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兩型社會建設的農村閑置土地利用研究”課題組
在通過實地調查與分析,并比對農村閑置土地利用與管理的現行措施之后,課題組對農村閑置土地利用與管理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農村閑置宅基地整治與改造
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全面整治,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社會工程,必須與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首先應加強村莊布點規劃,推進新農村建設工程,逐步調整村莊布局,規劃審批后要嚴格執行。
其次要加強宅基地土地復墾整理,通過村莊搬遷,撤并的方法把那些規模較小,自然村多,居住分散的村集中到居民點,形成中心村,促進村居住宅向中心村、中心鎮集中,減少水、路、電等公共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對耕地的占用,閑置地復墾還可向上爭取1:l的置換折抵建設用地指標和大額的經濟補助,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再次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按照所處區位,地勢,自然狀況進行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可采取建設農民公寓,自然村撤并等形式,使農民住宅閑置狀況得到改變。
宅基地的部分“有償使用”
在不違背《憲法》、《土地管理法》的前提下按照每戶只能有一處標準住宅的原則,對法定享用面積實行劃撥土地使用權形式解決其用地。對村民確因生產、生活需要增加宅基地的,實行“有償使用,按宅收費,以級論價,多占多交”的方式,再以補償金的形式返還給少占地的農戶。讓少占的人得利,多占的人付出,利用經濟手段調節,遏制農村宅基地閑置和低效利用的趨勢。
建立閑置宅基地退出制度,是提高農村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我國宅基地退出制度缺乏是導致宅基地閑置的重要原因。建立健全宅基地退出制度,對于達到法定要求的閑置宅基地,依法堅決收回對于其他閑置,則采取不同的宅基地退出方式。
針對人口遷移型閑置,可以采取不同措施收回宅基地:原宅基地地上無附著物且使用權人不再有使用權的,宅基地由集體組織依法收回;原本村村民戶口已不在本村,宅基地由集體組織收回,對于附著物給予一定補償。對于違法占用宅基地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收回;符合使用條件的宅基地使用權人取得宅基地后不及時按規定使用,閑置宅基地達2年以上的,集體經濟組織有權收回該宅基地;違法占地建房超標準占地建房的,對于違法超標部分應當無償收回。對季節性閑置的宅基地,應鼓勵村民靈活處置宅基地,充分利用。
推進節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在當前土地日益成為發展“瓶頸”的情況下,要著重在提高現有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把節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
一要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建議各項重大用地立項必須進行聽證,新上項目首先要利用存量土地;
二要集中進行一次存量建設用地資源普查工作,摸清底數,并研究促進盤活存量土地的政策措施,嚴禁土地閑置,利用稅收調節,提高土地保有成本,不讓囤積土地者有機可乘;
三要鼓勵鄉鎮企業建造多層廠房,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兩大空間,節約用地空間,提高容積率;
四是充分利用低丘緩坡和廢棄的果園地,搞項目建設,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對濫用或閑置土地的單位征收費用,并根據嚴重程度提高費用比例。
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實現資源的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率,在符合村莊建設詳細規劃的前提下,應對那些位置分散的閑置地和低效用地(如邊角地、插花地)進行土地置換,盤活利用。同時,加大對閑置土地的查處、收回,納入土地收購儲備范圍。
建立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應該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農村閑置土地的處置力度建立農村閑置土地處置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統一農村閑置土地認定標準,包括其閑置起算時點、閑置有效計算時段、土地產出低效的界定、閑置面積的確認等。
對農村非農建設閑置土地,還要考慮因司法裁決而轉移的未開發利用土地的閑置情形認定等標準,建立現有農村閑置土地收回程序與規定;設置農村閑置土地退出途徑和方法的法律內容。對不符合法定閑置情形的低效利用土地,采取安排臨時使用、協商收回并給予合理補償等多種途徑處置利用。對于農民主動拋荒兩年以上的耕地(不可抗拒因素或生態環境污染導致不可耕農用地除外),以村為單位收回,重新發包。
其次,應編制村莊規劃,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大編制村莊規劃的力度,同時加強農村閑置土地的綜合整治,置換一定建設用地指標以緩解城市建設用地矛盾。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兩型社會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消除城鄉二元結構。
此外,還必須強化規劃實施的法制化管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兩規”制定審批后具有法定效力,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貫徹執行,不得擅自更改和違背。
強化公眾參與和加強信息化管理
農村閑置土地所在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積極主動配合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參與農村閑置土地的管理,尤其是在政策宣傳、化解矛盾等方面,需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意識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努力形成珍惜土地的良好社會氛圍。依靠行政和社會的雙重監督,減少農村土地閑置現象,追究土地閑置者的責任。
加強農村閑置土地的管理,必須建立在對閑置土地的類型、數量、分布、成因等基本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同時還應以項目為載體,盤活閑置和低效用地,對新增的閑置土地要及時納入閑置土地管理范圍。通過建立農村閑置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對農村閑置土地的監控。采用3S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對閑置土地的類型、數量、質量、分布、生態環境、利用現狀、動態變化進行科學描述,在三維空間內進行定性、定量和定時分析,向有關部門提供實時信息,為農村閑置土地的有效預防、及時發現、合理處置和科學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加強農村閑置土地綜合整治
在技術上,應采取一些針對性措施,對農村不同類型的閑置土地進行綜合整治,運用相關技術對農村閑置土地實施全方位監測,將土地利用信息系統作為管理農村閑置土地的重要手段。
針對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農村土地閑置,要采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措施。首先,開展污染土地修復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對因礦產開采冶煉及其他工業污染土地進行修復;其次,加強水土流失治理。逐步提高丘崗山地區域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度,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區域水土涵養能力。第三是加大工礦廢棄地復墾力度。提高土地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
針對資源枯竭型閑置土地,加強資源保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二次利用是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基本準則要求。重點是需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回收水平,建立礦產資源保護性開采制度,積極開發替代資源和接替后備資源。
針對效益較低型閑置農用地,加大整治力度,通過對中低產田(土)改造、促進規模經營、閑置農用地整理、鼓勵土地流轉、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等手段促進土地規模經營。
對村民確因生產、生活需要增加宅基地的,實行“有償使用,按宅收費,以級論價,多占多交”的方式,再以補償金的形式返還給少占地的農戶。讓少占的人得利,多占的人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