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司法與輿論關系的公案審視

2014-04-29 02:47:11段陸平羅恬漩
理論探索 2014年2期

段陸平 羅恬漩

〔摘要〕 當代中國司法和輿論的實踐關系正發生深刻變化,其新格局體現在輿論經常塑造并高度關注司法“公案”,輿論高度介入“公案”司法并引發對制度問題的深層探討,司法機關通過裁判、制度變革等各種方式積極回應輿論訴求。站在理論高度,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與“公案”所具有的社會沖突反映性的本質特征是引發并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輿論關注“公案”并介入司法實質上具有非制度性政治參與的意涵,司法及其后權威主體對輿論訴求的回應則是應對司法及實現政治合法性的舉措。我們應在宏大政治與社會背景中看待當代中國司法和輿論的實踐,客觀對待“司法去政治化”的主張,審慎作出“民粹主義司法”的判斷。

〔關鍵詞〕 司法,輿論,公案,“司法去政治化”,“民粹主義司法”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2-0104-06

當代中國司法和輿論的關系無疑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司法和輿論的溝通與對話乃至于博弈、對抗、較量形成了一種頻繁化、劇烈化和影響深刻的實踐格局,這種新格局在公案(重大影響性案件、轟動性案件)中得以集中呈現。理論界對此雖有不少研究,但多側重于具體案件的實證分析,缺乏系統性的整體觀瞻,且多探討司法獨立與輿論監督、公正審判與新聞自由或表達自由等二元法治命題。毋庸置疑,這些成果對于我國法治社會的建構顯然意義重大,但面對公案這類特殊案件,主要從內部視角展開的探討似乎略顯狹隘。有鑒于此,本文首先對當代中國司法和輿論的關系尤其是在“公案”中的互動實踐進行整體的宏觀描述,爾后展開系統理論探討,闡釋雙方行為的政治社會學邏輯,以期為更客觀地認識與理解司法、社會與政治的中國問題提供智識增量。

一、公案視角下司法與輿論關系的實踐描述

縱觀21世紀以來尤其最近若干年的司法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司法和輿論的溝通與對話尤其是在“公案”處理過程中的頻頻互動無疑是一個新面相。司法和輿論間的關系格局已發生結構性變化:發散式、多主體、自下而上與互動式的司法參與方式與話語表達正在突破傳統的單向式、精英化、自上而下與灌輸式的引導(宣教)模式。

(一)輿論經常塑造并高度關注司法“公案”。輿論對訴訟案件的關注已呈愈來愈強趨勢。從類型化角度看,公共輿論主要有三種形態:潛輿論——怒目冷對,顯輿論——眾聲喧嘩,行為輿論——上街“散步”、游行、示威?!? 〕無論何種形態的公共輿論,都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扭轉中國社會“沉默的大多數”的傳統形象。客觀而言,正是輿論高度關注才將某些案件塑造為“公案”,近些年來,輿論塑造“公案”的沖動和行動越發強烈,數量也逐步增多??梢哉f,當代中國已進入到一個輿論高度關注訴訟案件并動輒塑造“公案”的新時代。

其一,訴訟案件成為輿論關注的經常和顯著內容。平面媒體如南方報系(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東方早報、新京報、財經報等,網絡媒體如網易、新浪、雅虎、騰訊、鳳凰網等門戶網站,經常以專題形式集中報道某些訴訟案件,不少內容曾出現在這些媒體頭版頭條的顯著位置。而在博客、微博客、人人網等SNS社交網站上,公眾經常組織話題對某些訴訟案件展開廣泛而激烈的討論。同樣,不少意見領袖的博客、微博客中,對訴訟案件的關注也已成為重要和顯著內容,得益于意見領袖強大的粉絲覆蓋范圍及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這些案件獲得不少公眾的經常關注并迅速演化為公案。

