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霞
^在中學生物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師應有準備、有目的、有措施地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逐漸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必須注重學法指導,在教學生“怎樣學”上下功夫,以提高學習能力,達到“教為了不教的目的”,怎樣進行學法指導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挖掘教材,注意滲透學法——備課時設計學法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教師要從教材實際、學生實際出發,抓住特點,在考慮教法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學法。如在光合作用的一節中,可把側重點放在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和過程圖解上,首先圍繞反應式設置疑問,提出光合作用的條件、場所、反應物、產物,再引導學生邊敘述邊繪制光合作用過程圖解,用圖解來了解這節課的要點,在圖解上還可總結出影響光合作用過程的主要條件是光照、溫度、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的實質和意義。而對于呼吸作用的教學,則可采用比較法,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比較,抓住各知識點的特點與聯系,讓學生牢固掌握有關知識。
二、優化課堂,注重能力培養——上課時教授學法
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一個主渠道是教師教法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上課時,不僅要“傳道授業”、“供人以魚”,更要教給學法,“授人以漁”,通過教師課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導、幫助學生更快的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1.鉆研教材的方法教科書不僅是教師教學、考核的依據,還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引導學生鉆研課文,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教材、把握關鍵,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筆者在講課過程中總要讓學生及時閱讀,對教材中重要的概念、規律、原理、結論及其中關鍵性的字、詞、符號進行解析,比較和推敲,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的相應部位做好記號,仔細體會。并要求學生課外多復習,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因為高考主要靠基礎知識來答題。如關于“相對性狀”的解釋,書中指出“是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要提醒學生注意是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同”是關鍵字,否則難以掌握這個概念。在精子的形成過程中提到的同源染色體是指“配對的兩個染色體形狀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的染色體”如果忽視“一般”這兩個字,就會對學生以后學習XY染色體的學習產生疑問。
2.善用插圖的學習方法高中教材的插圖比較多,是教學輔助工具。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理解插圖內容,培養識圖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生物教材中的插圖從內容到形式分好多種,對不同的圖,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圖,必須要求學生不僅能識別各種結構,還要說出各結構的功能,指出動植物細胞結構上的區別。對于精子的形成過程圖,要求學生結合圖重點掌握染色體的變化規律,識別不同的時期,并與有絲分裂區別,能指出精子與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點。
3.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端正動機、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指導學生經常自覺地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來觀察、分析和解釋生產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問題,又可以運用知識、識記知識、培養能力。如講昆蟲的趨光性聯系黑光燈捕殺害蟲,講礦物質代謝聯系農業施肥,學過碳循環后聯系溫室效應,還有學了遺傳規律和遺傳病的聯系,講生殖的時候和花卉種植的聯系等。要做好這些,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廣泛閱讀資料,接觸實際才能指導學生聯系實際。
4.精講精練著重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講題時教給解法。教學的重點是能力的培養,從歷年的高考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題是中、低檔題,考試說明中明確規定:試卷中易、中、難試題的占分比例控制在3∶5∶2左右。所以在整個試卷中,基礎知識是最重要的,從學生能力發展角度看,只有中低檔題過了關,做高檔題才有基礎和條件;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關系方面看,只有讓學生在做中低檔題的成功的愉悅中提高學習興趣,增強信心,才能積累經驗、發展能
力,因此,在講知識點和例題時,不能貪圖量多,更重要的是要重視講的質,通過幾個題目的精講,講清原因、過程、結果,同時還要挖掘隱含條件,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及解答題目的方法,并指出題目的“陷阱”和可能出現的錯誤,或改變條件,換一種問法,即通過變式訓練做到觸類旁通。這樣會使學生耳目一新、豁然開朗,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點,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及解題能力。
總之,教學要在“學”上下功夫,通過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生物學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教、學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