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文 張曉紅 徐濟春 尹玲 周兵 呂和平
摘要
通過對廬江縣常見的14個單季粳稻品種進行比較試驗,篩選出較適宜廬江縣種植的單季稻品種。試驗采取單因子隨機重復,觀察記載水稻生育期,通過分析粳稻生育期、產量以及抗病性,綜合該地區單季稻的生長進程,篩選出來自江蘇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繁育的鎮稻18作為廬江單季常規粳稻種植的主推品種。
關鍵詞 粳稻;品種;抗病性;廬江縣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7-09307-02
粳稻是近些年來廬江縣一季稻生產的主要內容。粳稻莖稈較矮,葉片較窄,米粒短粗且不黏;呈橢圓形或卵圓形,強度大,耐壓性能好,加工時不易產生碎米;出米率較高,米飯脹性較小[1]。目前,在我國粳稻的生產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2-3]。
粳稻的生產成本低,效益較高。目前,粳稻的種植面積逐年增長,粳稻的單產直接影響廬江縣全年糧食總產。開展粳稻新品種的引種篩選是鑒定出優良高產新品種的重要環節[4]。為此,筆者選取14個常規粳稻品種,采取品種小區比較試驗,通過觀察記載各品種生育進程,分析品種的產量結果和主要病害抗病性,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粳稻品種,為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試驗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粳稻品種(系)。秀水05、秀水519、秀水134、秀水414、秀水114、丙11-39、丙10-30以及丙09-03來源于嘉興農業科學院;鎮稻16、鎮稻18,、鎮稻15以及鎮稻11來源于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安選晚1號來源于安徽農業大學;皖稻86來源于安徽省農業科學院。
1.1.2
試驗地點。廬江縣郭河鎮北圩村王渡組廬江縣王士照糧食種植家庭農場。
1.2 試驗設計與病情指數計算公式
1.2.1
試驗設計。采用單因子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15.16 m2(5.05 m×3.00 m);栽插密度為45萬穴/hm2,行株距為13.3 cm×25.0 cm,每小區栽507穴;小區間走道寬30 cm(包含邊行邊際寬25.0 cm);區組重復間和試驗區四周走道寬40 cm(包含邊行邊際寬13.3 cm)。試驗區四周設保護行1 m以上,對應栽植小區品種。
1.2.2
稻瘟病與稻曲病病情指數計算公式。 病情指數=100×∑(各級病葉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葉數×最高級代表值)[5-6]。
1.3 試驗操作與栽培管理要求
1.3.1
播種育秧。
播前曬種,用15%咪鮮胺懸浮劑浸種消毒,常規催芽。采取水育秧,5月22日播種,每品種用種量0.5 kg,秧田播種量450 kg/hm2,播后踏谷。秧田基肥施45%復合肥525 kg/hm2。秧苗1葉1心期用15%多效唑粉劑500倍液化控,2葉1心期施用1%尿素;秧齡30 d。
1.3.2
試驗田準備與移栽。
移栽前1 d大田存有5 cm左右深水層,施基肥后旋、耙整田,達到田平(高差不超過2 cm)、泥湖、肥融的要求。基肥施45%(15-15-15)復合肥525 kg/hm2、碳銨150 kg/hm2、硫酸鋅9 kg/hm2。
拉標繩定位人工栽插,栽插行株距為25.0 cm×13.3 cm;每小區栽13行,每行39穴,共507穴,每穴3~4粒種子苗。
1.3.3
田間管理。
(1)追肥。栽后5~7 d,施尿素120 kg/hm2、氯化鉀60 kg/hm2;多數品種主莖穗長1.0~1.5 cm時,施保花肥,施尿素75 kg/hm2、氯化鉀60 kg/hm2;破口前,施尿素30 kg/hm2、氯化鉀60 kg/hm2。
(2)管水。采取淺水栽秧,淺水活棵,淺水和露田分蘗;當多數品種每穴平均莖蘗數達11~12個時,落水烤田,至田面人立不陷腳后復水。復水后濕潤管理至拔節。施保花肥后,保持淺水層至收獲前5~7 d斷水。
(3)除草。以人工除草為主。
(4)病蟲害防治。全生育期強化蟲害防治,不用藥劑防治病害。
1.3.4
收獲及其他農藝要求。
(1) 收獲。采用人工分品種、分小區單獨收獲。
(2) 其他要求。大田期間不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除收獲外,每項農藝操作必需在同一天內完成,如遇特殊天氣,同一重復必須在同一天內完成。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參試品種(系)生育進程
根據安徽省水稻苗情監測方案要求,適時記載水稻的生育進程,結果見表1。表1表明,試驗品種(系)全生育期為147~162 d,齊穗期平均位于9月8日,滿足廬江縣單季稻的安全抽穗期[7]。
2.2 各參試品種(系)產量表現
小區稻谷的收獲采取獨立人工收割,通過取樣測得各品種的水分含量,實際濕重產量除去水分含量,按單季粳稻14.5%的水分含量折算到各品種實際干重產量,結果見表2。表2顯示,產量表現最好的品種為皖稻86和丙11-39,其中表現較好的有鎮稻18、安選晚1號以及秀水414。
2.3 各參試品種(系)稻瘟病與稻曲病發病情況
試驗分別調查3組重復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病株數以及病級指數,根據水稻稻瘟病和稻曲病分級標準,病情指數和病穗率計算統計結果見表3。表3表明,對水稻稻瘟病拮抗作用表現明顯的有鎮稻18、丙11-39、秀水114、丙09-03、丙10-30以及秀水414;對水稻稻曲病拮抗作用表現明顯的有鎮稻18、鎮稻11、皖稻86、鎮稻16、鎮稻15以及秀水519。綜合兩種病害調查結果,鎮稻18為適宜廬江縣種植的抗病性品種。
3 結論與討論
水稻的產量直接反映水稻的生產價值,試驗通過篩選能夠適宜當地生產且具有較高產量潛力的單季稻品種為水稻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稻瘟病和稻曲病是影響單季稻產量的重要致病因子,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難度較大,時期把握難度較高,出現病害后通過藥劑等強化防治效果不明顯,對水稻產量影響較大,且病害的霉菌殘存于水稻稻谷中,對后期加工后的稻米品質影響顯著。
試驗通過單因素隨機重復排列設計,去除環境以及人為等偶然因素對各品種測定結果的影響,篩選出產量表現顯著,抗病性明顯的單季粳稻品種鎮稻18。結合鎮稻18多年的試驗種植表現以及其他地區表現情況分析,推薦鎮稻18為廬江縣單季粳稻適宜種植品種。
參考文獻
[1]
王良軍,張大平,張均壽,等.粳稻新品種栽培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3):2989-2991.
[2] 王明利.我國粳稻經濟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4(4):35-39.
[3] 陳溫福,潘文博,徐正進.我國粳稻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6,37(6):801-805.
[4] 周龍根,徐建良,錢泉生,等.晚粳稻新品種(系)篩選及評判[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7):67-68.
[5] 周永力,徐建龍,謝學文.水稻品種生育期、田塊和播種期對稻曲病發生嚴重度的影響[J].植物保護學報,2010,37(2):97-103.
[6] 董繼新,董海濤,李德葆.水稻抗稻瘟性研究進展[J].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0(1):99-102.
[7] 李成荃.安徽稻作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