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完善,農民的思想價值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本文對新時代農民的價值觀念進行了深入分析,著重闡述了影響農民價值觀念轉變的因素,并提出了轉變更新農民價值觀念的幾種途徑。
【關鍵詞】農民 價值觀 新時代 觀念轉變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65-01
當今社會,中國正經歷著從封閉社會變為開放社會,從一窮二白變為小康社會的巨變,然而筆者認為,在這一切的變革當中,價值觀的變革對社會發展進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我國作為擁有9億農民的農業大國,其農民價值觀念的轉變,在社會主義的進程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價值觀的轉變引導農民增強創新意識與革新愿望。因此,農民如何更新價值觀念的形勢迫在眉睫。
一、新時代農民的價值觀現狀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時期,基于一定的政治、經濟地位所產生的價值態度、價值評價和價值理想的綜合,通常包括政治觀、生活觀、從業觀、社交觀、婚戀觀、性愛觀、消費觀等方面[1]。數千年以來,農民務農,工人做工,商人經商,這是天經地義的社會分工和傳統的從業觀念,“以農為本”的思想長期禁錮和束縛著中國農民的意識和行動[2]。改革開放以來,在30多年的農村經濟改革發展的實踐過程中,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更重要的是,農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得到了深刻的變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消費價值觀念的轉變:新時代農民消費方式多樣化,盲目追求時尚和高消費的心理特別嚴重。給他們自己的生活帶來許多不必要的緊張和壓力,而且也容易因此產生各種社會問題。
2.人生價值觀念的轉變:新時代農民因為其特殊的成長和教育環境,對于人生意義和目的的思考并不多,因為有一種短視的思想,即過好一天就是一天,很少為長遠的人生做規劃。
3.社會道德觀念的轉變:新時代農民表面上對社會各種公共事務毫不關心,然而一旦社會發生重大事情,他們便會根據自己的道德觀念做出不同的反應。
4.思想政治觀念的轉變:新時代農民普遍對政治的參與熱情不高,表現為不關心時政,不關心國家大事,對于各種政治活動也是表現的很懶散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這些活動。
二、新時代農民價值觀的成因
新生代農民的價值觀并非是一下子形成的,它必然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但更多的是取代模式而非同化模式,即這種更新表現為一種價值觀代替另一種價值觀往往是對原有價值觀的否定方式進行的[3]。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體制造成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巨大差異,不僅表現在生活方式,經濟狀況上,還表現在人們的思想行為上。一個人價值觀、倫理觀的形成和持守來自三過程或三機制:國家主導價值觀的強勢影響,社群組織及活動教化,個人修養踐履”[4]。首先,新時代農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等方方面面,都深受城市與農村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其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不同于城市的青年群體。其次是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的影響,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公共危機處理能力滯后于社會問題,使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必然產生多元的市場主體,從而導致價值選擇的多元化。新時代農民是時代的產物,伴隨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人群,其行為方式和價值選擇因此表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和父輩的農民相比,新時代農民缺乏意志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反倒有不少人有攀比心和享樂主義的傾向。新時代農民不再愿意,也沒有能力去做父輩農民所做的事情。從社會分工的角度,新時代農民應該要找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地位。否則,將一無所獲!新時代農民與老一代農民相比更注重追求人生價值。他們把打工作為練就技能、增長才干、開闊眼界、發揮潛能、積累經驗以圖自己創業的手段,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嚴格的戶籍制度、冷漠的社會歧視等一道道有形無形的門檻不斷粉碎著他們的城市夢。而且由于新時代農民不再像老一代農民那樣默默無聞,他們更多的是有自己的價值觀,愿意彰顯自己的個性,因此,在價值觀上與他人發生沖突時容易激起矛盾。
三、轉變新時代農民價值觀的根本途徑
在我國,要達到現代化的標準,全社會必須具備現代化的主要特征,這都與農民的整體素質的提高相關。因此,農民與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共命運。針對上述存在的成因,新時代的農民則需要把主體意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不僅僅是被動地尋求生存,更要追求自我全面發展。
1.轉變固步自封的思想。中國傳統農民歷來恪守古訓,求穩怕變。“樂知天命”。這種心態嚴重阻滯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們正在跳出傳統的思維方式,接受新事物,去追求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生活。但由于受舊觀念的干擾,那種注重短期效益、盲目追求個體分散經營利益的觀念,常與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改革不協調,產品結構多次調整也難于達到社會需求相平衡。因此,農民必須改變這種小農意識,轉變知足常樂與故步自封的態度,增強追求社會發展的意識。
2.轉變對待知識和開放的態度。目前,許多農戶對知識、科技的重視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源于直觀的感受。事實上,農民在實際生活的實踐中,已經體會到了科學和文化的力量,想治窮必須從文化抓起。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農民逐漸認識到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希望掌握新的技術和知識。另外,在傳統的小農經濟思維方式下,唯我自大,專斷意識較濃。因而,消除農民的這種專斷意識,提高他們的價值觀念,必須要引導農民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濃厚氛圍。
3.轉變膽小守舊的態度。新的生產方式、耕作方式大大超出了農民的傳統經驗,抗風險能力較弱。經過在市場經濟的原野里摸爬滾打,農民的風險意識和承受能力大為增強。不少農民在遇到挫折和失敗后,并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總結經驗,克服困難,以此成就一番大業。但從整體來看,大部分農民遇到困難就表現出畏難情緒。所以,農民需要增強心理風險的承受能力,提高對失敗的承受力,徹底改變膽小怕事、不思進取的態度。
4.增強主體意識。我國傳統的農民思維缺乏主體意識,習慣于隨風倒。農民必須要提高主體意識,這就需要賦予農民更多當家做主的權利,讓農民參政議政,參與更多的社會管理,享受到更多“表決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逐步在文化生活中增強其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李建春,論當代中國農民價值觀念的變遷,《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2]何瑞鑫,傅慧芳,新時代農民的價值觀變遷,《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 年11 月第6期
[3]粱宇,淺析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及其成因,《市場論壇》,2007年第4期
[4]于海,價值觀和多元化與道德教育的多層次,復旦教育論壇,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