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位詞是漢語表達空間方位關系的核心構件,同時也是人們構建如情緒、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時間、范圍、狀態等抽象概念的基礎。因此,方位詞的教學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居于重要位置。本文擬從隱喻的角度,探討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的方位詞教學策略。
【關鍵詞】空間隱語 方位詞 正遷移 文化性 系統性
作為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有力認知工具,隱喻在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化、價值體系中,呈現出不同的特征來。萊考夫根據隱喻的概念體系,把隱喻分為結構隱喻、方位(空間)隱喻、本體隱喻三類。認知語言學界普遍認為,在所有隱喻中,方位隱喻對人類概念的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人類的認知過程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空間方位來源于人類與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們較早產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上下、前后、左右、里外、遠近、中心和邊緣,這些空間關系在概念產生之前就己經存在,因而,人們往往用方位概念來描述如情緒、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時間、范圍、狀態等抽象概念。漢語中,人們也往往借助空間概念來認識和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漢語中大量表數量、時間、范圍、狀態及社會地位的概念都是借助空間概念來構筑的。
漢語中的空間概念主要是用“介詞+名詞(名詞短語)+方位詞”來表述的,有時也把介詞省略,使用“介詞+名詞(名詞短語)+方位詞”的省略形式:不帶介詞的結構“名詞(名詞短語)+方位詞”來描述空間方位關系,如“地上/下”。因而,方位詞是漢語表達空間方位關系的核心構件。漢語中典型的方位詞一共有十六個:上、下、左、右、東、南、西、北、前、后、外、里、內、中、間、底。由于人們常借助空間概念來認識和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從而使得漢語中的方位詞產生了大量的隱喻義,構建了大量的常用詞語。學者藍純1998年對750例含“上”的語料進行分析,結果其中543例“上”帶隱喻義,占總數的72.4%。因此,方位詞在漢語詞匯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方位詞的教學也就顯得頗為重要。
較之隱喻義,方位詞語的基本語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是一個難度較低的教學點。因為空間方位來源于人類與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們較早產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學生可以輕松的掌握各詞的基本語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圖片、實物、動作等釋義,也可用直譯法釋義。
然漢語方位詞匯隱喻義的形成與漢民族的傳統、習俗、歷史、思維方式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于對漢民族了解不多的留學生來說,要掌握漢語方位詞匯的隱喻義并不容易。他們能輕易的掌握“媽媽的媽媽叫外祖母”及“爸爸的媽媽叫祖母”,但卻會困惑于為什么爸爸的媽媽叫“祖母”,而媽媽的媽媽則叫“外祖母”。這樣,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語方位詞匯的教學也就變得復雜起來。下面就母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方位詞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尋找漢英空間隱喻的相同之處,引導學生正確利用母語的正遷移,使學生深化對這些詞匯的理解,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隱喻是人類共同的認知方式,漢、英語中都存在著大量的空間隱喻。漢、英語的空間詞匯(漢語的空間詞匯主要為方位詞,英語為介詞)都含有大量的隱喻義且表現出一定的共性。如基于這一共同的身體體驗:正常人以站姿或坐姿完成日常生活的絕大部分內容,只有重病者被迫躺倒在床;人死后均倒下;人在沮喪、悲傷時常雙肩下垂、腦袋聾拉;而快樂、興奮時則常昂首挺胸;如果往一堆物品上再添加一件物品,這堆物品的高度會隨之上升;反之,如果取出一件物品,高度就會隨之下降。漢英語中,人們都用表示“上下”的空間方位來喻指狀態和數量。 “上”、“up”來喻指數量多、狀態好,用“下”、“down”來喻指數量少、狀態差。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漢英民族共同的認知基礎來對含有“上”、“下”隱喻義的詞語進行釋義。如我們可以利用MORE IS UP, LESS IS DOWN(多為上,少為下)這一隱喻結構來講解“工資上調”, “工資往‘上調”即“工資的數量比原來增多。再如我們可以利用HAPPY IS UP, SAD IS DOWN(高興為上,悲傷為下)來講解“心往下沉”,“心往‘下沉”即情緒由好的狀態變為不好的狀態。
二、對漢語特有的空間隱喻詞匯進行教學時,應結合漢文化來教學,注意詞匯隱喻意義的跨文化比較,結合文化來加深學生對這些詞匯的理解。
漢語空間隱喻在表現出與英語空間隱喻有共性的同時,也體現著自己的個性。這是因為隱喻雖是人類共同的認知方式,但各語言中隱喻義的形成跟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之一便是在漢語教學過程中傳播中國文化。因而,在對那些隱喻義具有歷史性、文化性的方位詞進行教學時,應結合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來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所學詞匯的認識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下面以喻指親屬親疏關系的“內”、“外”為例。
