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袁隆平院士接受媒體記者提出:“粉壟技術可在全國推廣”。該文介紹了粉壟重構農田耕作層具“4453” 效應,即:“四增”——增加耕層松土量、土壤原生養分利用量,增大“土壤水庫”、“土壤氧氣庫”;“四減”——減少水土流失、碳排放量,減低耕層土壤含鹽量、重金屬含量;“五抗”——增強作物抗干旱、高溫、低溫、病害、倒伏等能力;“三提高”——促進作物光合效率提高10%以上,產量提高10%~30%以上,品質提高5%以上;指出如全國推廣10億畝,可增貯天然降水400億立方,盤活土壤原生養分后可減少化肥施用量70多億kg,新增糧食可多養活3億多人,產生總體效應還可以助力提升國民身體健康水平和社會穩定、國家安全。
關鍵詞 粉壟技術;全國推廣;增幅10%~30%;多養活3億多人;“4453” 效應;發展潛能
中圖分類號 S3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7-09302-02
2014年 7月16日,雜交水稻之父、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省長沙市會見粉壟技術研究者和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粉壟技術可在全國推廣”[1-2]。粉壟技術,又稱深旋耕技術,在玉米、小麥等應用可增產30%、水稻增產20%;馬鈴薯、紅薯等可增產30%以上;稻米蛋白質可提高10%以上,馬鈴薯淀粉、甘蔗蔗糖分含量可增加5%以上,大豆蛋白質、木薯淀粉含量可增加10%以上;如在我國10億畝耕地實施粉壟耕作層再深松1倍,可增貯天然降水400億立方,盤活土壤原生養分后可減少化肥施用量70多億kg,按每公頃增產750 kg計,新增糧食可多養活3億多人,其具體情況如下。
1 粉壟技術總體具有“4453”的作物增產提質功效及巨大利國利民發展潛能
粉壟,即利用發明的螺旋型鉆頭耕具,鉆頭垂直入土高速旋轉橫向切割粉碎土壤,一次性完成深耕、粉碎、成壟(廂),直接播(種)作物,實現深耕深松而不亂土層,耕層呈粉碎顆粒狀,疏松而不易黏結,被譽為繼人力、畜力、拖拉機耕作之后的農耕革命;松土量比傳統耕作耕層翻1倍,一般旱地粉壟深度30~35 cm,稻田為28 cm左右。已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3]。
粉壟技術,粉壟重構了農田翻倍松土的耕作層,創造了神奇般的“4453”效應:“四增”——增加耕層松土量、土壤原生養分利用量,增大“土壤水庫”、“土壤氧氣庫”;“四減”——減少水土流失、碳排放量,減低耕層土壤含鹽量、重金屬含量;“五抗”——增強作物抗干旱、高溫、低溫、病害、倒伏等能力;“三提高”——促進作物光合效率提高10%以上,產量提高10%~30%,品質提高5%以上。
顯然,粉壟可以更友好高效地利用土壤、天然降水、土壤氧氣等自然資源,促使作物根系發達和植株健壯生長,更有效利用土壤中的原生養分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及植株光合效率,建立更理想的 “庫、源”代謝關系,促進作物自然性大幅提高單產和產品品質[4]。粉壟技術可謂是高效農業的一種“升級版”,是一種友好高效利用土壌、空氣(氧氣)、天然降水和太陽光能等自然資源的農耕新方法。
經過6年多區域(9個省區)多作物(13種)的持續研究,初步判斷,粉壟具有“牽一動(大面積推廣)而利國家全局”的重大發展潛能:①粉壟翻倍構建的耕層可縱向利用被長期沉睡的大量土壤資源(有擴大耕地面積之效),利用土壤中的原生養分和氧氣,減少化肥施用量,所構建深厚的“耕地水庫”能夠就地增存大量天然降水,減少洪澇、干旱和水土流失、污染等災害。②可拓寬改造利用鹽堿地等土地資源、增加食物來源。③涉及的土壤學、栽培學、生態學、農機農藝學及社會學、政治經濟學等進行研究創新,創造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理論、新觀念。④可在不增加化肥、人工等條件下,有效增加糧食生產總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助力保障國家糧食、食品、水資源、生態環境等安全。⑤所產生的總體效應,可助力提升國民身體健康水平和社會穩定、國家安全。
2 粉壟具有多方面疊加增效功能,可使農作物增加10%~30%或更多
粉壟技術,是在拖拉機上配裝螺旋型鉆頭耕具(已改進為整機履帶式粉壟機),鉆頭垂直入土30~60 cm,高速旋轉橫向切割粉碎土壤,一次性前行完成傳統犁、耙、打的耕作程序,達到作物直接種植需求并大幅增產而命名。
粉壟,顛覆傳統犁翻式耕作模式,被譽為繼人力、畜力、拖拉機耕作之后的農耕革命,已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具有“深耕、活土、釋肥、保水、增氧、增溫、淡鹽”等多方面疊加增效功能,在廣西、遼寧、甘肅、寧夏、河北、河南、湖南、廣東、海南等9個省(區)水稻、玉米、小麥等13種作物上應用,增產10%~30%,品質提升[5]。
3 粉壟耕作當季增產和后季持續增產,品質提升
3.1 北方地區后季持續增產效果
