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課堂教學中,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走入課堂教學,特別是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已比較普及,但它不能完全代替板書。板書能形象化地呈現教學的主體內容,清晰地體現教學思路,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和難點,既是教師智慧的凝聚,又是教學思想的體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各種課型,不斷優化板書設計,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一、基于學情設計新授課板書,激勵學生思維參與
“學情”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關注學情才能科學地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最大程度促進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思維。不少教師在備課中也有對學情的分析,但是過于簡單。如把學習者認知基礎的分析單純理解為知識點的羅列,沒有具體分析每一類學生在面臨新的教學內容時已經具備怎樣的知識結構,更沒有思考和解決的對策。
【案例一】“鎂的提取及應用”教學片斷
新授課“鎂的提取及應用”一課中,傳統授課方式中教師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按照鎂的結構、性質、用途和存在逐步呈現板書。
整堂課上下來,從板書角度觀察:主體教學內容結構清晰,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較好落實了知識。但是課堂氣氛可能比較沉悶,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說什么,學生就做什么。教師的提問也多是牽引式的,無法激勵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此堂課只落實了“知識技能”的目標,而忽略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癥結在于教師沒有認真研究學生的學情,把教學重點放在探究鎂的性質方面,而輕視了鎂的提取和應用。其實學生在初中已學習過鎂的部分性質,而鎂的提取中涉及很多化學思想方法,值得探究的核心內容在板書中沒有體現。如:物質提取時需要富集,產物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的綠色化學思想,在選擇試劑時要考慮經濟成本等等。因此,板書的重點應放在鎂的提取和應用上。重新進行教學設計后的板書左邊不變,而右邊則分為三大部分:鎂的存在和用途;鎂的提取;鎂的性質。
教師首先展現了鎂的用途,使學生深感鎂及鎂合金材料應用廣泛,前景美好,產生了學習的愿望。接著呈現鎂元素存在于地殼和海水中,特別是海水中含有豐富的鎂元素,此時學生感到十分好奇:從海水中怎么來提取鎂?于是教師讓學生設計從海水中提取鎂的工藝流程,接著就學生自己提出的工藝流程提出疑問。然后一起探究疑問,在探究過程中落實了知識,優化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化學素養。課堂中板書一直伴隨著學生活動逐步展開,整個板書可以看出這節新授課的“新”和“動”:“新”是指教學理念新,教師創造了情境和活動機會,讓學生組織合作交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從而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動”起來:多思考,多動手,讓學生多一點體驗,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由于板書是隨著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呈現和生成的,因此板書與預設可能不完全一致,但是預設板書設計的基本框架和教學思路是可行的。
二、基于知識建構設計復習課板書,提高學生自主復習能力
復習課課型主要目的是系統復習所學知識,鞏固和加深所學知識,并使知識呈現系統化。它不是機械重復,而是對知識進行重新建構,使知識系統化,讓學生形成綜合思考能力。
【案例二】“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教學片斷
在傳統課堂上,很多教師先復習原子結構,再復習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然后復習化學鍵和晶體結構相關知識,邊講述邊與學生進行互動完成內容的復習。主要板書如下:
從板書上可見,教學的中心在于知識點的羅列。整個過程主要是知識的再現,而忽略了讓學生主動內化知識,違背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生應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新課程理念。因此教師應轉變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教師在本課中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邊引導邊進行板書,先請學生自己列出本章的重點:(1)原子結構;(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3)化學鍵和物質結構。然后根據學生列出的重點,教師只作點撥引導:(1)元素周期律由什么決定?(2)原子結構排布的特點導致了什么現象和結果?這兩個問題一提,學生一般就會主動構建起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結構,找到知識的相互聯系點,將剛才的重點聯系起來,同時也找到了知識的生長點。因此可以優化成以下板書:
像這樣學生才會靈活應用,才能動用知識系統的力量而不是某個知識點去解決出現的問題。一旦形成知識系統后,學生將牢固儲存、方便提取和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
三、基于直觀有序設計實驗課板書,在探究中達成學習的最佳效果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以實驗的魅力來吸引學生,才能使化學教學立于不敗之地。根據教學需要,教師要盡可能設計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在“做”中學。實驗課上,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可以一起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板書。板書主體設計要有序進行,每一步都可以借助簡圖的形式表示,直觀形象且可以增加趣味性,最好不用繁瑣抽象的文字表示。學生借助有序的過程、直觀的形象,可以迅速掌握實驗步驟的主要方面,領會每一步實驗步驟的意義,提高學習效率。
【案例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教學片斷
這是一個定量實驗,它和初中的一定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實驗相比,步驟多,操作煩,要關注細節和規范,還要進行定量分析和誤差分析。如果學生一開始抓不住實驗重點,就會產生厭煩心理。另外,這部分知識考查的重點是誤差分析和所需要的主要實驗儀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將內容呈現清楚,但太過具體,導致學生抓不住重點,更看不到碳酸鈉、氫氧化鈉和硫酸的不同。如果教師將板書設計成簡圖形式,就可以既抓住主干知識,又直觀了解實驗關鍵細節,從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創造出最佳的學習效果。
以上板書不僅清晰呈現了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步驟,又與氫氧化鈉和硫酸進行橫向比較,以較少的板書語言和簡圖傳遞了較多的知識信息,建立了三種物質配制溶液過程中的聯系,又十分清晰地呈現出其間的不同。以上板書以直觀的簡圖代替抽象繁瑣的文字,增強對實驗儀器和關鍵點的感知,引導學生思維,降低了教學難度,學生能簡單迅速地掌握實驗內容和結構,并牢固保持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習的效益。
總之,板書設計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通過板書可以看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體現出一個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智慧和教學風格。
(王潔,江蘇省天一中學,214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