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明
監督機制建設是基層央行建設的重要內容,監督機制是否科學合理、有效可行,決定著能否對縣支行業務和管理活動實施有效監督,決定著反腐倡廉工作部署能否在基層央行得到全面落實。如何更好地完善和規范縣支行監督機制建設,提高監督效率,有效防范各類風險和案件的發生,履行好基層央行職能,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本文結合人行普洱中支對轄內縣支行監督現狀,剖析存在問題及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監督機制建設現狀
人行普洱中支對轄內縣支行采取“集中監督”模式,即:保持縣支行現有紀檢監察體制不變,縣支行設立紀檢組和監察室,監察室接受同級黨組和中支紀檢監察室及內審部門的雙重領導,分別配備一名紀檢組長和監察室主任,把支行的內審工作上收到中心支行統一管理,不再設內審機構及人員。通過強化制度建設,確保縣支行監督工作機制的持續有效運行。中心支行制定了“加強縣支行監督管理機制建設的實施方案”,以及職能部門替崗檢查制度、會計股長異地交叉坐班檢查制度、崗位輪換制度、強制休假制度等規章制度,形成了規范嚴密的內控管理監督制約機制,使每一個部門、崗位,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都置于嚴格的制度約束之下,做到了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違章必糾,形成了權責分明、互相牽制、共同防范的業務操作機制,為有效防范風險打下了堅實基礎。中支對縣支行監督檢查主要從三個層次進行,即:中心支行紀委監督檢查,業務主管和監督部門監督檢查,縣支行同級監督檢查。縣支行開展同級監督檢查,實時開展日常監督和風險排查,保證內控機制的有效運行。堅持日常業務自查自糾工作,發揮會計主管事中監督作用,將風險控制環節前移;分管領導對重要業務、重要系統堅持日常監督檢查外,依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懲防體系建設等有關規定,組織每半年1次的內控檢查,每年1次的國庫實地業務自查以及中支臨時布置的各項業務自查。實踐證明,在理順監督機制、提高監督實效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各縣支行及干部職工的監督意識明顯增強,監督工作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監督力量得到一定充實,較好地發揮了監督工作在促進履行職責、強化內部管理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縣支行人員嚴重不足、綜合素質偏低,難予適應新形勢下監督工作的需要
前幾年,基層人行員工“只出不進”,多年沒有補充人員,導致人員嚴重不足,目前全轄9個縣支行共有在冊職工148人,平均每個支行16人,遠遠低于全國27人的平均水平。有的支行只有10來個人,只能滿足日常業務崗位的需要,很難要求縣支行配足配齊監督人員。縣支行雖設有監察室,但人員均由其他部門人員兼任,存在身兼數職,很難滿足新形勢下監督工作的需要。
(二)縣支行監督工作疲于應付,收效有限
人民銀行黨委“加強人民銀行縣(市)支行監督管理機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的縣支行監督工作的內容和范圍,幾乎包括了紀檢、監察和內審工作的全部內容。監督職能定位“小而全”,決定了上級行眾多監督部門的工作安排經過層層傳達部署,幾乎全部傳遞到了縣支行,“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局面,造成縣支行對上級行安排的工作任務無力應對,監督工作的實效十分有限。
(三)目前中心支行監督機制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監督工作的需要
一是監督工作領導機制還沒有完全理順,未嚴格規范紀委書記和紀檢組長的工作分工,相當一部分縣支行的紀檢組長除分管紀檢監察工作外,還分管發行、保衛等業務和管理部門,甚至還分管財務、基建等工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造成監督工作很難有效深入開展。二是由于制度和體制原因,監督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機制沒有完全建立,雖然各行采取監督工作聯席會議等形式,積極構建信息共享、配合有力、職能互補的“大監督”工作機制,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制度規定各個監督部門由不同的領導分管,使工作協調很難做到及時有效;三是對中心支行監督工作的職能定位、工作職責、工作機制、操作規程和責任追究等制度建設還顯滯后,在監督縣支行時往往感到無所適從或處置隨意。
三、對策及建議
(一)對縣支行監督職能進行“瘦身”
把一部分縣支行無力承擔或履職難度較大的監督職能,如除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風險防范和行風建設等必須在現場開展的工作外,其余監督職能一律收回中心支行,這樣既能使縣支行監督工作確保重點、收到實效,也能夠發揮中心支行“下查一級”的專業監督工作優勢,確保對縣支行的監督及時深入有效。
(二)加強和改進監督機制建設,適應新形勢下監督工作需要
一是進一步理順監督工作領導機制。合理安排紀委書記和紀檢組長工作分工,明確不得分管要害業務和權力敏感部門,讓紀委書記和紀檢組長專心做好“裁判”。從領導機制上理順關系,可規定中支紀檢監察、內審等監督部門統一由紀委書記分管,或內審工作由一把手主管,紀委書記協管,建立統籌協作、配合密切、職能互補、信息共享的監督協調機制。二是進一步明確中心支行、縣支行在監督工作中的職責分工,健全完善開展監督工作機制、操作規程、責任追究等制度辦法,確保縣支行監督工作職能清楚、分工明確、機制合理、操作規范、責任落實。三是充實加強監督力量。綜合考慮監督工作量、形勢要求等因素,建議上級行制定分支行紀檢監察部門的人員編制,實行監督人員準入審批制度,確保分支行監督力量、人員素質等能適應新形勢下監督工作的需要。
(三)加大監督信息化程度,提高監督工作成效
監督方式和手段的滯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監督工作的效率和成效,提高監督工作信息化程度,不斷改進監督工作的方式和手段,是嚴格內部管理、強化監督工作的客觀需要,也是新形勢下搞好監督工作的迫切要求。建議上級行在更高層面、更寬范圍上加大監督信息化研發和推廣步伐,運用高科技手段改進監督方式,提高基層行監督工作的綜合成效。
(四)探索“大監督”工作機制,明確各部門監督職責
紀檢監察部門負責黨風廉政責任制監督檢查、懲防體系建設檢查、執法監察、案件風險防范、專項治理、黨務政務公開檢查。內審部門負責履職審計、離任審計、專項審計、績效審計、內控風險評估。事后監督部門負責國庫、會計核算、財務、貨幣發行監督檢查。辦公室負責依法行政、執法檢查、檔案管理監督檢查。組織部門負責干部選拔任、黨員教育管理監督檢查。業務主管部門負責日常業務監督檢查。從各自職能不同角度開展監督檢查工作,以全面提升監督檢查實效性。另外,完善中支監督部門之間工作協調、檔案資料管理、工作效果評價考核、責任追究等制度。對監督檢查不到位、管理指導和監督責任不落實的要追究相關部門和責任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