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媛媛 周月書
摘要 以江蘇省泰州市和南通市的農戶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獲取數據,研究在農業產業化的背景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因素。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影響農業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因素提取主因子,并建立Binary Logistic模型,分析生產經營條件因子、還款能力因子、家庭結構因子3方面的因素對農業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結果表明,農業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受還款能力因子、家庭結構因子的影響顯著,且影響均為負向,說明還款能力因子、家庭結構因子的負向變化使得農業產業化下的農戶融資渠道偏好于正規金融。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農戶融資渠道;因子分析;Binary logistic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7-09596-04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rmers Financing Channels Prefer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Taking Taizhou and Nantong in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PENG Yuanyuan1, ZHOU Yueshu2*
(1.College of Fina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2.Jiangsu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Jiang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 210095)
Abstract Taking farmers in Taizhou and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o obtain data,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farmers financing channels prefer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were studied.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the study extracted main factors from factors which have influence on farmers financing prefer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n the study established the Binary Logistic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that three factors, ones includ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condition factor, reimbursement ability factor and family structure factor, have on farmers financing channels preferenc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wo factors—reimbursement ability factor and family structure factor—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farmers financing channels pre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se two factors have negative effects which reveal that the negative changes of reimbursement ability factor and family structure factor cause farm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o prefer to the formal financial financing channel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armers financing channels; Factor analysis; Binary logistic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鼓勵農村規模化經營,鼓勵農村多產生一些種糧、養殖大戶,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然而作為農業產業化重要主體的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雖然國務院已在2010 年 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要加強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但是該問題仍然制約著農村的發展。