2011年起,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在河北省滄洲市吳橋縣定點持續試驗,粉壟耕作30 cm,第2季冬小麥產量7 549.95 kg/hm2,比拖拉機旋耕增產34.22%;第3季夏玉米13 127.87 kg/ hm2,比拖拉機旋耕增產31.24%[6]。河南省溫縣2014年粉壟深度為30 cm以上栽培的小麥平均每公頃產量8 485.65 kg,增幅達30.13%;該省潢川縣2012年粉壟當季栽培小麥增產26.3%,第2季種植水稻增產9.3%。甘肅省定西市2012年粉壟種植馬鈴薯當季增產35.4%,第2季增產15.6%。
3.2 南方地區后季持續增產、品質提升效果
2011年起,廣西北流市定點試驗,水稻稻田粉壟耕作深度20~23 cm,第一季稻谷產量增加23.87%,至第6季時耕作層加深了7 cm(耕作層仍保持22 cm),土壤容重降低10.56%,土壤速效氮、磷、鉀含量每公頃分別增加48.46%、23.85%、32.89%,土壤全氮、磷、鉀含量每公頃分別增加25.03%、31.12%、25.59%,有機質含量增加21.46%,第6季仍增產達1884%,第1季至第6季水稻凈效益平均每季增加21.82%。
粉壟技術使農產品質量提升。廣西北流市粉壟后第6季水稻稻米品質,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驗測(2013-wt-2682),稻米整精米率提高4.35%;稻米堊白粒率降低25%,由二級升為一級;稻米堊白度下降43.75%;稻米蛋白質提高13.58%,由三級升為二級。其他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粉壟耕作可使甘蔗蔗糖分增幅達517%,不同木薯品種鮮薯淀粉含量增加3.23%~18.67%,馬鈴薯淀粉含量增加7.19%,大豆蛋白質含量增加12.00%。
4 粉壟技術與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松整地計劃相吻合
粉壟技術,可實現天然降水、光能、土壤及其養分、水分、氧氣、微生物等自然資源良性高效利用,無需額外增加投入,就能增加農產品產出率并兼增存天然降水和改善生態環境;與李克強總理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深松整地對增產的促進作用,今年啟動1億畝試點”的“深松整地”增糧戰略要求不謀而合。
5 粉壟技術可助力國家糧食、水資源、生態等安全
國家重視和發揮粉壟深旋耕技術,可在助力國家糧食及水資源安全,以及農業生產方式向良田、良法、良態與良種的更緊密配套轉變發揮作用。
據測算,如果在我國的10億畝耕地上實施粉壟深旋耕作1次,可將現有土壤耕作層再深松1倍,即松土層由目前的10~18 cm增厚至25~35 cm(即稻田增厚至26~28 cm,旱地30~35 cm),可增貯天然降水400億立方;盤活土壤原生養分后,可減少化肥施用量70多億kg。按每公頃增產750 kg計,新增的糧食可多養活3億多人(按國家規定每人每年需要量135 kg計)[2]。
6 粉壟技術可拓寬科學研究新領域
粉壟技術,以縱向加深利用土壤、增加土壤氧氣容納利用、擴充貯存利用天然降水和作物“以根為本”、“壯株健體”增加利用光能為核心的自然資源友好高效利用型的一種農耕新技術[5],內涵豐富而深刻,牽涉研究的面廣,是對傳統科學的一個重大挑戰,同時也帶來一系列重大科學問題,需要重新研究和定位劃分。因此,粉壟技術可驅動和拓寬科學研究新領域。
粉壟技術研究體系及內容,可涉及土壤學、栽培學、生態學、農機與農藝學及社會學、政治經濟學等。
7 領導和專家對粉壟技術高度重視和支持
粉壟技術,已得到袁隆平、劉旭、趙其國、戴景瑞、蔣亦元、謝華安等院士的肯定、推薦或支持[2];農業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分別作了批示;廣西農業科學院白先進院長在2014年廣西政協大會上代表農業界作了重視推廣應用的提案發言。
參考文獻
[1]
滿家輝,趙永新.粉壟技術:既改良土壤又多打糧食[N].人民日報,2014-07-28(20).
[2] 賀根生.期待粉壟技術在全國推廣[N].中國科學報,2014-07-21(4).
[3] 韋本輝.旱地作物粉壟栽培技術研究簡報[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20):4330.
[4] 韋本輝,劉斌,甘秀芹,等.粉壟栽培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9):3946-3954.
[5] 韋本輝.中國粉壟活土增糧生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31.
[6] 楊雪,逄煥成,李軼冰,等.深旋松耕作法對華北缺水區壤質黏潮土物理性狀及作物生長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3,46(16):3401-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