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黎君
^摘要: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材中所學習的化學理論和知識,可以說隱藏于現實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高中化學教師要注意聯系實踐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化學,并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實現化學教學的生活化,借此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使化學學習效率更高更好。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生活化化學知識來自于生活,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果聯系現實生活進行理論講解和分析,可以使教學效果更佳。筆者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這樣的生活化教學的實施途徑,有了一些體會,現不揣淺陋,在此分享。
一、從生活經驗引入新課教學
以往的教學中,化學教師普遍喜歡從知識引入知識,學科特色十分明顯,但顯得十分抽象,使學生頗有距離感,無法直接感知到化學知識的有用性和趣味性。實際上,高中學生已經有了較多的生活經驗,而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化學知識的參與,如果教師引導得當,可以從這些生活經驗中引導學生提取出化學專題,引領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化學。特別是新課導入時,聯系生活實際最能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抽象的理論與有趣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也使學生的化學知識結構有效地與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更容易形成一個靈活的知識結構網。
二、引導學生借生活知識理解化學概念
化學中有很多概念其實比較抽象,就概念談概念難免讓人覺得生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讓他們先行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在生活問題處理過程中建立對化學概念的認識。
當然,生活中的一些概念不一定是科學規范的,借生活知識理解化學概念,有時可能會出現偏差,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引領。比如,關于氫氧化鈣,農村學生在生活中一般都有接觸,但在生活中的名稱叫“石灰”。聯系“石灰”來學習氫氧化鈣,學生必然覺得有一種熟悉感,從而學習起來會少很多概念上的障礙。
三、從解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入手深化化學知識理解
知識本來是融于生活實踐中的,但隨著科學技術文明的發展,知識逐步被從生活中剝離出來,而單獨形成一個抽象的體系,由相關的概念符號來表示,進而與生活便有了距離。課堂作為傳播知識的主陣地,往往遵循著知識體系的理性邏輯,從概念到概念,從抽象到抽象,時日一長,很多知識便脫離了生活實踐,成了純理性的邏輯推演,傳統的許多化學題目就如此,題目內容與生活說不上關系,只是讓學生運用化學理論知識來推演。這樣一來,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化學知識往往被排擠在課堂知識體系之外,學生的生活與課堂學習仿佛根本就是兩個世界,而且是兩個毫不相關的世界。如此下去,學生面對化學題目,倍感枯燥乏味,學習勁頭大打折扣。雖然考分可能不低,但所有的學習似乎不是靠理解,而是靠強制的記憶和推理。而且所有的辛苦都指向一個目標:高考考出好成績。也即這種脫離生活實際的化學知識教學最終演變為應試性的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這種現象必須得到控制,教師要注意轉變觀念,不能再僅僅引導學生停留在抽象的知識記憶和公式推演上,而要引導學生進入生活,在生活中解決實際的與化學相關的問題,從解決生活問題入手,深化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為此,教科書上的習題有必要作適當的改造,使之與生活相聯系。除此之外,還應從生活實踐中搜集一些實際的問題,拿到課堂上供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共同解決。如此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很多問題可能就是學生身邊的,比如為什么吃水果多了會感覺肚子脹?為啥羊喝人尿多了會脹死?等等,類似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宜用化學知識予以分析和解決。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做一些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這樣的方式,必然使學生對化學生識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化學知識應用能力
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盡可能讓他們動手動腦,讓他們學會在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靠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問題。比如民間盛傳“味精和糖精混著吃要中毒”,教師可引導學生做實驗來驗證此說是否正確。在實驗中,分別弄清味精和糖精的化學成分,驗證兩者是否會起化學反應,反應后又生成什么樣的物質,新生成的物質對人體會產生什么影響,如何產生影響等。類似的問題很多,只要教師善加引導,學生也會樂意為之。反復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學生的化學知識應用能力必然得到提升。
五、在生活實驗環境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生活中學習化學,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和設備來做實驗,加強化學知識的生活感,消除化學的神秘感。為此,教師應給學生較為寬松的實驗環境,不要給他們太多的壓力,也不要指導過多,要適當留給他們創造的空間,讓他們在實驗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注意引導他們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新技術、新方法來解決問題。
六、引導學生學會開發利用生活資源,搞好豐富的課外科技制作
為了充分發揮生活資源的這些獨特功能,可適當組織學生課外開展科技活動,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增長學生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將這些應用于今后的課堂教學,進一步發揮生活資源的教育功能。通過我們的實踐來看,科技制作主要是進行模仿創新,是一種以教育為目的的科技設計、制作的訓練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訓練教育中也會有少數學生在老師的輔導和協助下,能有一些小發明、小創造。這種高中階段的科技活動為學生今后深造和走向社會后從事創新、原始創新和高科技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材中所學習的化學理論和知識,可以說隱藏于現實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高中化學教師要注意聯系實踐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化學,并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實現化學教學的生活化,借此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使化學學習效率更高更好。參考文獻:
[1]賈俊明.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策略的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3(26).
[2]彭進波.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1).
[3]丁勇.多元智力理論指導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24)
[4]張弘強.論多元智力理論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研究[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0)
[5]閆婧杰.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課外延伸現狀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課程與教學論,2011
[6]李建周.多元智力理論對高中化學課程學生評價的啟示[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