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峰 趙選紅 曲志霞
摘要 簡要分析了黑松的生長習性,結合北方沿海地區的自然環境因素,闡述了北方沿海地區黑松林的苗木移植、常見病蟲害、常見病蟲害防治對策等養護知識和技術。
關鍵詞 黑松;移植;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7-09347-02
Pinus thunbergii Conservation and Pest Control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
SUN Feng1, ZHAO Xuanhong2, QU Zhixia1
(1. Qingdao Botanical Garden Management,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2. Qingdao Fushan Management,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northern coastal area,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growth habit of Pinus thunbergii, elaborates transplanted seedlings, common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Key words Pinus thunbergii; Transplanted seedlings; Common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黑松,別名白芽松,常綠喬木,為暖溫帶喜光樹種,原產日本,分布在我國遼東半島、山東、江蘇、浙江和臺灣地區。北方沿海地區黑松林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面海山坡和海灘沙地,沿海城市市區所栽的針葉樹種也有大面積黑松分布。
在北方沿海地區,黑松受到諸如旱澇、風折、高溫高濕、凍害或因管理不善、營養不良等因素導致生長衰弱而引起病蟲害發生,病蟲害的發生是該地區黑松死亡、樹勢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筆者論述了北方沿海地區黑松林的苗木移植、常見病蟲害、常見病蟲害防治對策等養護知識和技術,旨在為北方沿海地區園林綠化提供借鑒。
1 黑松的移植
黑松林中出現單株死亡的情況,要及時進行移植補種。
1.1 黑松樹苗的最佳移植時間
黑松經過1.0年或1.5~2.0年的生長即可出圃,黑松苗在春節前夕到植樹節之間是最好的移植時間。雖然此時天寒地凍,易傷根、凍根,但是只要控制好水分,解決好防凍問題,黑松的成活率十分高。因為此時的黑松已完全進入休眠期,停止了吸收水分和養分,更易養護。
1.2 黑松樹苗移植時的護理
在移栽黑松時需將主根截斷,多留側根和須根,并帶宿土或用原土在根部打上泥漿,以保存松根菌,有利于成活,最后在根部套上塑料袋或用草繩包裹,以保鮮保濕。
黑松苗要及時入土,時間長會造成根部失水、干枯,影響成活。為防止根部埋的過深,可采取高植、淺栽,然后上面加土隴起覆蓋。
黑松定植后要進行固定和包裹,定植后馬上進行樹體固定,以防風吹引起樹體倒伏,同時固定根系利于根系生長。一般采用三柱支架固定法將樹牢固支撐,確保大樹穩固。用草繩從樹干基部密密纏繞至主干頂部,一是防風防凍,二是避免樹干人為損傷。
要及時強修,枝葉過多會影響根系供水不足,消耗大量的水分和營養。要對根、干、枝進行短截,剪除不需要的枝干,短截前要仔細審視,盡量一次到位,所保留的枝條上一定要有松針,否則會出現不帶松針枝死亡、全株不帶松針者全株死亡的現象。修剪后對截口用蠟或乳膠泥封口,以防松液流失,水分外溢。
1.3 黑松移植后的生長管理
黑松對土壤要求不嚴,起苗時只要帶有完好的土團,不裸根移栽,成活率很高,地栽時不需要精細管理和養護,也不必施肥,栽植地應有充足的光照。
黑松移植后不要急于澆水,因為此時天氣寒冷霜凍厲害,如果澆水時機控制不好,極易造成凍根或水分過大窒息死亡。黑松長期生長在山坡砂石地,正常需要水分很少,因此不需要擔心缺水。此時黑松又在休眠期,吸水能力弱,土壤潮濕水分過大易造成凍根、爛根。
在整個冬季的澆水管理中,掌握住土壤發白、發硬再澆水,仍需選擇在天氣暖和的中午澆水。
春天也是黑松養護的重要時期,此時的黑松剛剛蘇醒,根系正在伸展促生新根,對水的控制、遮蔭、防凍尤其重要。春天也是氣候變化較大的時期,特別要防“倒春寒”造成的霜凍,做好防凍、控水。養護好根是春天的養護重點,同時要防止水分蒸發,特別要防止夏日中午前后的直曬,可適當采取遮蔭措施。
2 黑松林的蟲害及防治
北方沿海地區,黑松常見的蟲害有松毛蟲、松梢螟、日本松干蚧、松粉蚧、松針牡蠣蚧、日本鞘癭蚊、松大蚜、松葉螨、松墨天牛等[1]。
2.1 黑松林的蟲害簡介
2.1.1 松毛蟲。