在農村金融體系中,農民融資主要依靠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兩種途徑,通過研究農業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的偏好,了解影響農戶融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才能切實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信貸需求,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由于江蘇省泰州與南通兩地同處蘇中地區且經濟發展狀況相近,產業化水平相似,并且泰州溱潼籪蟹專業養殖合作社與南通市如東水產養殖合作社都帶動了當地很多養殖戶,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以及農業產業化的推動起到重要作用,對我國蘇中地區農業產業化下農戶融資行為特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因此筆者選取這2個地區加入產業化鏈條中的農戶為調研對象。
1 文獻綜述
國內對于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戶融資行為的影響因素上。金燁等研究發現農戶的家庭財富、家庭結構和人口特征都會對農戶貸款行為產生影響,法制環境也作為一個重要的制度因素決定農戶在正規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機構之間的選擇[1]。張慶昉發現受教育水平高的農戶融資主要來自于正規金融,受教育水平低的農戶融資主要來自于民間金融,低收入群體傾向于民間金融[2]。馬曉青等認為戶主年齡、承包土地面積、家庭人均收入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均對農戶借貸途徑選擇行為有一定影響[3]。Pham等發現農戶選擇正規借貸還是非正規借貸與農戶的借款目的、生產能力、年齡、教育程度及所處地區等因素有關[4]。Calum G. Turvey 等調查得出主要有信用、性格、能力、資本、條件、能力和抵押品等7個因素影響農村信貸[5]。
就農戶的融資渠道偏好順序上的研究來說,費孝通研究表明在解決資金困境時,其融資渠道順序依次為:增加非農收入進行的內源融資、利用親緣關系進行的友情借貸、利用本社區其他非正式信貸形式、國家信貸或帶有官方性質的正規信貸、其他商業性的信貸[6]。包宗順等對江蘇的調查分析表明,“親友”是農戶融資的最主要來源,其次才是“信用社”,但是欠發達地區借高利貸比例高于發達地區[7]。馬曉青等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戶將信用社、銀行等正式渠道列為解決資金需求的首選的農戶僅占到樣本總數的18.98%,大多數農戶(占總數的4/5)在面臨資金需求時,首先求助的是非正式渠道[8]。陳鵬等研究得出在融資選擇順序上,我國農戶傾向于通過自我積累的內源融資來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說明我國現階段以種養殖為主的農戶仍具有“道義小農”假說的保守性行為特征[9]。
綜上,已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現有金融制度下農戶融資渠道的偏好及影響因素的研究,并未涉及農業產業化下作為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戶的融資渠道的偏好及影響因素的研究,并且是將眾多影響因素單獨進行研究,并未綜合考慮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基于此,該研究以江蘇省泰州市和南通市農業產業化下的養殖戶為調研對象,通過因子分析提取農戶融資渠道偏好影響因素的主因子,將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考慮在內,綜合分析影響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因素,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2 調查研究概況
該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江蘇省泰州與南通2地參與農業產業化的養殖戶進行調查。此次調查于2013年7月中旬開始,共發放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82份,有效率為91%。有效問卷中來自泰州的有97份,來自南通的有85份。
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養殖戶的基本情況方面,年齡集中在30~50歲,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水平,初中學歷占54%,高中學歷占33%,大專及以上學歷僅占1%,這說明養殖戶的總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中參與到養殖活動中的勞動力人數平均3~4人,約占60%。平均每戶年產值為19.5萬元,樣本農戶承包的養殖面積主要集中在4.67~8.00 hm2,約占總戶數的60%。
在被調查養殖戶的資金需求情況方面,資金缺口為5萬~10萬元的占40.0%,49.1%的養殖戶缺口在10萬元以上,養殖戶的資金需求量較大,融資需求旺盛。融資期限長短不一,主要為3年及以下,約占80%,融資多集中在短期融資,并且大多數被調查養殖戶認為合適的利率水平為6%。
