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北京市的霧霾等大氣污染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旨在通過經濟學角度來分析北京市大氣污染的防治對策,以經濟效率理論、外部性理論和環境經濟學理論為理論支撐。文章主要分析了北京市大氣污染的現狀,總結出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北京市的污染治理要從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大氣排污權交易市場建立等經濟學角度著手。
【關鍵詞】北京市 大氣污染 防治措施 經濟學分析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國各地的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廢氣排放量也逐年遞增,作為經濟和工業迅速發展的北京,現象尤為如此。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北京的人口及機動車已呈現出過飽和狀態。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達到2069.3萬人,機動車保有量突破520萬輛,這樣的發展規模給北京市大氣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盡管北京近幾年通過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機動車尾氣排放綜合治理等措施使得全市大氣質量有所改善,但污染形勢依然嚴峻。2013年1月北京霧霆日數多達26天,僅有5天空氣質量正常,給北京市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劇增、環境污染、能源緊張、資源耗竭、自然災害五大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開始從管理、技術、法律、經濟等各種角度來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并逐漸形成了各相關學科。環境經濟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美國未來資源研究所(RFF)的艾倫·尼斯(Allen Kneese)開始運用經濟手段分析環境問題,主要研究費用效益分析和發展價值評估。馬克里·克勞森(Marion Clawson)出版了他的著作《旅行費用方法》,用來評估自然資源改善所產生的舒適性效益。
大氣污染的經濟損失估算一直是環境經濟學的一項主要研究內容。20世紀三四十年代,震驚世界的八大污染事件中有五件是大氣污染事件,可見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巨大危害。所以發達國家較早對大氣環境污染進行了積極地治理和控制,對于大氣污染經濟損失的研究也陸續進行。如Heinz Welsch(2006)探討了十個歐洲國家空氣污染和主觀幸福指數的關系,通過分析從幸福調查中得到的樣本數據和收入、空氣污染數據之間的關系,發現幸福會隨著貧富程度以及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由空氣污染對幸福指數的影響可以測算出空氣污染變化的貨幣價值。
關于治理污染的稅費經濟手段的研究,其政策思路來源于庇古稅和科斯定理。為了使污染者承擔污染的外部成本,1920年,英國經濟學家阿瑟·塞西爾·庇古(Arther Cecil Pigou)在他的《福利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提出對污染收稅的想法。他建議,應當根據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對排污者征稅,只要稅率等于污染所造成的邊際外部損害,就能彌補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的差距,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就內化到生產成本,再通過市場機制就能提高效率配置環境資源。產權不明晰是環境污染的一個主要原因,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于1960年提出一種觀點,認為在某些條件下,經濟的外部性可以通過當事人的談判而得到糾正??扑苟ɡ硭悸泛芸毂挥脕碛懻撽P于排污權交易的問題。
(二)國內研究現狀
2010年,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指出全國約1/5的城市大氣污染嚴重,在113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中,有1/3以上的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由此可見,城市大氣污染在我國普遍存在,所以國內對大氣污染危害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比較多。
在大氣污染的危害方面,馮川萍(2008)從酸雨、霧霾、灰塵三個方面全面分析了大氣污染對建筑物的危害,指出盡管人類對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以及開發更新速度比較快,對建筑物的設計、裝潢越來越趨于精細,然而由于大氣污染的作用,現代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在不斷縮短。在大氣污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方面,王蘭云、尹樹紅等(2008)研究了大氣污染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及防治,研究表明大氣污染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嚴重,直接影響農作物、果樹、蔬菜以及飼料作物的正常生長,導致農業生產的經濟損失。在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方面,國內外大量流行病學研究成果證明大氣污染與健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大氣污染可以對人體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功能產生一定的危害,造成肺功能下降、心肺疾病門診量的增加和死亡率的升高(郭蕾,2003)。
三、北京市大氣污染的現狀分析
2012年,北京市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和一氧化碳年平均濃度值分別為0.028毫克/立方米、0.052毫克/立方米、0.109毫克/立方米和1.4毫克/立方米。與2011年相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的年平均濃度分別下降1.5%、5.5%、和4.4%,一氧化碳的年平均濃度與2011年持平。
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的評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值超過國家二級標準的9%。由此可見,北京市未來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應該在可吸入顆粒物排放量的控制上。
在2008年,由于北京市舉辦奧運會期間的高強度治理,北京市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值有了顯著地下降。而在2008年以后,雖然有短暫地反彈,總體上污染物的濃度具有平穩地下降趨勢。體現了北京近年來對于空氣污染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不顯著。
