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云
為提升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順利達到《課標》所提出的閱讀目標和要求,筆者在閱讀教學實踐中, 嘗試構建P- W- P 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滲透閱讀策略, 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P- W- P 模式的構建及其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P- W- P 閱讀教學模式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即pre- reading (讀前活動) 、while- reading (讀中活動) 、post- reading (讀后活動) 。三個環節各具功能, 各有設計技巧, 不是機械地按照某個特定流程進行, 而是人性化、個性化的閱讀過程, 也就是說閱讀教學過程設計應建立在對閱讀教學的語料特點、重點、難點分析的基礎之上, 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需求展開。
1.閱讀前 (pre- reading)——鋪墊準備該環節的目的是為閱讀活動順利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可采取三項措施:
(1)讓學生明確閱讀目的。閱讀目的的不同決定了閱讀方式、方法及速度的不同。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旨在通過規范的課堂教學, 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包括獲得課文大意的掃讀技能, 獲得課文具體內容的跳讀、精讀技能和以培養語感、獲取樂趣為目的的泛讀技能。在P- W- P 閱讀教學中, 教師在閱讀教學前確定每一教學階段的閱讀目的及閱讀方式, 并提出具體任務。例如, 讓學生閱讀后填圖或填表格等。
(2)開展內容預測活動,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這一教學步驟中主要從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知識出發, 讓學生參與討論, 組織學生對未知內容作出預測, 如提問學生“ What will happen next?” 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的興趣。如在介紹課文的話題內容和有關的背景知識時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
(一) 提問法。教師提出學生所熟悉且能有效做答的問題, 所提問題緊密聯系課文內容, 使學生能夠在已有話題內容與背景知識、新課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二) 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互相交流自己的背景知識, 從他人處學到新背景知識, 并嘗試運用到自己的閱讀活動中去。
(三) 敘述與主題相關的故事。師生敘述與本課主題相關的故事, 并作針對性提問, 激活學生的相關背景知識, 使其對課文內容及結構方面的理解更深。
2.閱讀中 (while- reading)——閱讀理解在這一階段 教師應完成以下教學任務: 幫助學生弄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 幫助學生弄清楚課文的結構和具體內容; 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了完成好這些任務, 教師必須十分熟悉教學材料,弄清這些問題將有助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活動。這個階段的活動應包括辨認過程、內容理解過程和學生的閱讀技能、閱讀能力提高過程。為提升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達成閱讀教學的目的, 筆者嘗試了“ 掃讀→跳讀→細讀” 這一閱讀流程。經過實踐, 這一閱讀流程符合中學生的閱讀心理及規律。
(1)掃讀(scanning)。該過程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的標題和每段的主題句, 快速瀏覽全文, 使他們對文章的內容、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一個整體印象。掃讀后教師可設計以下練習, 幫助學生完成譯碼過程, 如(一) 課文主要信息正誤判斷; (二) 選出與課文內容相對應的標題或圖片; (三) 要求學生回答一些有關課文內容的綜合性問題。
(2)跳讀(skimming)。跳讀是指為獲得特定的信息而進行的符號辨認過程。課文的跳讀一般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跳讀時, 應預先針對題目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例如: In which year……take place? How many times does……occur on this page?
讓學生帶著問題, 迅速在文中找到有關問題的范圍(question area), 提高其閱讀速度。
(3)精讀(Intensive Yeading)。該環節要求學生領會課文主旨, 對課文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分析, 了解課文各段落的主要意思和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以及文章中的一些細節。教師可通過組織以下練習來檢測這一環節的閱讀效果, 如要求學生回答一些有關課文細節的問題; 要求學生討論并歸納各段大意;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寫各類圖表。各環節的閱讀活動均應有時間限制。教師應根據不同的閱讀速度規定相應時間。
3.閱讀后 (post- reading) ——整體提升閱讀后的活動要為學生提供運用所學語言的機會。有了閱讀中的文本理解和語言積累, 語言輸出就水到渠成。讀后活動的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優化讀后活動, 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二、培養閱讀技能, 有效滲透閱讀策略
在整個閱讀教學中, 要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有效滲透閱讀策略。
1.預測——抓興奮預測是成功的閱讀者應掌握的重要策略之一。它相當于閱讀前的“ 熱身”, 旨在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激活讀者的背景知識。預測可以在閱讀前進行, 也可以貫穿于整個閱讀過程中。閱讀前讀者可以根據標題、副標題及文中的插圖等進行預測; 閱讀中可以根據上下文、作者的意圖等進行預測。
2.推斷——抓理解閱讀理解訓練可以在3 個層次進行: 字面理解層、推斷性理解層和評價性理解層。字面理解是指讀者僅僅理解文章的字面意義, 這是閱讀理解最基礎的層次。它要求讀者具備理解具體細節和事實的技能, 如辨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事件的因果關系等。推斷性理解是指讀者從字里行間推測話語隱含的意思。評價性理解是理解的最高層次, 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分析并評判作者的觀點。根據理解的不同層次, 練習設計的問題也分為相應的層次。
3.概括——抓提煉閱讀文章后概括文章主旨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文章內容。寫概要是較高層次的策略, 需要學生區分文章主題、主要信息和關鍵詞, 并能用自己的話客觀準確地加以概括。學生開始寫概要時容易犯以下幾個錯誤: 概括太短, 遺漏較多重要信息; 概括太長, 包括較多不重要的細節; 誤解文章, 包括錯誤信息; 沒用自己的話概括而照搬文章原文。訓練學生寫概要的練習開始時不能太難, 而應循序漸進。例如, 讓學生閱讀一篇文章的幾個概要, 說說哪個概括得最好, 并說明理由; 然后過渡到讓學生填空; 最后要求學生自己概括文章內容, 并要有詞數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