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鼎昌
一
安魂曲是關于死亡的音樂。
生命對于人類,就是生與死的替代,用典雅的語言來說,“春與秋其代序”。小時讀《國殤》,每次朗讀完了,心里總涌上一種異樣的感覺,說不清是宏壯還是悲傷,很壓抑、很沉重的。后來聽說它是祭祀陣亡的將士的,應當伴有音樂。不過那時記譜法遠還沒有發明出來,無從稽考伴隨它的音樂。即使有人記下來,拿出來演奏,在現代人們的耳朵里一定是太簡單了:樂器簡單,旋律簡單,音域狹窄,沒有和聲進行這些近代音樂的必要結構。我常常以沒有聽到杰出的《國殤》的譜樂為憾,雖然以此為題的作品數目并不少。我相信,終會在某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手上寫出來的,但即使寫出來,也不是安魂曲。
安魂曲是表達對于死亡的思考的音樂。
人類自存思維,一直在回答生前死后的問題。生前是可捉摸的,而死后則否。人死后到哪里去了?形神逝其焉如!對死亡的態度應當如何?值得欣慰還是值得哀傷?莊子死了老婆箕踞鼓盆(好簡單粗糙的樂器!)而歌,又把死和生看成都是一樣值得遺憾的事。不過中國文人歷來并不贊同,晉代的王羲之就批判過,說: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清代的詩人彭孫遙簡直要把莊老先生從地下拉出來辯論:
死生大矣誰能一,為起蒙莊試問渠。
在音樂史上,馬勒和肖斯塔科維奇是兩位寫了許多對死亡思考的大作曲家,他們的這些作品,不是安魂曲。
二
安魂曲原來是關于死亡的宗教音樂。它是關于死亡的音樂,它是表達對于死亡的思考的音樂,它特別是兩千年來隨著基督教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獨特的音樂。
安魂曲原是天主教為亡靈舉行的宗教儀式上所用的彌撒曲,現存最早的安魂曲是1470年前后俄克根(Ockeghen)所寫的。在音樂史上,許多大作曲家所寫的安魂曲已經遠遠超出宗教儀式音樂的范疇,莫扎特、柏遼茲、福雷、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威爾第、布里頓等人創作的安魂曲,至今仍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出的曲目。
傳統的安魂曲唱詞是拉丁語的經文,一般包括安息經(Requiem)、慈悲經(gyrie Elcison)、末日經(Dies Irac)、圣哉經(Saritus)和羔羊經(Agnus Dci)五個標準段落,后來逐漸增加了奉獻經(Offertorio),恒光經(LuxAelema)、救贖經(Libre Me)等經文。每段經文的內容也大抵固定,如末日經必定包括“憤怒的日子”(Dies irac)、“神奇的號角”(Tuba mirum)、“至尊之王”(Rextremenda)、“求主救贖”(Recordare)、“天譴之時”(Confutatis)、“淚光曲”(Lacrimosa)等,不過在不同作曲家創作的安魂曲中所引經文的數目與次序會稍有不同。
傳統的安魂曲音樂的內容包括對死者的哀悼、對末日審判的畏懼、與死者遺屬向上帝祈求拯救亡靈三個方面。在大多數的安魂曲中,對末日審判的描寫占中心的篇幅。比如,在柏遼茲的《安魂曲》首演時,教堂的穹頂下的四個方位布置了有著六支圓號、四支小號、十六支長號、兩支大號、兩個小鼓、十六個定音鼓、四個大鼓和十面銅鈸的樂隊,在唱到“神奇的號角”時,末日審判的號角響起,先是齊奏,繼而是從四面以每一次比前次高三度的音程彼此響應,所有樂器以最強音演奏,鼓聲有如奔雷,巨大的音墻從四面壓向聽眾,它們與在祭壇兩邊三百人的主樂隊和二十五個合唱隊一起,把世界末日的恐怖表現到空前的程度,以致使一些合唱隊員在演出中精神崩潰。在柏遼茲之后,威爾第在他的《安魂曲》中更進一步把末日的混亂情景與對末日審判的恐懼情緒推到戲劇性的高峰。
這些著名的安魂曲,需要專業的合唱團、巨型的交響樂隊和大型的演出場所,目前極少在宗教儀式的場合演出,倒是在音樂廳的告示牌上常常能看到它們的演出預告。
三
在眾多的安魂曲音樂中,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占有一個特殊的地位。
歐洲從中世紀走出來,在意大利經過文藝復興運動,在德國和英國經過宗教改革運動,在思想上建立了脫出封建主義的基礎。在中世紀,統治者的權力來自“君權神授”,而神是通過他的代理人教皇授予的。對于老百姓,用不到麻煩教皇,普通的教士就可以完成思想的禁錮。因為人們行為道德的準則是《圣經》,而《圣經》是用一種死亡了的語言拉丁文印刷的,老百姓看不懂,解釋權在于教士。于是訂正圣經,把“偽經”剔出來,而且把訂正了的《圣經》翻譯成當代語言,使每一個識字的老百姓都能讀懂,才能剝奪教士的專利解釋權。這就成為宗教改革的一個中心任務??磥硎亲诮蹋亲永锸钦巍?/p>
宗教改革的先行者是劍橋大學的神學教授威克里夫(1330-1384)。他為英國國王向教廷爭權,提出反對教皇至上,認為《圣經》具有比教會傳統更高的權威·指責教會擁有財產,否認教士有赦罪權:認為國王是上帝在世上的管家,有權沒收教會的土地和財產;反對教皇向英格蘭征稅;反對外國人在英格蘭任教職;主張成立擺脫教廷控制的國家教會。羅馬教廷對他恨之入骨,在他入土70年后,教皇還下令掘墓焚尸,將骨灰棄入河中。
