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47-01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它指出:“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高中數學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對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接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應創設一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斷地自我反思,最終能靈活解決數學問題。“721”教學模式是一種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型教學過程。本文以函數單調性教學為例,介紹“721”教學模式。
1.模式簡介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實行的是“271”模式,即一節課當中,學生活動時間為20%,70%時間是老師講解,10%的時間進行反饋總結。所謂“721”模式,就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互助、探究合作的時間要占到課堂教學時間的70%,而教師講解點撥的時間只占20%,剩余10%的時間用于反饋練習。“721”教學模式,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2.教學設想
函數的單調性是學生學習函數概念后學習的第一個函數性質,也是第一個用數學符號語言來刻畫的概念。函數的單調性與函數的奇偶性、周期性一樣,都是研究自變量變化時,函數值的變化規律;學生對于這些概念的認識,都經歷了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和嚴格定義三個階段,即都從圖象觀察,以函數解析式為依據,經歷用符號語言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解釋定性結果的過程。因此,函數單調性的學習為進一步學習函數的其它性質提供了方法依據。教學中應努力設計問題和情境,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讓更多的學生擁有更多操作與思考的空間;特別是,概念形成過程中由特殊到一般的過渡,也就是對定義中“任意”的理解會是學生困惑之處。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函數圖象獲得對函數單調性的直觀認識。
3.教學嘗試
3.1觀察圖象:讓學生觀察課本引言中三個函數圖象,說說它們分別反映了相應函數的哪些變化規律?通過學生的觀察,發現函數圖象的“上升”“下降”的特征,老師就直接給出一個定義:
設函數的定義域為I,區間D?哿I。在區間D上,若函數的圖象(從左至右)看總是上升的,則稱函數在區間D上是增函數,區間D稱為函數的單調增區間;在區間D上,若函數的圖象(從左自右看)總是下降的,則稱函數在區間D上是減函數,區間D稱為函數的單調減區間。
接著讓學生自己完成課本例題1。(基本上,學生可以從圖象上直觀得到結論)
3.2合作探究:當一個函數在某一個區間上是單調遞增(或單調遞減)的時候,相應的,自變量的值與對應的函數值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呢?也就是如何從數量關系來刻畫函數的這種性質。
教師讓學生觀察函數y=x2(x≥0)圖象的x值與y值的動態變化效果,得出如下結論:1.函數的圖象向坐標系右上方延伸;2.隨x取值的增大,y的值越來越大。
教師總結: 如果函數f(x)在某個區間上滿足:隨自變量x的增大,y也越來越大,我們說函數f(x)在該區間上為增函數;該區間叫做函數f(x)的增區間。如果函數f(x)在某個區間上滿足:隨自變量x的增大,y越來越小,我們說函數f(x)在該區間上為減函數;該區間叫做函數f(x)的減區間。
通過函數y=x2圖象的直接觀察,產生了增、減函數的生活語言的描述性定義.盡管這種定義不嚴格,但學生初步理解到的是兩個變量之間具有依賴性的增減關系,這是函數單調性中最為基本和初始的思想,是一種元認知,也是從生活中原初思想邁向數學概念的關鍵性的第一步。
3.3動手實踐:教師:我們如何用代數方法證明函數y=x2在區間[0,+∞)上為單調遞增函數?
有同學提出來用兩個特殊值來檢驗,有同學因為表格中的數據直觀地顯示出隨的增大越來越大,可能把區間[0,+∞)上“所有的”實數都一一例舉驗證,有的考慮用字母符號表述。
為了啟發學生獲得證明思路,突破思維瓶頸,老師設計了下面的問題:
問題1:設函數在區間(a,b)上,有無數個自變量,使得當a 問題2:如果對于區間(a,b)上任意x有f(x)>f(a),則函數f(x)在區間(a,b)上單調遞增。這個說法對嗎?請舉例或者畫圖說明。 學生們通過思考,交流,給出許多對問題否定的圖例,并發現必須選能代表(或代表)區間內的所有實數的字母。 “許多個”不能代表“全部”,也不實際。取“任意一個”不行,“任意三個”多了,所以用“任意兩個”更能精確表述了。 那么下面的結論自然是可以接受的: 一般地,設函數y=f(x)的定義域為I,如果對于定義域I內的某個區間D內的任意兩個自變量x1、x2,當x1 讓學生仿照增函數的定義說出減函數的定義…… 引導學生在區間[0,+∞)上任意取定兩個數值,然后比較對應函數值的大小關系,初步體會函數圖象的這種“上升”“下降”從數量關系上的特征,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思考怎樣表述“任意性”上來。學生對定義中的“任意兩個”這種表述或多或少是存有疑義的。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去比照,去思考分析,概念中 “任意兩個”這種數學敘述的重要意義。如何想到用任意兩點的變化方向來刻畫函數的增減性是難點所在,也正是數學中慣常使用的“用局部點的性質刻畫整體性質的思想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實際使用了一系列相關問題不斷啟發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單調性概念形式化的必要性(解決問題的需要),至此,也就完成了對數學單調性概念的數學敘述符號化的教學。 4.教學反思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出發點的,要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就要解決學生學習的參與度的問題。所以教師提出的問題要使得學生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問題是“生長”在學生“最近發展區”上的,這樣學生對問題的鉆研是一種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用、問題情景的引入等等,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盡量地使學生“動”起來,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在開放的課堂學習中,教師借助問題的誘導,和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以“誘”達“思”,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有效互動的過程。 總之,“721”教學模式,是基于“自主、探究、合作”新課程觀下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探討,這種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凸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改變了傳統的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整個課堂操作實現了師生互動,基本上達到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教師引導,以“問題解決”點撥引路的預定教學目標。當然,“721”教學模式也有不足之處,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本文拋磚引玉,希望以此與大家共同探討新課程背景下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陳愛苾,課程改革與問題解決教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王 健,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習性改造問題思考。教育發展研究,2007年,第1B期. [3]孫光妍,動態創新拓展——中國法制史課程“721教學改革方案”的探索.《黑龍江史志》,2008,22期. 作者簡介: 朱善聰,男,1981年生,2004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一級教練員,中學一級,多年任教于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2005年論文《catalan數的一些結論》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發表于《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期,主持多項市規劃課題并獲優秀結題證書,多篇論文在省級刊物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