漢、英民族在親屬稱呼語上,都使用空間概念來隱喻不同的親屬親疏關系。但兩者體現出了極大的差異。受傳統宗法制度和觀念的影響,漢民族的親屬稱謂體系劃分得特別細致、復雜。漢語中,除用空間距離 “遠、近”等空間概念來隱喻不同的親屬親疏關系外,漢民族更多的用“內、外”來喻指親屬的親疏關系。古代中國社會是個宗法社會。宗法制度起源于原始社會父系家長制,進入文明社會以后,原先家庭公社成員之間牢固的宗族血緣聯系,與社會政治等級關系密切交融、滲透,從而形成宗法制度。具有共同宗族血緣關系的公社成員聯結成為一個家族,他們擁有共同的姓氏,一致對外,共同維護本氏族的一切利益。到了西周時代,周天子正式確立了宗法制度。它規定了單邊父系嫡長子繼嗣制,其他人和嫡長子共同維護家族的利益,嫡長子因故沒能繼承的則由次長子繼承,完全排除了女性和外姓人員對家族的繼承權。加之,當時女性出嫁后,就要隨夫姓,也就沒有了對家族姓氏的繼承權;同時,出嫁后,女性所要維護的家族利益主要是夫家的利益。這樣以來,女兒出嫁就意味著其與家族親密度的減弱。換而言之,一個家族的維系和發展主要是由男性來肩負的,男性是家庭的核心成員。從此,我國按血統區別的家族親疏,也就有了有內外、嫡庶之別,于是就形成了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等級森嚴的家族制度。家族的劃分,除了按血統,還要根據姓氏。有同一血緣、共同姓氏的人,他們共同維護一個家族的利益,處于一個集體中,彼此關系更為親密。由女兒出嫁所聯結的姻親,他們通常并不同姓氏,不負有共同維護本家利益的義務和責任,從某種程度來說已不再是家族的內部成員,他們處于由同一血緣、共同姓氏的人組成的家族集體之外。于是,人們便開始用容器隱喻來喻指親屬親疏關系。“內”表示處于一個家族的內部,關系親近,“外”表示處于一個家族的外圍,關系疏遠。同一血統、同一姓氏的即為家族的內部成員,同一血緣,不同姓氏的即為家族的外部成員。稱母親、姐妹或女兒方面的親屬為外親,如:外公、外婆、外兄、外侄子、外侄女。稱父系男性一方的親戚則為內親,如:內兄、內侄等。
而在英語中,人們幾乎不使用“內、外”來喻指親屬的親疏關系。英、美人宗族觀念淡薄,家庭生活以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為中心,在財產繼承上,既可繼承血親贈予的財產,也可繼承姻親贈予的財產,還可繼承既無血親又無姻親的人贈予的財產,甚至可以主動放棄財產繼承。因而,對一個nuclear family來說,母親、姐妹或女兒方面的親屬與父親、兄弟方面的親屬和自己的家庭具有同等的親疏關系。家族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嚴格的內、外之分。漢語中用“內、外”來區別的親屬稱謂語,在英語中往往只需要一個詞語就能表達。如:爺爺、外公;奶奶、外婆;內侄女、侄女;外侄子、內侄分別對應這英語中的grandfather, grandmother, , niece, nephew.
三、在對外漢語的方位詞教學中,我們應認真對漢語方位詞的隱喻用法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充分發現各方位詞通過隱喻而形成的詞匯之間的聯系性,以隱喻認知功能為指向,系統地向學生講解各方位詞通過隱喻而形成的一系列詞匯及這些詞匯的語義,使學生加深對該類詞義的理解,從而發展、記憶新詞匯。
詞匯量是衡量一個學生外語水平的重要標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詞語間的相互聯系,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在對漢語空間隱喻的分析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漢語方位詞通過隱喻而形成的詞匯往往形成系統性。如漢民族將空間概念“上下”映射到抽象的“社會等級”上來,受生理和社會習俗的影響,形成了“社會等級高為上,社會等級低為下”,從而衍生出“上級、上面、上司、上層、上賓、下級、下人、下層、下頭、下面、下屬、低層”這一系列的詞匯;將空間概念“上下”映射到抽象的“時間”概念上來,“上”用來喻指相對早的時間,“下”用來喻指相對晚的、遲的時間,從而衍生出“上/下午、上/下旬、上/下半夜、上/下星期、上/下個月、上/下回、上/下個季度、上/下一年、上/下世紀、上/下輩子、上/下次” 這一系列的詞匯;將將空間概念“上下”映射到抽象的“狀態”概念上來,“上”用來喻指在狀態上,“下”用來喻指不在狀態,從而衍生出“上學、上/下課、上/下班、上/下崗、上任、上市、上電視”等詞匯來。再如漢民族將“前后”映射到“時間”概念上,形成了“過去在前,未來在后”的概念隱喻。從而衍生出“前半夜、后半夜、前天、后天、前年、后年、前車之鑒、空前絕后、前仆后繼、長江后浪推前浪、史無前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前所未聞、后起之秀、后繼有人”等一系列詞匯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以隱喻認知功能為指向,系統地向學生講解各方位詞通過隱喻而形成的一系列詞匯及這些詞匯的語義,使學生加深對該類詞義的理解,從而發展、記憶新詞匯。
綜上所述,方位詞是漢語表達空間方位關系的核心構件,同時也是人們構建如情緒、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時間、范圍、狀態等抽象概念的基礎。因此,方位詞在漢語詞匯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方位詞的教學也就顯得頗為重要。在對母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的方位詞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尋找漢英空間隱喻的異同,結合漢、英文化,深化學生對這些詞匯的理解。同時,注重各方位詞通過隱喻而形成的詞匯之間的聯系性,以隱喻認知功能為指向,加深學生對該類詞義的理解,從而發展、記憶新詞匯。
參考文獻:
[1]文愛軍:《英漢隱喻的共性與差異》,《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2(1)
[2]曾傳祿:《漢語空間隱喻的認知分析》,《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3)
[3]藍 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
[4]秦曉芳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J].國外外語教學,1996(4).
[5]王勃然:《從認知角度看隱喻的起源、本質和功能》,《東北大學學報》,2005(3)
[6]王英杰:《從隱喻的認知角度談英語詞匯教學》,《基礎教育外語研究》,2003(5)
[7]楊學余:《英漢隱喻比較》,《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4)
作者簡介:
馮桂玲(1981-),女,漢族,云南曲靖人,云南財經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