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貴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
復旦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
博文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9ad1bd40101h4zc.html
中國真實經濟實力究竟有多強,無論是中國國家統計局還是世界銀行,恐怕都很難給出精準的答案。
如果以數字來說話,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指標,不外乎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總值(GNP)、進出口總額、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等。換句話說,主要要看一國對全球重要產業控制力的大小,以及是否擁有足以左右全球產業與財富分工的貨幣符號。
就粗線條而言,得益于人民幣升值以及7.7%的經濟增速。就進一步的指標而言,中國或者很難拿出漂亮的數據或者還是一片空白。例如,中國去年超過9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中,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部分,大概為1萬億美元。
以美中雙邊貿易為例,表面看來,中國是最大獲益方,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打工者。中國對美紡織品出口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2%~3%。即便是大宗的機電產品出口也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而且多是美國在華投資企業所生產。明眼人都知道波音、蘋果、IBM、英特爾、寶潔等跨國公司才是最大獲利者。美國無論是中美雙邊貿易結構還是在全球貿易價值鏈中獲得的實際利益都遠超中國。例如,美國的貿易赤字中,有53.9%的比例來自石油領域,而在美元占到石油貿易結算90%以上的今天,這種簡單的數字游戲對美國來說絕對是弊大于利的。因為在美元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貿易與支付中介的金融框架下,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和龐大的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體系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共同服務于美國的國家戰略。美聯儲作為全球事實上的中央銀行的地位暫時沒有人能夠撼動。而全球貿易對美元的需求又使得各國依托于美國的金融系統和美元進行經濟活動。
因此,中國穩居全球經濟排行榜次席的顯著進步,恰恰表明中國亟需深刻反思既有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因為如今簡單的GDP總量排名并不能準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尤其是國際競爭力的大小。譬如英國,盡管其2013年的GDP大約為2.5萬億美元,大約只相當于中國的27%,差不多相當于中國廣東省、山東省加上海的GDP總量,但英國在全球金融、戰略產業、產品定價權乃至創意設計等方面卻是不折不扣的頂尖強國。更要強調的是,在經濟可持續發展越來越依賴于資源和技術的今天,像中國這樣的特殊大國決不能滿足于經濟規模的表面擴大,而應從稀缺性和壟斷性的角度正視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技術瓶頸與資源供給約束。
另一方面,表面強大的中國銀行業是在資本項目未開放的前提下獲得暫時性優勢的。尚在完善中的金融市場體系更潛藏著系統性金融風險。本就內外經濟失衡的中國,在愈來愈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爆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假如以樓市為代表的資產泡沫最終破滅,假如經濟戰略轉型遲遲不能落到實處,不能有效約束地方政府的舉債沖動,假如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非合作性博弈格局遲遲不能破除,則顯性與隱性風險不斷放大的地方債務問題最終有可能成為引爆系統性經濟風險的導火索。假如美國成功地通過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以及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TTIP)和多邊服務業協議(PSA)的實施實現出口的快速增長,則不僅有可能打破“美國消費-中國生產”的分工格局,而且將極大地擠壓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環節的核心利益。則中國不僅將無法獲得足夠的財力來建立支持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更有可能錯過追趕美國的“時間窗口”,進而失去成為一流經濟與金融強國的基礎性條件。屆時中國不僅再次被拉開與美國的經濟差距,還有可能失去原先擁有的傳統經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