其二,輿論對不少公案的持續性關注。很多訴訟案件演化為公案后,輿論會對其長期跟蹤,既關注程序進展動態,更關注審判結果走向。典型案例如聶樹斌案和王書金案。自2005年承認強奸殺人的“真兇”王書金被曝出后,“一案兩兇”的案件長期被高度關注,期間,法律界和傳媒界對聶樹斌案的關注與探討從未停歇。不少公共知識分子、意見領袖在報刊、博客、微博客上頻頻發文;有記者長年跟蹤“聶樹斌案”,先后為《南方周末》采寫五篇報道,為延續輿論對聶案的關注起到關鍵作用。①諸如此類的案例還有很多,可以說,幾乎每一例長期拉鋸的公案都存在輿論持續關注情況。

其三,輿論對公案的全國性關注。從傳播學視角看,任何案件成為公案都需一定時間,有的案件自發生伊始短短數日便可完成,有的則是在當事人堅持不懈訴諸媒體或較長時間后機緣巧合得到媒體報道而演化為公案。無論何種形成機制,最終都呈現全國性媒體與廣大公眾高度關注的特征。如夏俊峰案,該案一審幾乎被外地媒體和網民所忽略,直至終審維持一審死刑判決和等待死刑復核時,引發全國性的滔滔民意。人民網率先發文“沈陽小販夏俊峰扎死城管 終審判死刑”,當天被各大網站轉載近百次,短短數日,搜狐新聞后面跟帖便達數萬條。〔2 〕

其四,輿論對公案的超案情式關注。所謂超案情式關注,是指在輿論擴散過程中,媒體及公眾不僅關注案件本身,更關注超出案情范圍(有些甚至未經證實)的其他信息。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輿論特別關注當事人具體的身份,對當事人的性別、階層、親屬以及社會關系網絡等個人信息抱有強烈的探尋欲望,對事件的發生總是傾向于從身份信息上去尋找答案,并對任何司法判決都賦予身份解釋的意義。 〔3 〕如李啟銘案中肇事者的“官二代”背景,杭州飆車案中肇事者的“富二代”背景,藥家鑫案中關于犯罪嫌疑人是“軍二代”、“富二代”的傳聞(最終確認為謠言),均被輿論給予高度關注并賦予特殊的解釋意義。

(二)輿論高度介入公案司法并展開對制度問題的深層探討。“輿論審判”、“民意法庭”等話語已成為當下中國學界、實務界探討司法和輿論關系中的高頻詞匯。有學者甚至做出判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國司法已在很大程度上淪為民粹主義司法了?!?〔4 〕這一命題看上去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我國司法實踐中存在為數不少的輿論力圖介入司法的現象。

其一,介入主體越來越多,形成司法的“政治力學”現象。包括法律專家、律師群體、其他學科學者、新聞媒體(人)、普通公眾等在內的輿論主體都熱衷于發表傾向性意見。他們與司法官員及其背后對司法判決具有重要影響甚至起決定作用的權威主體展開周旋與角力,更多基于政治的而非純粹法律的理由介入司法過程,形成一種司法的“政治力學”現象。 〔5 〕多元主體中,社會精英處于核心地位,其中不少法律人(律師、法律專家)對一些公案司法展開了群體性質疑,某種程度上引領公眾對公案制造社會輿論審判態勢。

其二,介入行動的頻繁化。這首先是指幾乎每一公案的背后都存在輿論力圖介入司法的行動。應當指出,輿論主體種種行為的最終目的就在于力圖對公案的司法過程施加影響,干預裁判,滿足各自的正義想象。憑借網絡時代輿論潮流形成與洶涌發展的優勢,這種介入的頻繁化更是得以極大伸展。其次,這也包括輿論對公案司法的介入行動進入到訴訟程序的每一階段。實踐中,不少刑事公案尚未進入法院訴訟程序時,各個社會輿論主體便開始表達應如何處理的偏好;判決做出后,一旦未能符合其訴求,他們大多會對此展開評論和譴責,二審不為所動便要求啟動再審,極力吶喊尋求改判。