從北京市2011年和2012年主要氣體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上來看,2012年北京市二氧化硫排放量為9.38萬噸,比上年減少0.41萬噸,同比下降4.12%;氮氧化物排放量為17.75萬噸,比上年減少1.08萬噸,同比下降5.75;煙(粉)塵排放量為6.68萬噸。雖然北京市主要氣體污染物的年排放總量每年均有下降,但是排放總量依然很大。北京市的大氣污染治理仍然任重而道遠。
四、北京市大氣污染的成因分析
(一)獨特的地理因素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西部是太行山山脈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北京的氣候為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由地形和天氣系統的共同作用形成北京特有的特征,一年四季均為弱氣壓,干冷下沉的山風通道與山前平原風帶混合,可以造成北京空氣的重度污染。
另外,北京城市建筑群的發展,加之目前北京市多圈環與高速公路兩邊高樓林立的建筑布局,在不同氣象背景下,這些局地城市建筑群空間結構與大地形因子亦是影響城市空氣污染擴散效應的重要因素。
(二)汽車尾氣排放
2012年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520萬輛,機動車尾氣排放污染有增無減。機動車尾氣成分復雜,其中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煙塵微粒(某些重金屬化合物、鉛化合物、黑煙及油霧)等。
我國汽車尾氣造成的污染嚴重除了因為汽車的數量多之外,還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油質不好,含雜質較多,燃燒效率不高;二是汽車燃油部件不夠好,對油燃燒不充分;三是道路擁擠,車速太慢,造成高排放。
(三)燃煤排放
2012年北京市能源消費總量為7177.68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總量為2269.89萬噸,占比31.62%,煤炭在北京市能源消費結構中仍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每年北京市的能源消費都以5%左右的增速在增長,燃煤排放是造成北京市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為了滿足需求,我國生產和進口的一些煤炭質量不高,污染性很大。有些煤炭的含硫量已經達到了1%,更多的硫被釋放到空氣中,還有大量的CO、CO2等氣體被排放。
此外,北京市周邊的河北、天津等省市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廢氣也會通過大氣環流輸送到北京市,對北京的空氣質量造成影響。近年來,外來輸送的空氣污染物已經成為北京市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加強京津冀區域內的污染治理合作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五、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的經濟學手段
(一)調整產業結構,扶持高新技術及環保企業
北京三次產業結構還需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質量,調整、優化產業內部結構。第一產業要向生態農業、都市農業、節水農業發展;第二產業要實現低碳轉型,在將重化工業搬離外遷的基礎上,向低碳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在更提高整體比重的基礎上,向高端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旅游休閑業發展。
(二)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優化能源結構
在提倡全方位節能的基礎上,還應大力改善北京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調整和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增強能源的綜合供給能力,緩解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加大對清潔能源的開發和扶持力度,推廣大型燃煤鍋爐的脫硝技術和汽油的脫硫技術,鼓勵企業和居民使用清潔能源。
(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以提高能效為中心,開發能源和能效項目,著力在工業、建筑和交通等領域研發、推廣和應用節能技術,具體包括規范工業和建筑節能,實行公交優先、管理和優化交通系統,提倡可持續的土地規劃利用模式等。北京還應以其科教和研發優勢,在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領域開發適用的節能技術,發展循環經濟。
(四)加快大氣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建立,探索環境稅的征收工作
排污權交易不但有利于提高企業投資污染控制設備的積極性,還給了非排污者表達意見的機會,具有市場靈活性的特點。北京市要抓住國家重視環境保護和污染物減排的有利時機,結合國內排污權交易試點城市的有益經驗,嘗試排污權交易的試點,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使排污權交易成為實現城市容量總量控制的有效手段。
“誰污染誰負責”原則將環境稅引入稅收制度已成為必然選擇。環境稅是對開發、保護、使用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按其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污染、破壞和保護的程度進行征收或減免。通過稅收杠桿,明確企業、政府在環境保護上的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經濟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促使經濟結構轉型和生態環境改善。
參考文獻
[1]Welsch,H.Environment and happiness:Valuation of air pollution using life satisfaction dat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8):801-813.
[2]Coase,Ronald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1960(3):1-44.
[3]庇古.福利經濟學[M].朱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馮川萍.大氣污染對建筑物的危害及破壞[J].建筑科學,2008(3):182-184.
[5]王蘭云,尹樹紅等.大氣污染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及防治[J].吉林農業,2008(11):9.
[6]郭蕾.大氣污染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J].衛生研究,2003(3):284-286.
作者簡介:郝寶成(1986-),男,漢族,遼寧莊河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