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融合日益緊密,中資企業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如何促進我國金融機構與中資企業內外聯動,推動中資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是目前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本文從金融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形勢入手,分析當前金融支持“走出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應對措施。
【關鍵詞】走出去 金融支持 國際化 應對措施
中國要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肩負起歷史賦予的大國責任,就必須加快和深化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及全球一體化進程。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也是我國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必然選擇,關系到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局。中資企業通過“走出去”,不僅可以轉移過剩產能、平衡國際收支,還可以獲取國外能源和資源,獲得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和國家對“走出去”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加大金融支持、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是我國有效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環節,對于中資企業“走出去”、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金融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形勢
(一)金融危機后中資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為金融機構支持“走出去”擴展了空間
金融危機對發達經濟體的沖擊,引發了全球資產和資源估值偏低、國外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降價、發達經濟體的一些優質資產收購限制降低等變化,這些因素給中資企業“走出去”帶來了利好局面和歷史機遇,加快了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起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出現爆發式增長,全年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達到559.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11%;2009年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凈額較上年下降43%的背景下,我國仍實現1.1%的增長;2010年該指標達到688.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1.7%;2013年高達901.7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6.8%。金融危機后中資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也為金融機構支持“走出去”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金融機構與企業“走出去”的相互融合日益緊密,金融服務對企業“走出去”的推動作用越發明顯
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之后,金融支持往往對我國“走出去”企業的海外業務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一些重大“走出去”項目成功實施的背后,往往都有大型金融機構提供配套的獨具特色的金融服務方案作為支持。
(三)“走出去”企業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綜合化特點
金融機構提供單一的產品和服務已遠不能滿足我國“走出去”企業的需求,這就要求金融機構由以往提供單純的融資、賬戶管理、支付結算等基礎性金融服務向更高端、結構復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過渡。針對“走出去”企業的不同特點,金融機構應大力發展國際銀團、項目融資、海外現金管理、供應鏈融資等業務;在服務方式上,也可由單筆交易或產品轉向為企業提供一整套金融服務方案和長期、全流程的金融支持。
二、金融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金融機構國際化發展滯后,制約了中資企業“走出去”
一是境外分支機構網點少、規模小,且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與中資企業在新興經濟體投資快速增長存在錯位。二是境外分支機構風險管理能力較弱,綜合金融服務實力和抗風險能力不足。三是信息技術較落后,全球網絡系統不夠發達,無法滿足企業“走出去”的日常管理需要。
(二)我國金融機構服務手段落后,難以滿足“走出去”企業的多元化融資需求
我國“走出去”的企業所面臨的是全新的市場環境,資信的建立需要時間,從當地獲得融資和服務的難度較大,大部分“走出去”企業仍然需要我國金融機構的支持。而目前我國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仍以傳統業務為主,服務手段相對落后,且金融創新能力不足,難以滿足“走出去”企業的多元化融資需求。
(三)我國資本市場不夠成熟,影響了中資企業“走出去”
由于我國資本市場尚處于發育階段,多數“走出去”企業無法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一些能夠獲得優先融資權的企業也主要依賴股票市場,而債券市場、衍生品市場發展明顯滯后,不僅導致企業融資渠道狹窄,也使企業缺乏風險對沖工具,不利于境外經營風險的有效管控。
(四)出口信用保險對中資企業“走出去”支持力度不夠
目前,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是我國提供對外投融資保險的唯一機構,由于缺乏競爭和政策性的特點,其業務范圍狹窄、業務規模較小,與中資企業快速增長的對外投融資規模相比,存在很大缺口。加之其海外投資保險的覆蓋面較低,保費費率過高,從而削弱了其對中資企業境外投融資的支持力度。
三、應對措施
(一)加快我國金融機構國際化步伐,使其與中資企業“走出去”相協同
一是加快拓展和優化海外服務網絡。采用戰略并購、新設分支機構、外派海外工作組等多種方式,加快完善全球網絡布局,尤其在中資企業對外投資比較集中的國家和地區以及境外經貿合作區、工業園區所在地設立分行或辦事處。二是積極開展離岸金融業務。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海外分支機構數量不多,“走出去”企業在境外籌資能力普遍較弱,通常需要借助國內母公司的信用進行融資。這種情況下,中資銀行可通過離岸金融業務以“全球統一授信”等方式為“走出去”企業提供融資,實現企業境內外資金聯動。
(二)加強我國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改善服務手段,滿足“走出去”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
我國金融機構應加快金融創新步伐,改變傳統盈利模式,針對不同類型的“走出去”企業設計金融產品,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如離岸金融、股權融資、出口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海外資產抵押貸款等多種形式的業務品種。
(三)構建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有機結合的“走出去”支持體系
目前,我國正處于“走出去”戰略發展的初期。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在此階段由政府提供后盾支撐的政策性金融是支持“走出去”的主要力量。當“走出去”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商業性金融進入的深度和廣度足以支撐其發展時,政策性金融再逐步退出,從而形成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
(四)大力發揮商業性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作用
我國應成立商業性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開拓商業性出口保險業務,實行政策性和商業性互補的雙軌制,擴大保險業務覆蓋面和規模,降低保險成本,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對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劉錫良,董青馬.“走出去”戰略中我國企業金融風險分擔機制研究[J].國際貿易,2013,(1).
[2]牟卿.商業銀行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金融財稅,2011,(4).
[3]吳澗生,姚淑梅.金融支持“走出去”面臨的形勢、問題及相關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13,(2).
[4]牛錫明.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J].新金融,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