屬鱗翅目枯葉蛾科,成蟲體長28 mm左右,翅展70 mm左右,雄蟲比雌蟲略??;身體有褐色、灰色2種。卵橢圓形綠色。幼蟲體長65 mm左右,體灰黑色,各節有肉瘤2個,上面長有黑藍色毛束。蛹棕褐色,末端稍彎曲。繭絲質,灰白或淡褐色,附有黑色毒毛。
2.1.2 松梢螟。
屬鱗翅目螟蛾科,成蟲體長10.00~16.00 mm,翅展約24 mm;前翅灰褐色,有明顯大白斑1個。卵近圓形,長約0.8 mm,黃白色,近孵化時暗赤色。幼蟲體長約25 mm,暗赤色,各體節上有成對明顯的黑褐色毛瘤。蛹長約13 mm,黃褐色,腹末有波狀鈍齒,其上生有鉤狀臀棘3對。
2.1.3 日本松干蚧。
屬同翅目珠蚧科,雌成蟲體長2.50~330 mm,體節不明顯,觸角9節。雄成蟲體長1.30~1.50 mm,翅展3.50~3.90 mm,觸角10節絲狀,足細長;前翅發達,后翅退化為平衡棍,鉤狀交尾器。卵囊白色,橢圓形。1齡若蟲橙黃色,2齡無肢若蟲,觸角和足全部消失,3齡雄若蟲外形與雌成蟲相似。
2.1.4 松粉蚧。
雄成蟲體長0.88~1.06 mm,翅展1.50~166 mm,粉紅色。雌成蟲體長1.52~1.90 mm,淺紅色,梨形。卵長橢圓形淺紅色至紅褐色。若蟲橢圓形淺黃色至粉紅色。雄蛹粉紅色,觸角可活動,足3對,蛹體覆蓋灰白色蠟絲。
2.1.5 松針牡蠣蚧。
雌成蟲體長3 mm左右,紅色或紫色,邊緣淺褐色,殼點2個,位于前端,第1殼點黃色,第2殼點紅色。雌成蟲體長1.50 mm,紡錘形,淺黃色,雄介殼長1.50 mm,殼點1個,位于前端,有翅1對。若蟲橢圓形,淺黃色,觸角及足發達。卵白色。
2.1.6 日本鞘癭蚊。
屬雙翅目癭蚊科。體長1.60~2.00 mm,體橘黃色,觸角14節,足灰黃色,腹部橘紅色。末齡幼蟲體黃色,扁圓筒形,兩端略細,體長2.50~3.70 mm。
2.2 黑松林主要蟲害防治
2.2.1 利用殺蟲燈誘捕。
利用害蟲成蟲的趨光性,在害蟲發生區域懸掛殺蟲燈進行誘殺。殺蟲燈類型主要有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防治的害蟲主要是松毛蟲等的成蟲。
2.2.2 在黑松根部埋藥。
在黑松根部埋藥,植株吸收后,害蟲取食死亡,主要防治松梢螟、松墨天牛、日本鞘癭蚊,同時可防治松大蚜、松葉螨、介殼蟲等其他害蟲。埋藥的種類主要有呋喃丹或地害平。
2.2.3 農藥噴霧殺蟲。
在害蟲幼蟲期,通過農藥噴霧進行殺蟲,農藥噴霧配方及防治害蟲類別見表1。
3 黑松林的病害及防治
北方沿海地區,黑松常見的病害有松針褐斑病、松落葉病、松赤枯病、枝腐病、松材線蟲病等。
3.1 黑松主要病害簡介
3.1.1 松針褐斑病。
該病病原為松針座腔菌,感病針葉最初產生圓形或近圓形褪色小斑點,后變為褐色,翌年枯死脫落。寄主自3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發病,但以4月下旬至7月上旬發展迅速,9~10月增長也較快。7月中旬至8月中旬氣溫偏高病狀發展緩慢。
3.1.2 松落葉病。
該病病原為散斑殼屬真菌,通常危害2年生針葉,初期針葉出現很小的黃色斑點或段斑,黃色段斑上還有褐色斑紋,晚秋全葉發黃脫落。幼林發病率高,易成災,20年生以上黑松較少發病。
3.1.3 松赤枯病。
該病病原為枯斑盤多毛孢,主要危害幼林新葉,少數老葉也有受害,受害葉初為褐色或淡黃色棕色段斑,最后呈淺灰色或暗灰色,稍凹陷或不凹陷的病斑。一般平均溫度高于19 ℃始發生。6~9月為大發生期,7月出現高峰期,后隨氣溫下降,發病率逐漸減少。
3.1.4 枝腐病。
該病病原為鐵銹薄盤菌,主要發生在2~10年生枝干皮部。松針變黃綠色至灰綠色,并逐漸變褐色至紅褐色。翌年春出現松針枯萎病狀,3~4月上中旬由皮下生出子囊盤。5月下旬至6月下旬成熟,并釋放孢子。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集中放散孢子期。
3.1.5 松材線蟲病。
該病病原為松材線蟲,黑松感染松材線蟲后,在外部癥狀未出現時,首先是傷口處流脂減少,繼之針葉失去光澤成灰綠色,后逐漸發黃成黃褐色,最后全株死亡,針葉呈紅褐色。黑松感病后一般是全株死亡。該病主要借助松墨天牛進行傳播危害。
3.2 黑松主要病害防治
3.2.1 季節性預防。
冬季、早春噴施3%~5%波美度石硫合劑進行預防,病害高發季節,及時噴施保護性殺菌劑進行預防,例如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百菌清等。
3.2.2 針對性殺菌劑治療。
病害發生后,及時噴施腈菌唑、退菌特、噴克、苯醚甲環唑、阿米西達等治療性殺菌劑,注意定期交替使用上述殺菌劑,避免產生抗藥性。對于感染線蟲的樹木,要及時清除天牛并對土壤消毒。
4 結語
隨著多年的培育和種植,黑松已經成為我國北方地區沿海防護林、城市行道樹、園林觀賞樹種、盆景等廣泛應用的樹種,做好黑松種植和病蟲害防治對于北方沿海地區園林綠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志明.林業病蟲害防治200問[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