就參加農業產業化對農戶融資的影響來看,在收購商是否給予養殖戶技術或資金方面的支持方面,問卷統計約有78%的養殖戶既沒有得到龍頭企業技術方面的支持,也沒有資金方面的支持;僅有9%的養殖戶得到龍頭企業給予的技術或者資金方面的支持;4%的養殖戶得到技術和資金雙方面的支持。在養殖戶與收購商之間的關系是否能保證資金的穩定方面,高達83%的養殖戶認為與收購商之間的生產經營關系并不能夠保證他們的資金穩定,主要通過口頭協定維持養殖戶與龍頭企業的收購行為。這表明養殖戶與龍頭企業之間的聯系相對松散,仍未形成龍頭企業帶動養殖戶發展的模式,產業化水平較低。
3 農戶融資渠道選擇影響因素的因子分析
通過因子分析法將影響農戶融資渠道選擇的各個因素進行歸納,總結出影響影響農戶融資渠道選擇的幾個主要因子,進而系統地分析各因子對農戶融資渠道選擇的影響。
3.1 變量選擇
影響農戶在融資過程中選擇正規融資還是非正規融資的因素可分為農戶內部因素和市場外部因素,在農業產業化條件下,農戶融資渠道的選擇則更偏向產業化下的環境因素。變量選擇及說明見表1。
由表4可知,進行回歸的3個因子在90%的置信區間內有2個因子通過檢驗,具體分析如下:
(1)生產經營條件因子。
作為因子分析的第一主因子,生產經營條件因子包括承包面積、承包池塘的年產值、資金缺口和收購商是否能給予技術或資金方面的支持這4個指標,模型回歸結果顯示,生產經營條件因子對農業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正向,說明在總體上該因子的正向變化使得養殖的融資偏好于非正規渠道。同時,生產經營條件因子對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不顯著,但是這并不能說明生產經營因子內的所有因素對農戶融資渠道的選擇都沒有影響,只能說明在一定程度上,這4個因素綜合影響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程度較弱。
(2)還款能力因子。
第二主因子還款能力因子包括受教育程度、能承受的最高利率水平和與收購商的關系是否能保證資金的穩定這3個指標,模型的回歸結果表明其在10%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對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較大。該因子對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負向,說明在總體上該因子的正向變化使得養殖戶的融資偏好于正規渠道。
受教育程度對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方向為負,說明養殖戶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偏向于正規融資。一方面,教育程度越高的養殖戶對于正規金融的融資方式更加了解,對正規金融產品的使用意識更為強烈;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戶采用的生產技術可能更加科學,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創造財富的能力越強,因而還款能力越強,越傾向于選擇正規金融的融資渠道。
“能承受的最高年利率”反映養殖戶對融資成本的承受程度,回歸結果表明該因素對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方向為負,說明養殖戶能承受的最高年利率越高,越傾向于選擇正規融資渠道進行融資。
“與收購商的關系是否能保證資金的穩定”體現了收購商與養殖戶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模型回歸結果顯示,與收購商的關系越能保證資金的穩定,產業化下的養殖戶越傾向于通過正規金融渠道融資。一方面說明與收購商的關系能保證資金的穩定的養殖戶相應經營風險小、還款能力強,金融機構傾向于以更加優惠的利率借款該類借款者;另一方面優質的潛在資金需求使得養殖戶也會被優惠的利率吸引而進行借款,因此更加偏好正規金融渠道。
(3)家庭結構因子。家庭結構因子涵蓋年齡、勞動力人數和融資期限3個指標,模型的回歸結果顯示,該因子對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在1%的水平上顯著,在3個因子中影響最為顯著。與還款能力因子相同,家庭結構因子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方向為負,即家庭結構因子的正向變動使得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更偏向正規融資。
年齡對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方向為負,說明年齡越小越傾向于正規金融渠道融資。年齡相對較小的養殖戶相對更具體力和精力優勢,并且對于生產經營的規劃更為長遠,同時年齡相對較小的養殖者對于接受新的金融產品的能力越強,因此年齡相對較小的養殖者傾向于正規金融渠道融資。
家庭中參與到養殖活動人數的體現了小家庭生產經營的規模,回歸結果表明,家庭中參與到養殖活動人數越多,越傾向于通過正規金融渠道進行融資,說明養殖活動在家庭創收活動中的地位越重要,養殖戶越傾向于通過正規金融渠道進行融資以保證家庭的正常生產經營乃至日常的生活所需。
融資期限對產業化下農戶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方向為負,表明融資期限越長,產業化下農戶融資越傾向于選擇正規金融渠道。隨著融資期限的增加,通過非正規渠道融資有可能面臨還款能力下降導致不能及時還款而使得融資成本成倍增加的風險,因此融資期限越長,養殖戶越傾向于選擇正規金融渠道。
4 結論及政策建議
4.1 結論 該研究基于對江蘇省泰州與南通水產養殖戶的問卷調查與實地走訪,剖析了農業產業化下農戶的資金需求現狀、融資行為特征,以及影響農戶的融資渠道偏好的3類因素,得出主要結論:
(1)農業產業化下農戶的資金需求量較大,約有90%的農戶資金缺口在5萬元以上,融資的期限主要為短期。說明養殖戶在資金與技術上仍未獲得廣泛的支持,供銷的口頭協定使得養殖戶的資金流不穩定,同時也說明農業產業化水平偏低,仍需完善。
(2)在融資的渠道選擇上,約有30%的農戶選擇正規渠道融資,其余大部分農戶傾向于非正規金融渠道。農業產業化下養殖戶的資金需求大部分依靠非正規金融渠道進行融資,反映了農村金融市場的不完善,金融市場的資金供給未能與農戶的資金需求匹配,正規金融的融資渠道需進一步拓寬。
