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蘭
^ 摘要: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地理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應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地理教學應該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進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靈活運用地理知識。
關鍵詞:初中地理 ; 教學方法;情景教學;興趣初中地理教學是整個中學地理教學的起始和基礎。對于這一階段地理教學而言,著齡前眼點的不應是給學生傳授學科知識,而應是通過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能力,使學生學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終生有用的地理”。
而在現實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始終掌控著課堂,。沒有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學生,課堂的主人仍是教師,而不是學生。低效、無效的教學現象比比皆是:有唱獨角戲似的 “表演教學”;有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似教學”; 有照本宣科的“機械教學”等等。這無疑是與地理教學的初衷相違背的。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魅力,使學生們愛上地理課,在實踐教學中應該從這幾方面著手:
一、在教學中進行恰當的情境創設,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材料,不同的教授對象,采取靈活多變的情境創設。使地理課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和充滿知識美的享受。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實踐證明,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情境的創設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求之欲 有疑設問是一切知識的起點和追求知識的動力,任何人對未知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而青少年學生在這方面表現更為激烈,設計適合他們心理特點的問題情緒,引導他們主動思索,釋疑解惑。例如,在講天氣與氣候這一節,我首先問學生們愛不愛旅游,有很多同學都說原意去,我就問他們,如果讓他們準備出行,他們最關心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怎么走,有的說去哪里,有的說穿什么帶什么等等,也有的同學就說到了,我知道我想去的那個地方的天氣情況,這么一說,大家都覺得這件事是最重要的.這樣,很快就引起了學們生學習這節課的熱情,達到了我想要達的目的, 2.教學內容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地理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實踐性強,應用性廣,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密切聯系周圍的事物和現象、國內外新的地理問題等熱點,讓學生學習更貼近生活實際,更為鮮活有趣。生活是學習的源泉,將地理學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緊密結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
嘗試經常把初中學生已經有興趣的東西聯系到課堂上,讓學生盡情地發言表現,從而發覺原來地理就在身邊,自己本來就知道了很多天文地理知識。再加上老師經常性的表揚,產生興趣的效果很好。例如:在講美國的工業城市的時候,我就把這些城市與美國NBA的球隊聯系起來了,我剛一提到休斯頓,底下就有同學喊火箭隊(多數是那些平時不愛發言的男生)我就接著問到,那你們再猜猜這個城市應該發展什么工業部門呢,底下又有同學亂喊到:“火箭”,我又接著說,非常正確,就是宇航工業,這時同學就靜了下來,(表情很疑惑)我接著說,有些NBA的球隊就是根據自已城市的特點起的名字,比如底特律我剛一說到這,又有同學喊到是汽車,我說為什么,他就站起來說,因為底特律是活塞隊,我笑著說,你答對了。這時又一個女生也站起來了,她說:“老師,那么西雅圖(超音速隊)一定是制造飛機的了。”我點了點頭。這樣整個課堂充滿了濃郁的人文氣氛。以往課堂上死氣沉沉、學生們開小差的現象不見了,他們的情緒熱烈、思維活躍、興趣濃厚,全神貫注地聽講,好像在期待著老師下面會有什么樣的“意外”送給他們。
3.充分利用漫畫 地理教材內容抽象、枯燥,恰當的利用漫畫,可以化抽象為直觀,變枯燥為生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其觀察力與思維能力。如在講解《世界的人口》這節課時.我用了“苦難的母親”這幅漫畫。這幅畫把地球形象的比喻成了一位母親,她背上背著很多孩子,手里還拉著很多孩子,步旅艱難的行走著。學生們看后,很快就認識到了,地球村上的成員太多了,地球都快承受不了了。從而引到了世界人口的學習。
總之,情景教學方式還很多,如實際展示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不斷創造、不斷探索,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煥發生命活力,提高地理教學的實效;合理、適時的設置教學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使學生逐漸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要將興趣持久,就要“習慣成自然”,既能在課堂上主動學習地理,也能在課堂外主動鞏固知識,完成作業,還能在生活中收集,觀察、體會中學習地理。
1.培養學生會恰當的利用課堂時間 課堂上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空,真正地做到開闊學生的思路,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學會在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例如:在講日本的時候,我只提出了一個問題,日本房屋的建筑材料多為質地較輕的材料,哪個同學能幫助解釋?我讓同學們就這個問題進行思考.,結果有關日本的一個又一個問題在同學們的頭腦中出現了。又一個又一個地被解決了。采取質地較輕的材料是因為日本多地震,為什么會多地震,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那它的位置在什么地方等等。這樣,通過一個問題,讓同學們自已能主動的發現許多問題,而不是讓教師牽著走。老師講的少,而讓學生通過多想,多問,多答逐漸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2.培養學生養成了今日知識今日消化的良好習慣 為了養成當天知識當天消化的好習慣,我每節課都會設制幾個重點的問題以選擇題的形式讓同學生來做。留出幾分鐘的時間進行答疑,來解答有些學生沒有聽懂的問題。每一節新課之前,也會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復習提問,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從此,學生養成了今日知識今日消化的良好學習習慣,甚至有些同學能當堂完成作業并記住主要知識。到課前提問或考前復習提問時,大部分同學能快速回答出來。