其三,輿論介入司法的同時展開對制度問題的深刻探討。輿論不僅介入到具體公案的司法過程,表達對裁判結果的訴求,更是探討公案背后隱藏的一些宏大社會問題或制度問題的解決方案。比如吳英案,從浙江省高院對吳英作出維持死刑判決的終審裁定之后的半個月間,此案迅速引發民眾對社會公平、死刑改革、民間資本出路、金融壟斷、價值觀標準等一系列問題的大量討論和訴求?!? 〕許霆案之后,也有論者指出,許霆量刑過重所暴露出來的法律上存在缺陷與不公的問題,給立法者敲響了警鐘,立法者應當及時審視來自法學界和公眾的質疑,適時對有關法律條文做出符合公平正義的修改和完善。〔7 〕

(三)司法機關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回應輿論。這包括:

其一,司法裁判積極回應公案司法中的輿論訴求。處理司法和社會關系的方式中,存在司法克制與司法能動的分野。前者堅持“司法活動正確與否從來不取決于它是否得到公眾的歡迎或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想法與做法”,〔8 〕 (P149-151 )后者則認為“彌合法律與社會的差距是法官的核心任務”。〔9 〕 (P253 )當下,由于彌合法律與社會差距的能動司法一定程度上為權威主體認同,因此公案中回應輿論訴求成為司法裁判的主要選擇。這包括兩種方式:順應輿論判決和順應輿論改判?;貞獧C制也分兩種:一是“輿論→司法機關→輿論”的回應機制,即輿論直接介入司法,司法機關對此予以接納與吸收并直接回應。二是“輿論→權威主體→司法機關→輿論”的回應機制,即強大的輿論壓力引起司法背后的權威主體如黨委、政府、政法委的高度關注,權威主體通過政治組織的程序“批示”或“過問”司法,司法最終回應輿論訴求。后一機制中,權威主體事實上構成司法的“匿名者”,以一種巧妙而隱蔽的方式通過司法回應輿論民意,〔5 〕這種回應機制在實踐中往往成為常態。

其二,司法機關積極回應公案凸顯的制度問題并引發更高層面的制度變革。這首先是指司法機關的不少制度變革是由公案所引發或推動,典型例證當屬2010年兩高三部出臺的兩個證據規定,一定程度上就是由趙作海案間接催生。再如最高法院2012年公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49條明確規定禁止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通過發送郵件、博客、微博客等方式傳播庭審情況,也是針對不少公案庭審過程中發生的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尤其是律師“微博直播”庭審并引發輿論攻勢這一現狀的應對。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制度回應還體現在權威主體的立法、修法與制度改革,如孫志剛案引發收容審查制度的廢除,不少醉酒駕駛案引起“醉駕入刑”,吳英案后國務院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等,概莫如此。

二、公案視角下司法與輿論關系的理論透視

當代中國目前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國家與社會關系模式的重構,此即“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延續與發展,理論上講即政治現代化的過程。司法和輿論間的博弈、角逐、較量實際上就是這一歷史變遷進程的切面,成為其實踐動態的重要傳感器。從理論視角看,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模式的重構事實上就是兩者間權力運作關系的重構,司法與輿論的互動則可視為對上述過程的圖景呈現。換言之,司法和輿論的互動場是當代中國政治與社會問題呈現與應對的核心場域之一。

(一)輿論高度關注公案并頻頻介入司法的社會和政治原因。輿論經常塑造并高度關注公案的格局與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與發展,一種所謂“數字化生存”的生活模式應運而生,特別是進入到一個人人都可成為信息發布者、解釋者與評論者的Web2.0時代,傳統媒體尤其是官方媒體的話語控制能力逐漸有所弱化,新媒體的作用開始顯山露水并不斷增強。而各種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尤其是互聯網的發達為社會的信息傳播、公眾意見的表達與溝通,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與平臺,一個所謂的“電子化的公共領域”正在中國悄然興起,并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與政治效應。〔10 〕正是因應這樣的時代背景,輿論才得以可能經常塑造公案并形成廣泛、深入關注與討論的格局。