16世紀初,歐洲掀起宗教改革的大潮,領導人物是德國的馬丁一路德(1483-1546),他公開提出教皇不是《圣經》最后解釋人,信徒人人可以和上帝相通,無須神父做中介;靈魂獲得拯救不在于按照教會要求的聚積功德,而在于人對上帝的篤誠信仰。這就是一場剝奪教皇作為上帝代理人的專利權的戰斗。馬丁一路德在被革出教門后,完成了訂正《圣經》,把它翻譯成德語的巨大工作。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樂中的特殊地位,首先在于它的唱詞擺脫了傳統的拉丁語經文的規范,不但以德語演唱,而且精神上更符合從天主教的神性轉向自馬丁·路德以來在德國興起的新教精神,更富于人性。“德意志”在文字上有“德語的”及“德國的”雙重意義,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語言意義上是德語的,在精神意義上是德國的。它是安魂曲音樂中第一個這樣的作品,因此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四
勃拉姆斯是從1857年開始創作他的《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歲。到1861年,安魂曲已經寫了四個樂章。1865至1866年間,為紀念母親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兩個樂章。到1868年寫出最后的一段音樂(有女高音獨唱的第五樂章)后,《德意志安魂曲》才告完成,創作前后歷時十一年。最終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個樂章。
勃拉姆斯是個虔誠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詞是他自已從路德翻譯的舊約和新約圣經中關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選出來編綴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極其熟悉圣經,唱詞編來渾然一氣,不落痕跡,只就文字來論,已是大手筆。他寫的音樂和他挑選的唱詞配合得天衣無縫,在這里雖然也有哀悼、也有悲傷,但是沒有傳統的關于末日審判的恐怖(只有在第六樂章中有一小段可辨的號角音樂),沒有奉獻,贖罪、超拔的內容,而是代以一種不同的關于生與死的信念: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殘,花必謝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們會從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在上帝的澤披中死亡的有福了,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他們的業績伴隨他們。容易看到,如果把這里的“上帝”換成“信仰”二字,而且超出宗教信仰之外,作為我們現在通常理解的信仰,那就有著更廣泛的涵義。
《德意志安魂曲》七個樂章的音樂,可以大致分成兩部分:第一至第三樂章為前一部分,第四至第七樂章為后一部分,中間被田園詩般的第四樂章分開。在前一部分中悲傷、哀悼的挽歌情緒多些,而在后一部分中慰藉、安寧、信仰與溫暖的情緒占主導的地位。第三樂章最后的賦格曲極美妙地完成這兩種情緒的過渡。勃拉姆斯為“義人的靈魂……”兩句唱詞寫的、有持續固定低音D的這個賦格曲,長達36小節,在這36小節中,和一些低音樂器一起,自始至終在D上的定音鼓演奏是非常著名的。不過請注意這里只能說是“大致分成”,因為如果讀一下唱詞就會發現,除了第四與第七樂章外,在其他五個樂章中都含有感情的對比,在音樂中也是如此。例如,在第二樂章里,前后兩次嘆息人生短促的齊唱“凡有血氣的……”和樂隊背景組成的送葬進行曲,與緊接其后的兩個頌贊歌式的合唱“看哪,農夫耐心地”、“而且,耶和華……”的對比,在第三樂章中,痛苦的、發自飽經塵世憂患的靈魂深處的男中音獨唱/合唱。主啊,求你使我曉得……”,與充滿虔誠和信仰的賦格曲“義人的靈魂……”的對比。音樂的人聲部分寫得極美,十分容易上口;管弦樂部分寫得很有特色:
第一樂章中不用小提琴,中、低音弦樂器與輕奏的豎琴極好地襯托起合唱靜謐的哀傷;在第二樂章中兩個送葬進行曲的管弦樂部分的變化和定音鼓感情豐富的演奏,使向情緒變換的頌贊歌段的轉入既立即又自然,在第四樂章中,木管和圓號柔和、溫暖的音色融入合唱對另一個世界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而高音和低音弦樂器的旋律分別與女聲和男聲的合唱渾然成為一體。雖然這部作品的創作前后歷時十一年,但是音樂的結構的高度完整卻像是一氣呵成的。在第一與第七、第二與第六、第三與第五各樂章之間音樂的對稱美堪稱古典音樂的絕品。
