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霞
【摘要】本文就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探討,明確指出當前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低效表現,并提出可行的提高有效性的策略,同時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過程及取得的成果進行簡要的分析,并呈現今后對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方法探索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合作學習 有效性 英語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91-02
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在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就是新課程提倡的新的學習方式之一,然而,在這股合作學習熱潮的背后,由于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解和操作方法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偏差,所以致使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改進方法、提高其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
一、新課程理念下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與目標達成的理解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獲得了預期的、應有的進步與發展,實現了特定的教學目標。即: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2.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合作精神和集體精神,發揮小組群體的互動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3.培養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競爭等意識,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當前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低效表現
1.課堂喧嘩,虛假合作。“課堂熱熱鬧鬧、課后風過樹梢”,合作學習過程中常出現較大的噪音。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一個學生發言時,其他學生并沒有認真聽,而是一味地舉手,有些學生只是在動嘴卻不知所云。或者當教師沒有讓自己發表意見時,覺得這些與自己無關,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這樣就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而其后果必然是學習效果的低下。
2.合作隨意,時機不當。有時,我們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盲目地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如:在教學內容過難或過易的地方設計小組討論,甚至在一節課中安排了多次小組合作學習,結果收效甚微。有時候,學生們熱火朝天的討論著,教師大聲喊“stop,stop”或拍手等才能將學生“喝停”,學生還半天回不過神來,趁別的組展示時,再偷偷討論一下。還有些課堂,孩子們很早就討論完了,開始說一些閑話。這些現象將合作學習變的效率低下,甚至無效。
3.組內氣氛不和諧,合作效果差。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組員之間有時不能友好相處。同時各個組員在合作學習中的收獲也不盡相同,這主要是由于合作學習小組中的學生彼此是異質的,他們在性別、學業成績、能力、背景等都存在差異。可見小組合作通常采用異質分組是有著它的科學性的。
4.教師監控不到位,合作流于形式。學生的合作學習往往需要教師的監控。尤其是在習慣養成之前,他們的自我監控水平和合作水平還較低,如果沒有教師適當的監控,其合作學習有時很可能會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為無效勞動。
5.時間不充足,合作不深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往往是教師呈現問題后未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就宣布“合作學習”開始,或者不到幾分鐘就叫“停”。合作學習中,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學習才能有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會有成效。否則,在學生對問題還沒有形成獨立見解之前就急于討論,由于學生的思維沒有完全打開,就容易被別人的觀點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現象。所以,在合作學習前,特別重要的是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以便獨立思考。
三、有效的小組組建、分工的實施過程
1.小組的建立。合作學習小組的大小與構成可以隨活動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當然,最常用的就是4人小組。分組時要考慮的有:(1)成績:應使各小組的學生平均成績大致相同有成績差的有成績好的。(2)性別:兩男兩女。因為不同性別的混合小組合作學習比相同性別的小組合作合作效果更為顯著。(3)家庭背景等。一般不允許學生相互選擇。因為學生通常喜歡選擇一些與自己相似的學生,如學習進度快的學生往往回選擇學習進度快的學生作為小組成員,學習進度慢的學生往往回選擇學習進度慢的學生作為小組成員,這樣不利于小組活動。
2.小組的分工。根據組內學生的相對特長,進行合理分工。如寫作水平高、英語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充任“記錄員”,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文字加工;膽子大些、語言組織能力強、表達條理清晰的同學當“匯報員”,對小組學習結果向外發布信息,并隨時解答別人提出的疑問;動手操作能力強些的同學當“操作員”等。
四、提高課堂合作有效性的策略
1.教師認真研讀教材,深入了解學生,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且難度適中的學習任務。
教師探索課堂教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首先應關注教學問題的設計。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教材、了解學生、把握目標,設計好一節課的每個環節,大約用多少時間,什么內容需要合作學習。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應考慮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興趣焦點、各層次學生的比例和教學環境條件等因素,所設置的小組合作學習任務要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探究性,并預測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會遇到哪些困難,一節課中合作學習次數不宜太多,以免隨意性與形式化。
2.合理分組,分工到位。(略)
3.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意識和合作技能。
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是由于學生不愿合作、不善于合作造成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
4.做小組合作的參與者,宏觀調控調控合作過程。
學生的合作學習往往需要教師的監控。尤其是在習慣養成之前,他們的自我監控水平和合作水平還較低,如果沒有教師適當的監控,其合作學習有時很可能會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為無效勞動。應注意以下幾點:
(1)防止過度依賴。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由于學習能力或態度原因可能會過度依賴同伴的幫助,而自己不去積極主動地努力。對這樣的學生,應當讓他明確個人責任,引導他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2)糾正偏頗,消除誤解。合作學習小組在開展討論時,當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后,有時可能會偏離討論的主題。教師應注意觀察,進行引導,把學生的討論引到討論的主題上來。
(3)問題預測。小組活動出現了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雖然小組出現問題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師如果事先在準備階段做出問題預測,并采取一些相應措施,也能避免臨時的手忙腳亂。
總而言之,在英語課堂上學生應養努力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同時增強與人合作的意識。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非所有的教學任務都得通過小組合作才能完成,個人學習、競爭學習、教師引領仍有著合作學習所不可取代的地位與作用。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學環境條件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適當的次數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唯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合作精神和集體精神。通過發揮小組群體的互動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從而實現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200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學教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敏勤, 高中新課改:一線教師的困惑與建議,07年第1期 天津教育
[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普通高中 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 英語2(NSEFC)(必修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