進一步而言,公案所具有的本質特征是引發輿論關注公案和介入司法的核心原因。有學者指出,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社會發展,司法個案已不僅僅是當事者之間或當事者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無論是案件主體的境況,還是個案涉及的社會關系,都不同程度地涵蓋著當事者以外的其他人的利益,司法個案實際上是階層、群體以及其他主體之間利益關系或價值觀念沖突的極端化表現,任何司法個案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當代中國社會中更具普遍意義的社會沖突與矛盾。 〔11 〕需要指出,這里的司法個案更為準確的表達應當是公案。公案不只是一個具體案件,更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共事件”,它僅是某種程度上“看上去”與當事人以外的其他社會公眾無利害關系而已。由此,輿論高度關注公案并介入司法等現象的產生與轉型語境下公案本身所具有的社會沖突反映性的本質特征密切關聯。

所謂社會沖突反映性,意味著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利益分化嚴重,社會矛盾凸顯,價值觀念多樣、豐富、對抗的時代,而公案正是某種程度上集中反映了這種變化。這些社會沖突構成了公案中的“主題元素”?!?2 〕輿論所關注的并非僅僅是公案本身的裁判問題,更是其背后凸顯的“主題元素”,包括貧富矛盾、官民對抗、道德底線、司法不公等等。社會學家米爾斯曾言,人們之所以愿意參與公共論題的討論,是因為公眾感到他們所珍視的一些價值和信念受到了威脅,因此,一個公共論題往往包含了制度安排中的一個危機,或者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一個“矛盾”或“對立”。 〔13 〕公案的特殊之處恰好在于,它不僅涉及專業的司法裁判問題,更牽扯宏大的社會與政治問題,牽扯到制度安排中的某個危機,因此緊密關涉公共生活的塑造與公共福祉的提供。公案的司法處置不僅僅是一個司法行為,更是社會利益沖突和價值沖突呈現、多元訴求表達并試圖影響司法判決與政治決策以及司法機構包括其后更高層次的權威主體對此展開回應的政治行為。

(二)輿論介入司法并展開制度探討:大眾的非制度化政治參與。輿論介入司法、參與司法決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政治參與的過程。對此,我們可以從“司法是政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一個基本命題中首先得到答案,即參與司法決策就是參與政治活動。更為重要的是,當各種社會利益與價值沖突經由公案呈現在公共領域得到廣泛討論并通過介入司法引起司法包括背后權威主體的關注后,輿論主體的行為更是進入到政治參與的范疇。此種情形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法律舞臺成了一種特殊的政治論壇,法律參與具有了政治的一面。換言之,訴訟逐漸成為團體組織可能借以參與公共政策的一種工具。” 〔14 〕 (P107 )在此種公共性的討論中,公眾可以表達他們的社會愿望與要求,表達他們對于社會秩序、社會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不滿、期冀與理想。

需要指出,參與公案司法的決策以及由此展開對社會問題的意見表達僅僅是一種非制度化的政治參與方式。首先,這種政治參與并不能像通過投票選舉代表那樣形成系統動員,具有組織化參政的特征。其次,參與主體的廣泛性不夠。由于公案司法中的輿論表達更多通過網絡途徑實現,而無力參與網絡討論的公眾尤其是不善于網絡話語表達的社會公眾仍為數不少。第三,這是一種非直接的政治參與,社會的輿論表達不一定能達到直接設定某個政治議題并促使權威主體直接作出回應的效果,而只能通過對司法公案中“主體元素”的探討,力圖間接地引起權威主體注意。最后是政治參與內容的不確定性和信息的碎片化,往往是某一個關涉重要社會價值爭論或制度安排問題的公案發生后才會凝聚社會廣泛討論,而公案的發生又具有不確定性,同時,在信息急劇膨脹的年代,社會公眾與權威主體都特別容易迷失在碎片化的各種信息中,難以形成持久的公共討論、溝通與對話的中心點。