3.除了課堂中學習習慣外,養成生活中學習習慣尤其重要 除了讓學生養成課堂學習外,生活中的學習更為重要。這是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是“學過的知識全部遺忘之后還能剩下的東西”,要時刻不忘點撥提醒同學們去觀察、體會、挖掘、收集,勿讓“生活大舞臺”上的知識白白流走。例如:在講日本這個重要國家時,我首先問學生:“你了解哪些地理知識呢?”就會有不少學生競相發言自己從書刊雜志、電影電視或其它學科中了解到的日本知識,講不出的又想表現的同學就有點后悔自己平時沒留意了。我趁機表揚回答了的同學記憶力強、見識廣,也同時鼓勵其他同學:只要你今后多留意,到了印度、埃及、美國、巴西等國家時,你一定不亞于剛才的同學的。果然如此,以后地理課上更少了沉默者,真正的師生交流、教學相長,我都從同學們的見識中增廣了不少知識。
三、指導學生探尋主動學習的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教學實踐我主張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做知識的主人。在教學改革的試驗中,我發現學生不知道怎樣去學習地理知識,尤其初一的學生才開始系統的學習地理知識,他們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沒有什么方法,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學,因此當我提出問題時學生說“老師,你說我們應該怎樣去想這個問題”“我們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學習……”等等。我深深體會到“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是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主要出路。以下是我在自已的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1.教會學生閱讀地理書要想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首要的任務是,看懂教材并學習運用地理語言.具體的做法是:先讓學生細讀課本目錄及課題。指出每段教材前的黑體字標題,一般都是該章節的核心。讀書時,圍繞著教材的核心,對教材中的關鍵詞語進行圈點、注釋。例如,學習天氣的概念時,在“天氣是反映一個地區短時間內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一句中,教學生把“天氣”“短時間”“大氣狀況”“經常變化”加以圈點;教師有意識地在課上要求學生掌握地理詞語,提高詞語在形成概念過程中的中介作用,同時鍛煉學生地理語言的規范化。在學習每一個新內容時,都引導學生在課本上加工整理。可旁注的旁注、宜概括的在段首概括,有時在字里行評價幾句。
2.教會學生讀圖 方法是學習的金鑰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地理作為科學的一門,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等。同時還有它獨到的學法。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地圖。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地理教學的重要媒體和工具。地圖和地理學關系十分密切,他們之間是“骨”與“肉”的關系,地圖猶如“骨架”,同學們只有把地理知識附著在這副骨架上,才容易記住這些知識,并引起一系列聯想,從而獲取更加豐富的地理知識。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很重視地圖教學的運用,如:講亞洲的自然環境一節時,我只是用一幅亞洲范圍圖,然后讓學生們看圖說話,來描敘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周邊瀕臨的大洋及大洲、亞洲的輪廓特征、經緯度位置等,這樣不需要再用文字概括,學生們就一目了然。在學習亞洲地形的時候 ,我并沒有直接就講授亞洲的地形有什么樣的特征,而是要求學生們觀察亞洲的分層設色地形圖,找到一些重要的地形區,在找的過程中,學生們會很快發現亞洲中間高,四周低地勢特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每節課我都會利用課間的兩三分鐘時間提前畫好版圖,講新課時,邊帶著學生識圖邊讓學生填圖。考慮到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表現,但他們可以很好地自主學習。于是,就讓他們自己做填充圖冊。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外向,喜歡張揚,所以,我就給他們搭建一個學習平臺,讓他們到黑板的版圖中填不同的地理名稱,在他們埋頭動筆的時候,我在學生中間邊巡視邊判定他們填圖的正確與錯誤。盡管老師累些,我覺得這種方式給不同個性的學生提供了更符合他們自身個性的學習興趣。而私下里的個別指導即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讓學生有了深刻的印象。還不到一個學期,我就已經看到了好景象:很多學生在讀圖、指圖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3.教會學生繪圖繪制示意圖和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此作為一名優秀的地理教師,在平日的地理教學中,應該教會學生自繪地圖。通過自主繪圖,可以將課本知識變薄,可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對構建“心理地圖”、形象記憶地理知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在學習“七大洲四大洋”時,我指導學生用直線、折線、幾何圖形等來勾勒七大洲的形狀,自繪“七大洲、四大洋”示意圖,既讓學生明白了世界的海陸分布,又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各大洲、大洋之間的關系及分界線;在學習區域地理時,則讓學生繪出大洲、地區、國家、省區的輪廓后,再用相應圖例填繪出海洋、山脈、河流、地形區、重要城市等地理事物,這樣,紛雜眾多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便會牢記腦中。
總而言之,地理教學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至關重要,我在這兒談了我一點粗淺的嘗試,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過去傳統教學模式,多作創新,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平等、愉悅的氛圍中更好地學習地理,愛上地理。 參考文獻:
[1]孔祥發,初中地理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2]孔祥發,新課程教學設計[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馬俊,給地理教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