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44-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體現出主體性、能動性、發展性,讓語文課堂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陣地。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
一、巧設導語,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學生對每一篇新課文都有一種新鮮的感覺,都懷著新的興趣和期待。因此,要精心設計好導語,從上課一開始就應激起學生的探究心理,激發其興趣,活躍其思維,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教學《小動物的家》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家,在家里快樂幸福地成長。那么,你們想知道小動物有沒有家嗎?它們的家又是什們樣的呢?又如,在學習《秋天的味道》一課時,我設計的導語是:糖的味道是甜的,鹽的味道是咸的,醋的味道是酸的,那么,你知道秋天的味道又是怎樣的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秋天的味道》。這樣的導入,使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異常高漲,都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課文的內容。
實踐表明,導語是一片課文教學的開場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往往得力于生動的導語。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就根本談不上“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因此,教師要注重導語的設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引發自主學習的欲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為此,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樂于學習。例如,在教學《年的故事》這篇課文時,我用紅紙剪了許多大紅燈籠,并把所要復習的詞語寫在大紅燈籠上,學生每讀對一個詞語,就把那個大紅燈籠“掛”在黑板上已畫好的松樹上,并讓學生說一說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做什么。這樣教室里到處洋溢著過年的氣氛,自然而然地引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欲望。
三、開放課堂,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
學習是個體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環節,讓他們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自主地去領會、去發現,從而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在教學《寵物店的故事》時,我放手讓學生討論:“寵物店的老板會把這只跛腳的小狗賣給那些窮孩子嗎?”同學們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紛紛猜測著后來發生了什么事。這時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分析店主和孩子各自的心理,然后給課文加上一個合理的結尾。同學們熱情十分高漲,不約而同的在課文中尋找答案。經過了認真的閱讀和深思熟慮后,有的同學說:“店主被孩子的執著打動了,決定賣給他,孩子后來把錢還清了。”有的同學說:“店主是個善良的人,他不會收孩子的錢的,他會讓孩子在店里打工,然后把小狗作為工錢付給他。”還有的說:“店主會對孩子說:‘孩子,你有一顆金子般善良的心,你的這顆愛心,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只小狗的實際價值。好孩子,把它抱走吧,好好照顧它!然后孩子高興地把小狗抱走了。”
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就會不斷地閃現。如果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嘗試的空間,學生又將成為被動接受的知識的機器,也將嚴重地阻礙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
四、鼓勵質疑,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自身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給自己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差生強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學《小老鼠去旅行》時,學生問:小老鼠為什么去旅行?”在讀了課文后又問:“小老鼠為什么會領略到別人沒有領略過的美景?”在教學《好日子》時,同學們問:“什么樣的日子是好日子?怎樣才能過上好日子?”在教學《小小的山村》時,有的同學甚至問:“文中的‘牛羊在山上放牧中的‘放牧一次用錯了,牛羊怎么會放牧呢?”每每這時,我都充分的鼓勵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讓他們帶著問題主動去探索、去思考,從而使孩子們切實體驗到了學會和會學的快樂。
總之,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終身學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