不過,這樣一種政治參與雖然表現出非常規型、非制度化、間接性特性,不一定能夠(直接)引發司法機關的采納或政治機構對某一“主題元素”的重視以及對某一“制度安排危機”的回應,但其實透過司法個案經輿論主體的高度關注而演變成公案的這一動態過程,客觀上有利于國家與社會的關系重構。這是因為,公眾在公共領域中針對不斷塑造的公案的司法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議題”展開頻繁商談,不同群體各種理性與非理性的話語反復對話,社會力圖形成一種有機團結,試圖達成一種集體共識,以此來對抗或規范強大的國家(司法)。直言之,媒體和公眾通過塑造公案、高度關注公案并力圖施加影響的方式客觀上促進了轉型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系重構這一歷史過程的社會維度。

(三)司法及其背后權威主體回應輿論:維系民主合法性的現實選擇。中國開啟改革以前,國家與社會間的關系某種程度上乃是一種單向度的集權控制。改革之后,國家控制體系出現不斷松動的趨勢。首先是對傳統媒體的監管有所松動。其次是對社會輿論強勢監控的弱化,特別是由于新技術手段如網絡跟帖、博客、微博客等方式方法的出現,導致剛性控制無法有效展開。與國家治理體系剛性控制模式松動相伴隨的是柔性控制模式的興起。所謂柔性控制模式,是指國家采取一種開放的、動態的、和平有序的方式進行社會管理,更多強調與社會進行交流、妥協,與社會分享治理權力,回應社會的訴求。換言之,以柔性控制模式為主的國家是一種回應型國家。這也是現代民主國家的基本治理模式。

在國家與社會關系模式轉型的背景下,政治合法性的來源和維持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和政治環境的變化,原來作為政治合法性獲取與維持基礎的僵化意識漸趨消解,政治合法性的謀求更多轉向了一些現代性權力正當性的論證機制,其中重要的有民主、“以人為本”的意識形態等。〔10 〕而民主的合法性則要求政治國家對社會訴求予以高度關切,即政治國家合法性權力的來源只能是社會的認同。基于這樣的理論與現實背景,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當輿論主體不斷表達對公案司法裁判的不滿,并通過對公案中“主體元素”的高度關注頻頻表達出對某些制度安排的不滿時,事實上就已經蘊含了司法與政治互動的可能性。國家出于對鞏固合法性的需要,就必須要回應公案中爆發出來了各種民意訴求。司法在其間則扮演著“救火員”的角色,在國家作出應對“制度安排危機”的舉措之前,基于政治價值、政治目的或政治理念的考量,通過法律論證技術或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在 公案司法中展開先期性的應對。

概言之,在備受社會關注的 公案司法的動態過程中,國家(司法)越來越關注并尊重社會的民意訴求,也逐步地以理性化的方式進行回應,吸納合理的訴求,在公案的司法決策時進行考量,針對由司法公案引發的某些利益沖突、價值沖突,在后期制度構建或變革時加以考慮。實際上,這一過程也是國家在制度化的民主機制闕如或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所進行的一種民意吸納和民主決策。客觀而言,這種非制度化民主決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司法的合法性乃至于國家的政治合法性。

三、對“司法去政治化”與“民粹主義司法”的回應

上文分析要表達的一個核心意旨是,我們應在宏大的政治與社會背景中看待當代中國司法和輿論的實踐,客觀認識和把握司法、社會與政治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這主要是指,要對當代中國司法和輿論互動實踐中具有政治社會意涵的行為邏輯予以某種程度上同情與理解式的對待,而非動轍固守法治浪漫主義的情懷或動輒以法治本質主義的立場加以指責和批判。在此意義上,我們需要對司法與輿論關系相關的兩個關鍵問題進行審慎考察和探討。

