習、借鑒文學作品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多讀優秀文學作品對學生思維、語言表達能力等多方面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實踐證明,閱讀面廣的學生,他們的寫作思路如行云流水,文章內涵豐富多彩,語言表達能力強。反之,閱讀面狹窄的學生往往畏懼寫作,所寫的文章淡而無味。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教學。(1)營造氛圍,鼓勵閱讀。教師多向學生說明閱讀是取得寫作成功的保證,如向學生介紹文學大家們勤學苦讀,博覽群書,最后完成影響世界的文學巨著,寫就流芳百世的千古文章的事跡激勵學生重視閱讀。其次把“開卷有益”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知識就是力量”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等名言警句制成條幅掛在教室,在這書香濃濃的氛圍中,讓他們懂得多讀書、讀好書,寫起文章才能得心應手,下筆有神,從而調動他們閱讀的積極性。再次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比賽。如讓學生匯報讀書情況,看誰讀的書多,同時讓學生談閱讀的感悟和對自己寫作的幫助,這種現身說法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促使他們參與閱讀。(2)培養閱讀習慣。如經常開展講故事、成語接龍等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當然,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的過程中,要遵守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的原則,規定一定數量的閱讀內容,同時加強檢查監督,在慢慢累積中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3)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教學活動也受時間的限制,無法滿足學生學習擴展性需要。因此,在教學中在完成課文教學任務前提下,要不斷拓寬閱讀渠道,增加閱讀容量,讓學生從課堂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當然,學生的課外閱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避免過多過濫而影響閱讀的效果。一般是把體裁相同,題材相近的文章和現有教材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比較閱讀。教師列出課外書籍的目錄,供學生自主選擇,這樣閱讀的效果會更加明顯。
2.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動手的習慣,提高寫作能力寫是作文的關鍵,角度怎么選擇,篇章怎么布局,結構怎么安排,詞匯怎么運用要在寫作前有統一的思考。文如其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構思技巧和語言習慣也不同,但作文的寫作也有其自身的規律。時下中學生寫作水平低,跟平時懶于動手的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從實際情況看,學生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文之外,平時就基本沒有寫作的活動了,這勢必影響到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勤于動筆的良好習慣。(1)要求學生寫日記、周記、隨筆,把自己所看、所想、所感寫下來。不要求長篇大論,一段話或幾句話都可以,目的是練練筆,積累經驗。(2)學會整理資料。如做好讀書筆記,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做到邊讀書邊動筆,對書中的內容要圈一圈、點一點、劃一劃,好詞好句要摘抄起來,文章的結構線索要理清,文章的中心要抓住。同時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名言名句、格言、諺語、經典語錄等記錄下來。總之,勤于動手,多積累寫作素材,寫作起來就能文思泉涌,下筆有神,寫出的文章自然就會文采飛揚,動人心魄。
3.參與實踐,貼近生活,體現作文的人文關懷寫作是一種高度綜合化的精神活動,是主體內在精神和獨特個性的自由顯現,是生命力、創造力的文字外化。因此,作文應該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心路歷程的呈現,是學生對自然、社會、人性認知的思考感悟。從學生作文中,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個性風格。所以,作文教學應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呵護學生的生命成長。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幫助學生打開寫作的思路,從日常生活、從自我個性、從真善美中挖掘素材,把作文主題從泛政治化思維中轉到親情、愛心、個性、自由、民主、感恩、敬畏中來。同時要鼓勵學生說真話、寫實感、抒真情。作文應是學生思想真情的流露,是心靈之聲的自然流淌,學生的文字應是掠過天空的彩虹,美麗多姿,色彩斑斕。只有這樣,才能使作文教學回歸作文的本真。
三、結語
1.總之,作文教學應把學生的主體發展作為目標取向,要把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看作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立足長遠,把加強學生讀寫訓練,作為作文基本功培養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系統工程,使作文教學既有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又使學生能夠體驗到成長的人文關懷,使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達到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