與前人的安魂曲作品相比,無論在內容或在音樂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都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意境,更富于人性。這部作品,不但奠定了當時才三十歲出頭的勃拉姆斯作為一個作曲家的世界性聲譽,而且還啟發了后世眾多作曲家更為人世、更能與他們時代人們思想感情共鳴的安魂曲題材的寫作。例如,后來的英國作曲家布里頓,盡管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但他寫的《戰爭安魂曲》已經不但用英語唱詞,而內容也離宗教甚遠了。
在附錄中我給出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唱詞的中文譯文,希望能夠作為樂友們欣賞這部音樂時的參考。唱詞大多能在中譯《圣經》上找到,但部分行文小有改動,是為了藝術表達的緣故。
附錄: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唱詞的譯文:
(一)合唱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5章4節。]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著種子、流著淚出去的,必定歡欣喜樂,帶著禾捆回來。[詩篇126篇5,6節。]
(二)合唱
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所有他的美榮,一如草上之花。草必凋殘,花必謝落。[彼得前書1章24節。]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茨?!農夫耐心地等侯地里寶貴的出產,直到它沐了春雨又秋雨。[雅各書5章7,8節。]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所有他的美榮,一如草上之花。草必凋殘,花必謝落。[彼得前書1章24節]唯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得前書1章25節。]而且,耶和華救贖的民必定歸回,歌唱著回到錫安。永恒的歡樂定必歸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必得到歡喜快樂。憂愁嘆息盡都逃避。[以賽亞書35章10節。]
(三)男低音獨唱/合唱
主啊,求你使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何等短促。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時日,在你的面前如同無有。世人奔忙。如同幻影。他們勞役,真是枉然。積蓄財寶。不知將來有誰收??!主啊,如今我更何待!我的指望在于你。[詩篇39篇4,5,6,7節。]
義人的靈魂在上帝的手上,再沒有痛苦憂患能接近他們。[智慧篇3章1節。]
(四)合唱
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我的靈魂景慕渴想主的院宇,我的心靈,我的肉體向永生的神呼吁。住在你殿中的有福了,他們更要贊美你。[詩篇84篇1,2,4節。]
(五)女高音獨唱/合唱
你們現在也有憂愁,但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這喜樂再也沒有人能奪去。[約翰福音16章,22節?!磕銈兛次遥何乙苍鴦诼党羁啵罱K尋得安慰。[德訓篇*51:35。]我會安慰你們,就如母親安慰她的孩子。[以賽亞書66章13節。]
(六)男低音獨唱/合唱
世上沒有常存的城,然而我們仍在尋找將要到來的城。[希伯來書13章14節。]我如今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當主來到時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就在一瞬時,一眨眼之問,在末日的喇叭響起的時候。因為喇叭要吹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的,我們都要改變。那時經上寫的就要應驗:“死亡被得勝吞滅”。死亡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里?死亡啊,你的毒鉤在哪里?[哥林多前書15章51,52,54,55節。]我們的主,我們的神,你是配得榮耀,尊貴和權柄的,因為你創遣了萬物,并且萬物因你的旨意而創造、而生息的。[啟示錄4章11節。]
(七)合唱
從今而后,在主的澤披中死亡的人有福了。圣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他們的業績伴隨他們”。[啟示錄14章13節。]
在現行的新教圣經中,沒有收入“智慧篇”和“德訓篇”。作者感謝楊周懷先生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