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界定了政府經濟法責任的具體內涵,詳細的闡述了在市場監管領域與宏觀調控領域中,政府責任的不同狀態。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政府承擔經濟法責任的具體形式以及如何實現對相關責任的追究。
【關鍵詞】政府 經濟法責任 責任形式 責任追究
一、政府的經濟法責任的內涵
(一)政府經濟法責任的內涵
在承認經濟法責任獨立性的前提下,根據“主體——責任”的構建,為強調政府在經濟法上地位、角色的特殊性,政府的經濟法責任應當定義為政府作為經濟法規范的主體,違反經濟法義務或侵犯其他經濟法主體的經濟法權利,而應承擔的法律的否定性評價。
(二)市場監管活動中政府需承擔的責任
政府作為一類經濟法主體,按其發揮作用的領域,具有市場監管與宏觀調控兩大職能。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是指政府依照法律法規賦予的職權,按照法定的程序,對一定市場主體及其行為進行監察、管理與規范的職能。在行使市場監管職能時,政府實際上是作為一個執法者或是裁判者介入經營者與消費者或勞動者等主體之間的對立關系中。一方面政府要依據法律法規對經營者等主體進行監管,處罰他們的不法行為。另一方面,政府在實現對經營者進行監管的同時,也達到了對勞動者與消費者進行保護的目的。
在政府履行市場監管職能時,政府是作為執法者或裁判者的形式而存在的。從執法者的角度看,政府的行為是在執行法律本身,這更多的是一種職責與權力而不是法律上的義務。當這種行為發生錯誤,需要被上級主管機關或法院糾正,并由此導致相應的國家賠償或公務人員的警告、記過等行政處分時,是追究行政責任的一種當然體現。不能因為此種責任產生的原因是行政機關不當的執行經濟法而將其看作是政府的經濟法責任。
從裁判者的角度看,政府行使的是準司法權。這種權力也不是一般法律上所規定的義務。正如法官裁判案件一樣,如果判決結果有誤,法官也不會對被裁判的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承擔責任。因而在市場監管法律關系中,根據無義務則無責任原則,由于政府在一般情況下不承擔經濟法義務,所以政府也不應當承擔相應的經濟法責任。
但是在特殊情況下,行政機關在監管市場的過程中所實施的一些行為可能會導致其承擔經濟法責任。一個典型例子就是行政壟斷。行政壟斷是指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行政機關的這種不法行為已經超越了一般行政違法行為的界限,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并被《反壟斷法》明確規定為壟斷行為的一種方式并加以禁止。換言之,《反壟斷法》對行政機關課以不得實行行政壟斷行為的義務并規定了相應的制裁措施。在這種情形下,行政機關由于違反具體的經濟法義務而需要承擔的責任應當屬于經濟法責任。
(三)宏觀調控活動中政府所需承擔的責任
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特別是市場失靈時,政府從社會公共利益出發,為實現宏觀經濟和社會變量的基本均衡與經濟社會結構的優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在現有法律規范的基礎上對國民經濟和社會所進行的總體調節和控制。
在宏觀調控關系中,計劃法、財政法、金融法等法律都將政府作為一類法律主體進行規范。這些法律規定了政府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該如何做等等。換句話說,也就是規定了政府的義務。在宏觀調控法律關系中,政府作為義務主體,其所對應的權利主體是享有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整體。既然在此時政府需要承擔義務,如果其不履行或不恰當履行義務,就需要承擔的責任就是經濟法責任。
二、政府承擔經濟法責任的形式
(一)實際履行政府應當履行的宏觀調控職責。
由于宏觀調控法實際上是規制政府如何行為的法,而宏觀調控法中也規定了許多政府必須要做的行為,所以如果政府沒有履行這種職責,其也就是沒有履行了法律對其課以的義務,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在這種情形下,通過責令政府履行相應義務,實現相應職責的責任形式,可以督促、強制政府實現其職能,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二)變更、撤銷政府的不當、違法行為
在一些情況下,政府實施了規制、調控行為,但是這些行為本身不當或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因而應責令政府變更、撤銷相應的行為。比如當行政壟斷發生時,政府的行為本身就處于一種違法或不當的狀態并且導致了排除、限制競爭結果的發生。為了消除壟斷狀態,恢復競爭秩序,就需要責令政府變更、撤銷相應行為。而這種變更、撤銷本身就是對政府行為違法性的一種確認與懲戒。
