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全勝 張搶
[摘 要]蘇維埃俄國成立之初,經濟文化落后,是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的小農國家,所以農民問題也是制約蘇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列寧對農民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列寧農民問題理論成熟的標志就是列寧決定蘇俄政策由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認真研究列寧農民問題理論對解決我國的農業農村存在的現實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列寧;農民問題;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K1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2 — 0011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集體經濟二次振興問題研究” (11E006)。
[作者簡介]伊全勝(1968—),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列寧農民問題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的形成是經歷了這么一個漫長的,曲折的過程。列寧對農民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1917年10月7日,列寧領導俄國人民通過暴力革命取得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面對國內外的嚴峻形勢,為了保障十月革命的勝利果實,列寧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對發展農村經濟,逐步改善農民生活,提高農民素質,穩固農業生產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了關于農民問題的完整理論。
一、列寧農民問題理論形成的歷史過程
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沒有把農民視作革命的同盟力量,而是把農民看做敵對階級。列寧認為沙皇俄國時期存在的小農經濟是對蘇聯公有制經濟的一種威脅。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列寧曾認為小農經濟的農業小生產是經常的、每時每刻的、自發的和大批的生產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因此同時列寧迫于國內外嚴峻戰爭形勢的需要,急于公有制經濟體制的建立,決定在農村實行集體化、公有制。決定對農民實行余糧收集制。1918年5月,列寧在頒布的《糧食專賣法令》中規定:“必須向囤積余糧的農民、資產階級和其他資產階級展開無情的、恐怖的斗爭。”“凡有囤積余糧的,而不把余糧運到收購站者,一律宣布為人民的敵人,判處十年以上的徒刑,沒收全部財產,永遠驅逐出社。”為此,蘇維埃俄國專門成立了征糧隊到農村懲罰囤積余糧、拒不上繳的農民。這種強迫收糧的余糧收集制嚴重損害了蘇俄廣大農民的利益。因此余糧收集制犧牲了農民的根本利益,大大損害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遭到了農民的強烈反對和不滿。1921年春天,蘇俄國內戰爭取得連續勝利,但蘇維埃政權沒有結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余糧收集制,農民的不滿情緒開始加深變成了絕望情緒,從消極對抗余糧收集制到開始大規模的農民暴動。以至于出現影響嚴重的喀瑯施塔特士兵嘩變,致使蘇俄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嚴峻的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促使列寧對農民問題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列寧開始思考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通過這些實踐,列寧開始認識到,當時歷史條件下,十月革命雖然是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取得了勝利,但這并沒有改變蘇維埃俄國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小農國家的客觀現實。俄國革命要想取得徹底的勝利,并穩固蘇維埃政權就不能忽視農民利益訴求。必須團結農民階級,考慮農民的經濟、政治要求。因此,在1921年3月召開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果斷終止了戰時共產主義和余糧收集制的實行,并在大會上通過了《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這標志著以糧食稅為核心的新經濟政策開始取代戰時共產主義。列寧認為,新經濟政策是能立即提高農民經濟生產力的方法,只有經過這種辦法才能做到及改善工人生活狀況,又鞏固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1〕歷史實踐證明,新經濟政策不僅減輕了蘇俄農民的沉重負擔,消除了農民對蘇俄政權的敵對不滿情緒,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蘇俄的農業發展。也使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重新建立起聯盟關系。列寧不再將農民階級視作敵對階級。他說:“新經濟政策實質是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是先鋒隊無產階級同廣大農民群眾的結合。無產階級專政的最高原則就是維護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2〕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標志著列寧農民問題理論的形成。
二、列寧農民問題的主要內容
(一)實行新經濟政策滿足農民的切身利益訴求
戰時共產主義的實施,嚴重損害農民的利益,破壞了工農聯盟,使農民的切身利益遭到嚴重損害,破壞了工農聯盟。針對戰時共產主義和余糧收集制造成的嚴重后果,列寧提出用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通過新經濟政策賦予了農民自由處置剩余農產品的自由,和自由選擇土地耕種形式的權利,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緩和了國內矛盾。同時維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列寧指出,必須把工農業生產成果與生產者的經濟利益直接掛鉤,從根本上調動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必須把國民經濟的一切大部門建立在同個人利益結合的基礎上面,我們不指望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辦法,必須以同農民利益結合為基礎。
(二)利用農民合作社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
列寧在《論糧食稅》中指出:“合作社這一商業形式比私營商業有利、有好處,由合作社便于把千百萬居民以至全體居民聯合起來,組織起來,而這種情況,從國家資本主義進一步過渡到社會主義觀點來看,又是一進步。合作制經濟一旦獲得成功,就會使我們把小經濟發展起來,并使小經濟比較容易在相當期間內,在自愿聯合的基礎上過渡到大生產。”〔3〕列寧認為合作社制度更加有利于國家宏觀掌控,監控農業經濟發展。以及促使小農經濟逐步社會化。列寧認為合作社是蘇維埃無產階級政權聯合農民階級的重要方式。合作社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才是無產階級建設社會主義的最好形式。列寧在《論合作社》中表明,蘇維埃國家應當給合作社以財政上、法律上的援助支持。因此列寧在新經濟政策實行初期就主張在實踐中建立合作社制度。
(三)吸收優秀農民參政議政提高農民的政治地位和和社會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農民是工人階級的天然同盟軍。蘇維埃俄國成立之初,80%的人口屬于農業人口。因此列寧指出,農民是蘇維埃俄國的決定因素,必須保證農民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列寧認識到了農民階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決定力量。因此必須鞏固農民聯盟,進而鞏固蘇維埃政權。列寧認為,蘇維埃政權不僅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而且還代表農民階級的利益。列寧在全俄工農兵代表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說:“我們在組織上的任務,就是從人民群眾中選拔出領導者和組織者。這一項巨大的工作,現在已經提到日程上來了。”〔4〕因此新經濟政策實行的這一時期,農民階級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農民自治管理的村級基層自治組織不斷發展,作用不斷變大,在基層蘇維埃政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民中黨員數量大幅度增加。鞏固了工農聯盟的政權基礎。
(四)重視農民的文化教育
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列寧認為阻礙蘇維埃俄國發展進步的原因不僅僅是農業經濟落后,農民貧窮。而更重要的是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1920年俄國國民中有三分之二是文盲。這些文盲中絕大部分是農民。農民文化水平低,文盲多不僅阻礙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也阻礙了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從而成為制約蘇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列寧主張開展農民的文化教育,首先工人幫助農民,利用城市工人的教育程度高的優點,幫助農村成立文化教育團體,提高農民受教育水平。其次,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政府節省經費用于發展農村識字教育,發揮人民教師作用。
三、列寧農民問題理論的啟示及現實意義
列寧農民問題理論是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和俄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實踐理論產物,由于我國和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時基本國情和歷史條件具備一定的相似形,因此列寧農民問題理論對我國在新形勢下解決農民問題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結合我國基本國情與時俱進的發展認識解決我國農民問題。列寧用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是基于對俄國國情的認識。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農業薄弱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問題仍然是我國的基本問題。因此,我們要從基本國情出發,不斷進行理論知識與政策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為我們解決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任務提供對策。保障農業經濟,和國民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其次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切身利益。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我們要充分保障農民的權益,不僅要減輕農民負擔,更要增加農民收入。在保障農民經濟權益的同時,保障農民的政治權利。提高農民政治地位。加大對農家文化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切實保障農民權益。
〔參 考 文 獻〕
〔1〕〔3〕列寧全集(第四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列寧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列寧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