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善霞 王進 都文波
摘要:教師缺乏職業幸福感的困境主要有: “應試教育”以及現行體制、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學校管理體度的不合理以及職業收入較低對教師造成的窘迫。而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化素養、加強自身的教學反思意識及反思能力的培養以及加強自身的教育教研能力來提高職業幸福感。
關鍵詞:困境;對策;職業幸福感上個世紀90年代,葉瀾教授的《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開啟了教師幸福感研究的廣闊領域。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幸福感逐漸引起了有關領導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研究內容紛繁復雜,研究成果日益豐富。例如我國學者馮建軍[1]認為,教師的幸福應該包括教師作為一般人的幸福,作為一種職業的幸福和教育活動主體的幸福,它涉及教師的全部生活和生命活動。然而隨著教育的發展,教師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教師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筆者作為一線教師,深有體會,有很大比例的教師職業倦怠感強,缺乏職業幸福感。本文將對教師缺乏職業幸福感的困境以及應對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一、教師缺乏職業幸福感的主要困境
1.“應試教育”以及現行體制造成教師的無奈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他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的成績,對個人內在的需求和個人的存在很少考慮,更多時候要考慮外在要求。因為如果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和社會等各方面都會不滿意,學校領導就會對教師施加壓力。教師的教學也就要圍繞著如何提高學生成績來進行。其次,國家設立教師職稱制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師職業的專業化程度和社會地位,從而激發教師的工作潛能,而學校對教師的考評總是圍繞著德、績、能等方面進行,教師出于對職稱的考慮,就不得不一切圍繞著考評轉,去適應考評的需要。這就造成現在的教師工作就是為了職稱,導致教師工作的功利化現象日益嚴重。加之教師用人制度的改革,使教師喪失了職業安全感,增加其職業的壓力感,降低其職業幸福感。
2.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造成教師的兩難進入新世紀,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希望以課程改革為契機,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我國推行素質教育和新課改,旨在教師的引導下,加強學生自主認知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應用,從而形成科學的思維模式。目前中小學教師不僅要滿足學校、家長對升學考試的要求,還要滿足對教學改革的要求,進行教學研究。這使教師對來自教育的改革感覺到茫然,無所適從。例如,現在不少學校要求教師每個周寫教學筆記、教學反思以及研究性學習等,但大多數教師基本上都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什么實際效果根本沒有,形式主義非常嚴重。久而久之,教師就會感到精疲力盡,力不從心,從而降低了職業的幸福感。
3.職業收入較低造成教師的心理頹廢教師是從事一種教育活動的職業人,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傳承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職責。其一言一行除了關乎自己的形象以外,還會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地影響。雖然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他們的最大追求不是物質利益,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物質財富。而他們作為一般人也有所有的一定的物質需要,只有在物質需要達到一定水平之上,才可能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趙姍[3]研究也表明: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教師在自我價值上顯著高于月收入3000一4000元和3000元以下者,月收入3000一4000元的教師在生活滿意、正性情感、利他行為、友好關系和幸福指數上顯著高于月收入3000元以下者。這表明教師職業幸福感與工資收入呈現一定程度的正相關。盡管教師的待遇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相比其它行業,教師的工資待遇還是偏低的,特別是小學教師都是拿固定工資,工資外的福利待遇幾乎沒有,更別說沒有正式編制的代課教師了。這樣超負荷的身心勞動,導致教師心理的嚴重失衡,出現焦燥、煩悶、抑郁等情緒行為反應,極大地影響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二、教師缺乏職業幸福感的應對策略
雖然外部條件的支持是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獲得的必要條件,但更重要的是依賴于自身素質的提高,因此,筆者認為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可以從以下途徑入手:
1.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化素養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教師的幸福感是呈現一定正相關性的。教師幸福感的提高要注重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角度入手。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與教育事業真正融合在一起,并從教育實踐中得到發展的教師,才是幸福的。然而,面對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教師不僅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同時,學校要為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專業素養的提高提供平臺,例如為教師們提供進修的機會,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科進修和培訓,以便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業務技能,從而激發教師工作的熱情和創造力,使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創造和享受職業幸福,同樣也有助于營造教師幸福的個人人生。
2.加強自身的教學反思意識及反思能力的培養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的“教師成長=經驗+反思”理論表明,教學反思是教師實現自我教育價值的核心動力。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過程中一筆寶貴財富,也是其不斷進步過程中非常重要、有效的途徑。它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從習慣性教學中解放出來,分析和剖析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教學狀況,而且還可以幫助教師正確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到在教學中揚長避短,從而提高教育理論素質、課堂教學行為的實踐的水平,實現向專家型、學者型教師的轉變。教師在平日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寫反思教案、定期開展教育教研活動等方式,不斷提高自身課堂教學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對課堂突發問題的應變能力,從而在不斷地超越自我的過程中體驗幸福。
3.加強自身的教育教研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學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平時的聽課觀察教師和學生的反映、撰寫教學論文等方式,從教學的疑難和具體的教學場景中尋找問題,重視把握教學中的各類問題,發現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選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內容進行研究,提高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文獻資料、整理信息資料的能力,分析研究資料的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學業務水平,以適應社會發展對教師的專業要求。使教師工作受到人們的尊敬,增強教師精神方面的幸福感。參考文獻:
[1] 馮建軍.教師的幸福與幸福的教師[J]中國德育,2008,3(1):24-29.
[2]胡姍姍,吳明霞.中學教師工作績效、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10):57~60.
[3]趙姍.高中教師勝任力、教學效能感與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