(3)影響農業產業化下農戶的融資渠道偏好的3類因素顯著性程度不一,還款能力因子、家庭結構因子對農戶的融資渠道偏好的影響較為顯著。在產業化條件下,還款能力因子中“與收購商的關系能保證資金的穩定”為養殖戶的資金來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降低了經營風險,提高了還款能力,使得養殖戶更偏好于正規金融渠道融資。
4.2 政策建議
4.2.1 農村金融機構應創新金融產品,滿足農業產業化下農戶的資金需求。
農村金融機構應加快金融創新,及時掌握不同類型的農戶融資需求的動態變化,設計、開發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信貸工具,增加農戶融資渠道的可選擇性。金融機構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同時也能減少向農戶發放借款的風險,降低為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同時正規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優化貸款管理,簡化貸款手續,提高貸款的靈活性和可獲得性,降低農戶融資的隱性成本。
4.2.2 增加正規融資渠道,促使非正規金融合法化和規范化。
政府應增加對正規金融的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將更多的金融服務有效地覆蓋到所有農戶。正規金融機構應加強金融業務與產品的宣傳和推廣,經常組織貸款知識和優惠政策的宣傳普及,以便農戶根據自身資金需求特點選擇相應的金融產品。與此同時,政府應正確引導和規范民間借貸的發展,促使其合法化和規范化,發揮其對“三農”融資的積極作用,為我國農業產業化融資提供新的資金來源和途徑。在允許這種合理的民間借貸存在的基礎上,防控民間借貸的潛在風險,更要嚴厲打擊高利貸行為,防止民間融資渠道出現不合法行為。
4.2.3 推進農業產業化并正確引導農戶的融資偏好。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深刻影響了農戶的生產組織形式和產銷模式,進而影響農戶的融資偏好。農業產業化下應注重通過還款能力因子和家庭結構因子中各因素的引導性調節來有方向地影響農戶融資渠道的選擇。政府應加強對龍頭企業資金支持力度,并出臺相應政策與指導意見,鼓勵農業產業化向深入化、正規化發展。通過農業產業化下各主體利益聯結、風險共擔的特性,間接影響農戶的產銷活動,使得產業化組織成員之間的金融合作關系進一步深化,進而作用于其融資渠道的偏好。應鼓勵建立“公司+農戶+金融機構”的聯合機制,降低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進而降低農戶在正規金融渠道融資的成本,最終出現金融機構更愿意貸款給農戶,同時農戶更容易獲得成本更低的金融機構貸款的共贏局面。
參考文獻
[1]
金燁,李宏彬.非正規金融與農戶借貸行為[J].金融研究,2009(4):63-79
[2] 張慶昉.農戶結構和行為對借貸傾向的影響研究——基于湖南2000戶農戶的凋杏問卷[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 (5):24-29.
[3] 馬曉青, 劉莉亞, 胡乃紅,等. 信貸需求與融資渠道偏好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 2012(5): 65-84.
[4] DUONG P B,IZUMIDA Y.Rural Development Finance in Vietnam:A 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s[J].World Development,2002,30(2):319-335.
[5] TURVEY C G,HE G W,KONG R,et al. The 7 Cs of rural credit in China[J]. Journal of Agribusiness in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Economies,2011,1(2): 100-133.
[6] 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7] 包宗順,金高峰,呂善正.當前農戶信貸供求與農村金融體制創新——基于江蘇的調查與分析[J].上海學刊,2010(3):79-84.
[8] 馬曉青,朱喜,史清華.農戶融資偏好順序及其決定因素——來自五省農戶調查的微觀證據[J].社會科學戰線,2010(4):72-80.
[9] 陳鵬,劉錫良.中國農戶融資選擇意愿研究——來自10省2萬家農戶借貸調查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1(7):128-141.
[10] 蘇士儒, 段成東, 李文靖, 等. 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與金融體系建設[J]. 金融研究, 2006(5): 167-180.
[11] 賈澎, 張攀峰, 陳池波. 基于農業產業化視角的農戶融資行為分析——河南省農民金融需求的調查[J]. 農業經濟, 2011(2): 95-101.
[12] 黃健.農戶金融需求變化與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對湖南省834 戶農戶和56 位縣長的問卷調查[J].金融經濟,2010(10):44-46.
[13] 丁志國, 朱欣樂, 趙晶. 農戶融資路徑偏好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樣本[J]. 中國農村經濟, 2011(8): 54-62.
[14] 錢水土, 陸會. 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與農戶融資行為研究——基于溫州農村地區的調查分析[J]. 金融研究, 2008(10): 174-186.