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兵
^摘要:“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币虼?,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探索科學的閱讀教學方法和策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加強誦讀教學,增加學生閱讀的數量。達到獲取信息和知識,發展智力,充實精神的目的。
關鍵詞:素質教育;閱讀能力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學習之母。一個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對他各個學科的學習會有重大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加強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積累語言,提高寫作能力,進而發展智力及學習能力。
一、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成了整個文本的關鍵詞。新課標從課程的基本理念到課程的目標,從教學建議到評價建議都體現了這一取向。
傳統的閱讀能力,從字、詞、句、段、篇,再到語法、邏輯、文學意識;從情節、結構、線索到人物、環境、主題等方面一一剖析。學生一邊注視著教師的工作,一邊可能是心不在焉。同時,閱讀中學生沒有想像和創造,一篇篇在教師看來美不勝收的課文,經過這樣的肢解性閱讀后,學生竟然感到味同嚼蠟,這讓教師百思不得其解。呂叔湘先生曾指出:“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很差,中學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對于少、慢、差、費的嚴重程度,鞏怕還認識不足……十年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了,語文教改雖然轟轟烈烈,模式迭出,流派紛呈,但依然挽救不了整體頹勢,課堂教學少、慢、差、費依舊,咄咄怪事如舊。現在學生的語文水平不高,這的確是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整體的頹勢?筆者以為雖然現在語文教改搞的轟轟烈烈,但在課堂上教師過多的分析講解——滿堂灌,取代了學生原來有滋有味的誦讀,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位置被侵占。況且,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僅與教師不盡相同,而且彼此之間也極有可能有不同。如果我們只是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凌駕于學生之上,那無異是在抹殺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加強誦讀教學
所謂誦讀,顧名思義就是熟讀和背誦。這種方法之所以備受語文界諸多有識之士的表瞇,主要是因為這種方法吻合了漢語言自身的特點及習得規律。漢語有音樂節奏美,平仄聲韻整齊有序,瑯瑯上口,易于誦讀,這種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上教師過多的分析講解是行不通的。這辦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學生太少運用心力的機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幾種有價值的心理過程——認識、分析、綜合、審度等,都由老師替代學生完成,學生沒有親自經歷過。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讓學生親自咀嚼、品味、消化、吸收,讓學生運用心力,嘗試體味。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誦讀。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語文學習也不例外,文字語言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這是漢語言的規律實質之所在。語感是語文的表現力和感受力相統一的復雜心理過程,是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否具有靈敏、高層次的語感,是衡量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語感訓練應貫穿在聽說讀寫訓練整個過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語感訓練;而離開了熟讀背誦就無法形成語感。為什么誦讀是訓練語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呢?這主要是因為通過熟讀背誦,能讓書面語的一切言語要素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系統的印象。誦讀多了,印象就越深刻,最終,這些言語要素,如豐富的詞語,多變的句式,言語的通暢協調、分寸情味,直至形象氣勢等等,就會在頭腦中形成牢固的網絡系統。當學生一遇到內在或外在的語文刺激時,就能憑借這個系統不假思索地分辨出詞語的好壞、句子的正誤、文氣的滯暢、表達的優劣??梢姡Z文感受的形成的確不能離開熟讀和背誦。所以,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廢除教師繁瑣的分析講解,減少五花八門的語基知識和花樣百出的練習題,想方設法盡可能使學生誦讀課文,不但要熟讀,而且要成誦、背誦。如能做到這一點,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自能提高。
三、增加學生閱讀的數量
學生語文水平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閱讀太少。作為一名學生,在12年的語文學習后,仍沒有一定的閱讀速度,達不到一定的閱讀數目和積累,這是語文教學一大缺憾。而新課程標準的頒布,無疑對閱讀教學有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的材料,增加文化底蘊。
我們知道,只靠課本及課堂上的閱讀就想要實現閱能力的提高,是不現實的,為了加強閱讀,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背誦篇數和課外閱讀量,并增強了閱讀推薦篇目。
初中課外閱讀不少于1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至3部,背誦篇數不于80篇;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不少于300萬字。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閱讀推薦篇目。推薦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如《朝花夕拾》、《繁星·春水》、《西游記》、《水滸》、《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語文課程標準更強調了要重視閱讀,要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對閱讀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標,并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
綜上所述,《語文課程標準》給閱讀教學構建了全新的理論框架,必將引領閱讀教學走上更加光明燦爛的道路。在新課標下,教師要不斷探索符合學生實際、科學而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尊重文本文體,最大可能地發揮教師的作用,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語文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