其一,“司法去政治化”的主張。該主張與司法和輿論在公案中的頻頻互動這一現象密切相關。因為在不少公案中,政治權力介入司法很大程度上正是因輿論壓力所致。關于司法應否去政治化的爭論由來已久,其中“去政治化”是當前學界討論司法問題時“政治正確”的選擇。最近,有學者對司法應當政治化做了論證,理由是“司法乃一國政治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及“作為司法結論大前提之審判規范的構建以及作為其小前提之法律事實的認定過程的法官亦應兼顧社會政治價值”。〔15 〕有學者對此明確反對,認為司法政治化的必然結果是傷害司法本身,不確認存在司法政治化的正當、有效的途徑,而司法去政治化乃是維護現代司法屬性、實現政治善、實現法大于權和政治權力依法管理社會有效性的需要?!?6 〕兩種觀點雖然針鋒相對,但筆者以為并無本質差異,二者都是從實現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的政治目標出發。分歧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乃是因二者分別立足于解決實踐中存在的不同問題而作出不同選擇:司法應當政治化的論者所看到的是不少案件中嚴格按照法律文本規范出發所做的判決可能是明顯不公正、社會民意難以接受這一現象;司法應當去政治化的論者所要解決的則是由于輿論壓力引起政治權力介入最終導致不少冤假錯案出現這另一問題。兩種現象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司法與政治權威,那么該如何取舍?

權威得以維持的關鍵因素乃是合法性,“只有信任存在的地方,或信任能被建立起來的地方,制度和權威才有實施的基礎”?!?7 〕 (P3 )筆者以為,在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下,社會高度參與司法和政治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因此,我們應在某種程度上(至少是在公案的司法中)秉持司法政治化的取向,考慮并合理吸收社會輿論訴求,獲取社會信任,如此方可更好地維護司法權威與政治權威。在此,需要對司法去政治化論者的質疑作出回應。這些論者所擔憂的乃是司法政治化主張會帶來政治權力不當干預司法、造成冤假錯案并進而侵蝕司法權威的危險,尤以法外“政治合法性”對司法過程的影響為甚?!?8 〕不可否認,上述情況在司法實踐中確實存在,甚至還很嚴重,但這是否就是司法政治化所致?實踐中政治權力干預司法并導致冤假錯案的情況分為兩種:一是基于個人、組織的非正當利益;二是迫于輿論壓力。悉心梳理不難發現,前者屬于權力私化范疇,司法政治化僅僅是替罪羊。后者與司法政治化有所關聯,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錯誤或不理性的輿論,而此種輿論更大程度上乃是因媒體或意見領袖的不實言論與不當引導以及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信息公開不夠所致。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規制媒體及意見領袖的不實言論以及司法更為公開化與透明化。司法政治化當然并非完美無缺,只是在互聯網時代輿論洶涌并很容易影響司法與政治民主合法性的背景下,這可能是最合適的選擇。

其二,“民粹主義司法”的判斷。這是有學者描述當代中國司法在公案中積極回應輿論訴求這一實踐狀況的一個判斷。按照論者的總結,民粹主義司法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利用現代網絡平臺如微博等實施輿論審判,或者司法的大眾化與反職業化。② 筆者認為,“民粹主義司法”或“司法民粹主義”當然是不可取的、應當警惕并予以嚴格摒棄的,但這樣一種標簽貼在當代中國的司法實踐上其實并不恰當。首先,民粹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強調對大眾情緒和意愿的絕對順從,而當代中國的司法雖然存在著對輿論積極回應的做法,但在法治話語為權威主體明確倡導的背景下,這種積極回應大多并非絕對順從大眾情緒和意愿,而是在各個主體反復商談、博弈的前提下進行的理性選擇,仍然是以法律為基本標準,更不是反職業化。因此,將當代中國的司法實踐貼上“民粹主義司法”的標簽實有過激之嫌。其次,“民粹主義司法”的判斷實質上是將司法和大眾輿論對立化,其隱含的主要立論點是法律人思維和普通人思維存在顯著區別。然而仔細探究可發現,正如蘇力最近在解構“法律人思維”的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樣,所謂“法律人思維”與法盲(普通人)思維其實存在著家族相似,包括務實,嚴謹,不尚空談,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依據自己的職業和制度角色擺平問題,高度關心遵循和不遵循相關法律制度的各種后果等等。〔19 〕這種思維的家族相似性在對公案中體現的尤為明顯。許霆“量刑過重”、吳英“罪不至死”、李昌奎“應當判處死刑”這樣的公眾判意并不是非理性的、錯誤的,如果不是基于機械司法的立場,由此出發的裁判也是符合法律人思維及實現公平正義的司法目的的。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筆者雖然認為要對當代中國司法和輿論互動實踐中具有政治社會意涵的行為邏輯予以同情理解式的對待,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其間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高關注、高介入和高回應的司法與輿論關系如果不嚴格加以限制,對司法仍然存在嚴重危害。其次,司法和輿論雙方的公共理性仍有待加強。實踐中不少網絡輿論完全是基于泄憤目的而對公案司法予以指責批評,形成一種“網民的狂歡”,或者雖有理性,但理性程度不高,更多是個人理性、政治理性和專業理性,欠缺公共理性。就未來而言,司法的獨立、專業化、職業化仍然是司法改革的基本立場,司法政治化或司法積極吸納民意、回應輿論訴求應當嚴格限制在特定公案之中。此外,如何進一步提高司法和輿論雙方在溝通中的公共理性仍然是任重道遠之事。