(三)補償責任
遭受行政壟斷行為不利影響的有相關的競爭者以及消費者,受到違法宏觀調控行為不利影響的是整個社會整體,這些情形下都存在利益受損的對象眾多且難以確定具體狀況的特點。雖然我國規定了國家賠償制度,但是這種制度并不能完全適用于追究政府經濟法責任。如果政府的違法宏觀調控行為損害了國家的利益,若責令將政府的財政資金收歸國庫,那么將完全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因為這些財政資金本身就是國庫劃撥的。如果政府的違法宏觀調控行為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導致了不特定的多數人利益受損,一旦用財政資金賠償這些損失,財政資金是否足夠賠償尚且存疑,但這些財政資金一定無法實現其預定的促進、調節社會發展的職能。因此對利益受損主體的經濟賠償責任不應當是政府經濟法責任的一種形式。但是在一些情形下,對一些利益受損主體的補償也是必要的。比如法律規定了一些鼓勵產業發展的政策,但是政府沒有恰當的執行導致相關企業利益受損時,這些利益受損的主體可以要求政府予以適當補償。但是這種補償的范圍應限于直接利益損失,不包括期待利益與潛在利益。而且這種直接利益損失應當是明確的、可以量化的。如一些申請費、許可費等。這種補償責任主要起的是一種宣示政府行為違法的效應,附帶多多少少的補償一下利益受損主體。
(四)對政府相關責任人的警告、記過、記大過、留職查看、開除公職等處分形式
不論政府實施了何種沒有履行經濟法義務的行為,這些行為實質上都是由其內部工作人員決定或具體實施的。這些內部的工作人員或負責人都難辭其咎,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也是政府承擔經濟法責任的一種必然形式。尤其是在宏觀調控領域,政府如果沒有履行經濟法規定的義務,其所影響的范圍十分廣泛,難以確定具體的利益受損主體,對政府的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既能體現法律的嚴肅性與強制性,督促政府履行相應義務,又能警告政府其他部門或其他工作人員,防止再有不履行經濟法義務行為的發生。
三、追究政府經濟法責任的途徑
(一)本級或上級行政機關自我糾正
自我監督、自我糾正應當是政府改變自身違法狀態的一種方式。采用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政府依法辦事,另一方面這種自我糾正手段也可以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監督、糾正的材料來源包括政府自我發現的問題,審計機關通過審計發現的問題以及人民群眾的舉報的問題。但是采用這種方式并不意味著政府可以隨便決定其處理結果,必須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依法糾正其行為,并對相關責任人員依法進行處罰,并將整改結果公開,告知社會,接受社會的監督。
(二)對政府提起公益訴訟
如果僅僅依靠政府的自我糾正,寄希望于政府的自我理性,而不采取外部監督的手段是無法真正實現對政府的經濟法責任的追究的。在公益訴訟被引入我國訴訟制度的當下,允許法律規定的機關、組織甚至是個人,以保護公益為名,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政府的經濟法責任應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比如前面所說的當稅收機關沒有對某應當納稅的納稅人征稅時,接到舉報后,該稅收機關及其上級機關又怠于行使其職責,在這種情況下,損害的是社會公共利益整體,而缺乏具體的利益受損主體。此外,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強化對政府的監督,有助于建立有限政府,使政府辦事的效率與質量得到雙重提高。但我國當前的公益訴訟制度僅限于環境與消費者的領域,應當對其進行擴張,將一切損害公益的行為納入其中,實現一種有責任必有追究的狀態。
參考文獻
[1]李曙光.經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2]薛克鵬.經濟法綜合責任論質疑[J].政法論壇,2005(7):178-182.
[3]張守文.經濟法責任理論之拓補[J].中國法學,2003(4):13-24.
[4]翟繼光.論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J].當代法學,2004(7):50-56.
[5]焦富民.論經濟法責任制度的建構[J].當代法學,2004(11):43-50.
作者簡介:王文鈞(1989-),男,漢族,山東青島人,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