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朱珠
【摘要】隨著金融改革、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對于那些經過求助后,運行管理效率低下、防范風險能力差、資產負債率過高的商業銀行應該給予市場退出。因此,本文對商業銀行的概念,以及現狀進行了描述,提出了市場退出中的問題,闡述了建立商業銀行市場退出機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 市場退出 破產清算
一、商業銀行市場退出簡述
(一)商業銀行市場退出的概念
商業銀行市場退出是指由于經營不善導致資不抵債,無法償還到期債務,損害銀行消費者利益或因公司章程規定需要解散的商業銀行,終止金融業務,依法清算資產、處置債權債務,吊銷營業許可證,喪失法人主體資格的過程。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相關法律的規定,銀行自愿退出,需要根據其章程或股東大會決議,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采取自行解散、吸收合并、分立等形式退出。
(二)商業銀行市場退出機制的現狀
1.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一直以來,我國在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方面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銀行市場退出機制的內涵界定、退出流程、退出形式以及由退出引起的風險分擔都沒有明確的規定。目前主要依據《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企業破產法》、《金融機構撤銷條例》等,對商業銀行組建、接管、清算、破產有原則性、總體的規定,但是對概念、流程、條件、權利義務等內容沒有詳細規定,實施性不強。因此,商業銀行市場退出法律依據不健全,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實施細則,在實際操作中不規范、不科學。
2.商業銀行市場“有進無退”。長期以來,我國金融機構出現“有進無退”的局面,缺乏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大量管理制度完善、運行模式成熟的外資銀行涌入我國,加之國內商業銀行的過度競爭,銀行面臨著外匯、通脹、利率帶來經營風險,嚴重影響著銀行的生存與發展。有些綜合實力小的銀行在激勵競爭的迫使下,很容易做出冒險決策,嚴重影響銀行運營。在退出機制缺失的狀況下,經營不善的銀行越大膽,不擇手段采取各種措施抵制競爭,擾亂了銀行系統的正常秩序,帶來破壞性競爭,很大程度上動搖了銀行體系的穩健性。
3.商業銀行市場退出風險分擔不合理。在《商業銀行法》第三章中明確對存款人的保護只是正常狀態下的保護。具體就是指當商業銀行退出,在進行資金清算時,首先需要付給清算支出,拖欠職工的工資和福利,再優先清算個人儲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這樣的規定會使儲戶缺乏安全感,當銀行面臨危機時,個人資金得不到保護。而目前我國政府為了保障儲戶的利益,由財政出資負擔了由于銀行經營失誤、投資者過度冒險造成的損失,沒有體現出風險分擔市場化的原則。
二、商業銀行市場退出的必要性
(一)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
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指出要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銀行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金融機構,需要提高資源的效率性,通過市場退出將商業銀行中經營困難、效益低下、管理混亂的部分清理出去,增強商業銀行體系的服務質量和水平,提升資源利用率,讓社會資金轉移到效率更高、更安全的經濟活動中。如果沒有完善的商業銀行退出機制,經營狀態不良好的銀行留存,很大程度上是給社會帶來經濟風險,損害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使社會經濟不能健康快速發展。
(二)金融發展的需要
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足見金融機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其體系內生的脆弱性和風險的傳染性使得其日益成為影響一國的經濟安全、社會安全、政治安全以及整個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的重要領域。因而,有了完善的市場退出機制就能讓不能正常經營的銀行退出市場,化解金融風險,維持銀行系統的穩定,提高社會資本的有效利用。為銀行體系建立信用評價體系,讓消費者自愿選擇商業銀行,合理控制交易風險。
三、建立商業銀行市場退出機制的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建立商業銀行市場退出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能有效利用社會資本資源,保障銀行體系的穩定,確保金融安全。對于退出機制的設想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建立健全商業銀行市場退出的相關制度
完善的市場退出機制能夠退出的形式、程序更加的科學化、規范化,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有依可循,更加公正、公平,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目前市場退出主要有強制型與自愿型兩種,應該在《銀行破產法》中修訂銀行強制性退出的相關內容,強化銀行破產的法律效力和實際功效,明確規定涉及相關機構和人的權責義務,詳細說明退出的條件、程序、原則等。以此提高存款、投資者的風險意識,防范管理者的道德風險。
(二)商業銀行市場退出前的預警
借助監管部門或信用評價機構對銀行的重要財務指標進行嚴格監控,當數據出現異常時要及時警告,做出調整減少風險。政府部門按照市場規律轉變職能,規范市場運作,杜絕過度競爭,維持金融體系的良性循環。建立健全信用評價體系,設計評價標準,評比銀行信用等級,并對相關信息及時披露。
(三)商業銀行市場退出的時機和形式
預警信息披露后,為了防止或弱化銀行市場退出所帶來的金融不穩定,要選擇好銀行退市的時機,以及形式。按照相關法律進行處理時,必須兼顧宏觀經濟金融環境、銀行支付危機的影響范圍以及公眾對銀行機構的信心等綜合因素。監管機構根據財務指標的嚴重程度,對銀行進行救助、接管、重整、破產清算四個階段的處理,將銀行市場退出作為最后的決定謹慎對待,秉著盡量整改、援助、治病的態度解決銀行問題。首先是觀察檢測,發現問題及時救助;效果若果不明顯需對其進行接管,強化風險意識,改變經營策略;再不然重整,對調整業務范圍,緊縮機構人員、財務等節約成本,創造機構收益,促進長期發展;對于那些通過以上措施也無法根除問題的銀行痛下決心,實施破產清算。救助、接管、重整的費用可以通過建立存款保險金的形式進行,運用銀行常態時繳納的風險運營保險金。
參考文獻
[1]葉李偉.我國銀行市場退出機制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
[2]閆一石.我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研究[J].經濟視野,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