注 釋:

①參見:王琳.聶樹斌案:遲來的正義也是正義〔EB/OL〕.http://view.news.qq.com/a/20110915/000010.htm.

②參見:劉練軍.民粹主義司法.法律科學2013(1);周永坤.警惕司法民粹主義〔EB/OL〕.http://llfreedom.blog.163.com/blog/static/21142416620137167430336/.

參考文獻:

〔1〕童 兵.關于當前新聞傳播幾個理論問題的思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1).

〔2〕陳 喆,胡江春.傳統媒體如何報道“強弱”沖突事件?——藥家鑫案、夏俊峰案的媒體立場解讀〔J〕.新聞戰線,2011(6).

〔3〕周安平.涉訴輿論的面相與本相:十大經典案例分析〔J〕.中國法學,2013(1).

〔4〕劉練軍.民粹主義司法〔J〕.法律科學,2013(1).

〔5〕孫笑俠.司法的政治力學——民眾、媒體、為政者、當事人與司法官的關系分析〔J〕.中國法學,2011(2).

〔6〕李遠方.“吳英案”引發社會大討論〔N〕.中國商報,2012-02-21.

〔7〕楊 濤.盼許霆案爭議促成相關立法進步〔N〕.東方早報,2008-02-24.

〔8〕〔美〕沃塞曼.美國政治基礎〔M〕.陸震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9〕〔以色列〕巴拉克.民主國家的法官〔M〕.畢洪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0〕左衛民.刑事訴訟制度變遷的實踐闡述〔J〕.中國法學,2011(2).

〔11〕顧培東.公眾判意的法理解析——對許霆案的延伸思考〔J〕.中國法學,2008(4).

〔12〕孫笑俠.公案的民意、主題與信息對稱〔J〕.中國法學,2010(3).

〔13〕艾佳慧.網絡時代的影響性訴訟及其法治影響力(上)——基于2005-2009年度影響性訴訟的實證分析〔J〕.中國法律,2010(4).

〔14〕〔美〕P.諾內特,P.塞爾茲尼克.轉變中的法律與社會:邁向回應型法〔M〕.季衛東,張志銘,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15〕周 赟.政治化:司法的一個面向——從2012“涉日抗議示威”的相關案件說起〔J〕.法學,2013(3).

〔16〕周永坤.政治當如何介入司法〔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

〔17〕〔美〕安東尼·奧羅姆.政治社會學導論(第4版)〔M〕.張華青,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18〕馬長山.法外“政治合法性”對司法過程的影響及其消除——以“李國和案”為例〔J〕.法商研究,2013(5).

〔19〕蘇 力.法律人思維?〔C〕//北大法律評論(第14卷第2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楊在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日韩中文欧美|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国产特一级毛片| 精品三级网站| 欧美日韩综合网| 69视频国产|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99re精彩视频|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欧美在线伊人| 97狠狠操|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国产成人免费| 亚洲人妖在线| 91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亚洲天堂网2014|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中文纯内无码H|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欧美在线国产|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777| 欧美综合成人|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国产成人1024精品|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香蕉在线|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91视频精品|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日本精品影院|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午夜欧美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日韩午夜伦|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